-
1 # 0老楊說資訊0
-
2 # 思維助手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就題材來說是比較吃虧的,這部影片偏小眾,因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電影非常寫實,讓觀眾看到了難民的真實生活,也讓觀眾體會到了男主人公贊恩的無奈和掙扎。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作為一個連自己多大年紀都不知道的孩子,他承受了來自這個世界太多的打壓和逼迫。
作為哥哥,他想帶妹妹逃離這個沒有溫暖的“家”,可以最後還是改變不了妹妹被父母賣掉的事實,面對贊恩的質問,父母也只是用一句“沒有辦法”來解釋。
作為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他感受到了來自另一個家庭短暫的愛護和溫暖。當贊恩想真正放下盔甲和束縛融入時,命運又在一次跟他開了個玩笑,希費羅被警察帶走了,只留下了他和還不會說話的弟弟。這個男孩又再一次揹負起了他不該承擔的責任,一邊為了賺錢發愁,一邊為了照顧弟弟無奈。走投無路時,他也像父母賣掉妹妹一樣,賣掉了尤納斯,兩個人分別時,眼裡全是不捨和無奈。
得知妹妹去世的訊息,贊恩像是完全被生活打倒,再也站不起來了。此時的贊恩已經完全崩潰,他再也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壓,以故意傷害被送進了監獄。當得知母親再次懷孕,贊恩扔掉了母親送來的食物,在法庭上的控告了父母。這一幕讓全場變得安靜。
贊恩同時是幸運的,透過這部電影,他和全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幫助和保障,讓日子又重歸平靜。這也是觀眾比較欣慰的一點,但是像贊恩這樣遭遇的孩子又有多少呢?
這部電影也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和戛納獲獎,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去看一下。
-
3 # 半染碎情飛
《何以為家》走入教育中的灰色地帶
黑夜給人黑色的眼睛,人們用它去尋找光明。
懷著複雜的心情看完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內心久久沉默無言,除去所有技巧和鏡頭,一下是劇中不得不讓人留有深刻印象的臺詞。
"你的兒子還沒出生就死了,他並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醬也有名字、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而他沒有!"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個垃圾!"
"我以為我們能做一個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贊恩的出現代表的是身處在社會底層人民生活下一類人的孩子,影片是孩子所見所聞所處的經歷並用孩子所述的語言譴責了自己的父母及這個無情的社會。
很多人都看到了贊恩父母的殘忍無情,包括我也一樣,甚至會產生一種他們枉為人父的感覺,但影片中母親有一句話其大概意思是"你們有什麼權利審判我,我只想讓我們所有人活下去,我是我自己的裁判!" 很多觀眾都在討論父母生而不養,然而影片中母親"養"的前提卻是"生——活下去"。
活下去是影片的另一層,"養"的條件需要更多,從微觀而言,是父母的經濟條件、自身素質、教育方法、思想及能力……就宏觀而言這關乎整個階級環境、國家和社會政策、經濟發展狀況……
我們應斥責贊恩父母自己不思進取還把男孩當掙錢的工具,把女兒做換彩禮的物品的行為,同時我們也無法忽視,對於一個沒錢沒勢沒工作的家庭,他們改如何在社會底層存活。
活是存在的根本,一個最卑微的目標,若連活都沒有希望,我們如何能期待父母能夠給孩子以良好的教育把孩子悉心培養成才呢?
很多人很多家庭開始就沒有優越的條件,金色的外衣,也無法在現有的臺階中築起一座自己的堡壘,而我們希望的是,即使是在泥沼之中這些人能夠能夠架起一道橋。
《何以為家》不過是讓某些現實打破了我們心中的期望罷了。看了太多的喜劇教育片,這部電影最悲劇的地方不是父母的生而不養,而是撲面而來的生活,扼住了人們的喉嚨,讓人喘不過氣來。
回覆列表
《何以為家》講的是責任;從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視角,講一個孩子的苦難和希望,一個家的責任和重要。像田馥甄和林宥嘉所唱的《給小孩》中的歌詞:給小孩做夢的床,給小孩眺望的窗。而該電影中的扎因,卻代表著沒有床也沒有窗的一群孩子。
飾演扎因的男孩本身有著跟影片中差不多的生活環境,現代動盪無國的避免者中,他們是全世界最苦的孩子中的一員。影片給他的真實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影片中他用清澈的眼神,堅定的責任感,帶來了一部讓人感動的電影,讓更多人關注到現代社會下生活的相當艱苦的一群孩子。劇中,他是一個連自己出生日期都不清楚的小少年,沒有學上,沒有安穩覺可以睡,跟著兩個只會生不會養的父母,過著不被重視卻負重的日子。
劇照
他才十二歲,照顧家裡的孩子,送煤氣罐兒,賣汽水,閒暇間跟一群同樣沒人在乎沒人心疼的不同年齡的孩子廝混,抽菸,拿著一張偽造的處方去藥店購買含有毒品成分的藥販賣餬口。他過得很苦,卻有著無比強大的生存能力、責任感、社交能力。他背影像個大人,帶著對窘迫生活的不屑一顧和唾棄感。在一個十二歲孩子的軀殼中,撐出成年人的高度,給他遇見的一切做了最好保護。這一切,來自感同身受。他父母沒有對他有過的責任感,他給了別人。
為了阻止十一歲的妹妹嫁人,他試圖非常努力過。但是隻有一顆保護妹妹的心,卻拗不過兩個成年又無情的父母的力氣和決定。當妹妹因為生產死去,他又提著刀去戳了娶走妹妹的成年人。為此他有了一段五年的牢獄之災,不過對於一個生活中沒有輕鬆可言的孩子,監獄裡的日子無疑是最輕鬆的。只需要冷眼旁觀和深思人生即可。
在此之前,他還照顧著一個偷渡避難的單親媽媽的小卷毛。小卷毛還未斷奶,一歲多,路還走不穩。因為媽媽被抓,照顧他的責任就落到了扎因身上。一路上偷別人孩子奶給小卷毛,搶別人滑板綁上家裡的鍋碗瓢盆拖著小卷毛去賣。也不管生病不生病帶著小卷毛吃撒了白糖的家裡僅有的冰塊兒,也不懂安全不安全,帶著小卷毛坐在路邊吃幹奶粉。
一系列不熟練卻充滿責任感的行為,讓人看見一個十二歲孩子肩頭的力量。這一切沒有刻意煽情,卻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那樣一群孩子生活的太苦太苦,苦的他們不苟言笑,沒有太多夢想,僅僅就是“自然死亡”。這句臺詞來自一個賣墓地花圈和抽紙的難民小姑娘,她給扎因描述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國外生活,其中最誘人的一點恐怕就是“自然死亡”這句話。
因為扎因生活的環境中,一個孩子能活到自然死亡是不容易的,比如她十一歲就嫁人而後還死於懷孕的妹妹。另外,在扎因照顧小卷毛,苦苦尋覓不到小卷毛媽媽的時候,沒有什麼情緒的對小卷毛說了一句:你媽媽比我媽媽還壞。這是扎因對媽媽的理解,也是最後他起訴父母的根源,在他眼裡,父母都是無情無義的人,把他們生下來,卻沒有把他們當人看。
兩句臺詞太深刻,深刻地紮在心裡,有種血淋淋的痛,黃渤也強推了該片。而電影中所說的孩子的痛苦也不止是難民和迦百農的孩子才有,很多很多的孩子都生活的不幸運,被當做父母自以為是的情感寄託,其實他們從父母哪兒什麼也沒有得到過。沒有愛的生活是黑暗的,扎因劇中因為一通電話讓自己的生活迎來新的生活。扎因的扮演者也因為這份演戲機遇發生了鉅變。
這是一個孩子的幸運,一個家庭的幸運。而這樣的幸運太少,少的可憐,不足以解決所有處於艱難生活環境中的孩子們。生活在成年人的面前都是艱難的,在他們面前就更不用說了。劇中的扎因只笑了兩次,一次是小卷毛的媽媽用半塊蛋糕給小卷毛慶生的時候,一次是最後拍攝護照的時候。這兩次一次是羨慕,一次是新生活的開始。對那樣一群孩子來說,這樣的開始太罕見了。透過該片,但願有更多人關注那樣一個群體,給予他們笑起來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暖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