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紫氣東來

    應:這很簡單,兩人氣味相投,有共同語言,馬謖紙上談兵,成為笑料,那諸葛亮屢敗屢戰不是常敗將軍嗎?在整過一生中打個什麼像樣的大仗,惡仗,做做樣子,治國理政是行家,打仗比馬謖好不了哪裡去,兵家名言:欲治兵者需先選將,置將不善一敗塗地,諸葛選馬謖為將,證明諸葛用兵是外行,諸葛打仗十仗九敗這就叫名師出《高徒》不用高徒又用誰呢?

  • 2 # 大黃扯點歷史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蜀漢當時的內部情況。

    劉備的蜀漢內部,大致分為三個派系,元從系,荊襄系,益州系。這其中元從系隨著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的逝去,而後代中也並沒有傑出人才,因而可以忽略不計了。

    剩下的就是益州系和荊襄系,荊襄系就是以諸葛亮為代表跟隨劉備入川的荊襄士族,而益州系本來是佔據四川的各個要職,劉備來了之後雖然加以安撫,但職位就那麼多,分給荊襄繫了,益州系的利益肯定會受損,因此這兩派之間的矛盾積怨很深。劉備為了調和矛盾,避免內亂曾在白帝城託孤時,安排了兩個顧命大臣,荊襄系的諸葛亮和益州系的李嚴,想著雙方互相制衡,以穩定朝政。但很可惜,政治這一塊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都基本沒幾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李嚴很快就被諸葛亮廢為庶人,但諸葛亮為了穩定,並沒有對益州系大面積打擊報復,只是適當的打壓而已。

    以上就是諸葛亮重用馬謖的大背景,馬謖因為是荊襄系中主要的支撐力量馬家的人才,因此受到諸葛亮的培養器重,其實本來馬家最受看中的是馬良,只可惜跟著劉備在夷陵兵敗身死。為了不使馬家就此衰敗,削弱荊襄系的力量,諸葛亮這才趕鴨子上架推出了馬謖。

    同時,雖然馬謖和趙括並稱為兩大大紙上談兵的人物,但其實這兩個人都有真才實學,理論功底深厚,只不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們都還沒來得及充分實踐,驗證自己的理論,就被突如其來的機遇與壓力給砸死了。如果諸葛亮能不急功近利,慢慢培養馬謖,說不定他會成為棟樑之才,甚至就沒姜維什麼事了。

    只可惜歷史不容許假設。

  • 3 # 歪史

    如題回答,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對馬謖失街亭都很熟悉。在原著中,羅貫中把失街亭的過錯基本都歸咎於馬謖。章回體題目就是馬謖拒諫失街亭。我們細看他的真實原因,其實背後遠不止這一些。

    雖然馬謖在失街亭有很大責任,但是他責任不是主要的。主要責任肯定是諸葛亮要擔當的。來自於一意孤行重用馬謖結果導致軍隊大敗,不得不斬殺愛將來平息軍心。可以說禍不單行。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候,曹魏震動,作為準備良久,突襲式的攻擊,正常情況下應該派有作戰經驗,老成持重的將領,當時軍中都認為魏延、吳懿等人合適,但是諸葛亮調撥自己寵信的馬謖為主將。

    結果被魏將張郃斷絕水源擊敗。偏軍趙雲部又被曹真擊敗,隨後諸葛亮被迫撤軍。第一次北伐虎頭蛇尾,就此草草落幕。千百年之後究其原因,分析這次北伐失敗或者諸葛亮重用馬謖的原因。無非是權力的爭奪而已,直白說就是諸葛亮的私心太重。

    其實,可以首先認為諸葛亮這個舉動,是給蜀漢培植儲備人才,間接培植親信

    大家都知道,蜀漢集團的組成是三方面,一個元老系,一個荊州系,一個益州系。

    元老系,人才不多,但是佔據著重要地位,因為資歷老。簡雍、孫乾、糜竺、陳震等人主要以文臣為主就是跟隨劉備起家的那一批隨著關羽張飛、簡雍糜竺等人除趙雲外基本消亡。這次北伐趙雲獨領偏軍。

    荊州系,在龐統黃忠馬良等人死後,諸葛亮魏延成了荊州系的領頭人物。

    劉備死後,事實上掌權的就是這一派。掌權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在這個時候荊州派已經遠離故土,為了避免出現人才斷層,諸葛亮為了荊州派下繼續掌握更多的權力,於是有意的培養荊州人士。

    益州系,分為兩系一個是法正為代表的擁劉派,以法正死後淡化。一個是李嚴代表的務實派,他們投降僅僅是因為務實。這一派在劉備死後受到諸葛亮的打壓,託孤大臣之一的李嚴被廢。荊州人士執掌大權。

    這個時候,元老系消亡,後繼乏人。荊州系經歷失荊州、夷陵之戰的損耗、導致失血過多。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諸葛亮又一直打壓益州派,擺明的不信任。在當時及以後,益州士人對北伐是一直反對的,礙於律法無情,都是敢怒不敢言。

    所以於是這個時候,要想北伐,只能依靠荊州系已經元老系的殘存。荊州的人士堪用的人沒有幾個,當時檯面上,在軍中能喊出來的有誰?魏延、馬謖、廖化等!

    廖化能力咋樣沒有確切依據,但是作為關羽部下,與諸葛亮一直疏遠。魏延呢?下一個有能力的魏延,受劉備寵信,位居高位,偏偏和諸葛亮不合,更加確切的說是諸葛亮與魏延不合,畢竟他是劉備寵臣,有能力有資歷的魏延絕對是潛在的對手。而其他荊州系的人蔣琬、費禕等人都是文人,沒辦法領軍。

    於是只好將稍微能上臺面的馬謖,重要的是和自己關係好,推上前線,結果誰知道以前看似能文能武的馬謖太過於逞能敗於張郃之手。所以最後總結原因不過是三個,個人感情,權力再分配,人才培養。

  • 4 # 廿二層雲

    諸葛亮用馬謖基於幾點考慮。

    馬謖及其兄馬良等皆襄陽人,和諸葛亮同屬荊州派官員。當時益州派本土勢力漸盛,諸葛亮需扶持自己的勢力與之抗衡。

    馬謖與諸葛亮親厚,平時也出謀劃策,深得亮之賞識,領導身邊之人自然用之放心。

    馬謖曾守牧一方,若是能打好這仗,必是會重點培養,能文能武可為蜀漢未來宰相苗子。

    勝則化龍,敗落塵埃。

    脫離實際的下場是街亭的慘敗,違令被斬的故事還在教育著後人。

  • 5 # 怪蜀看史

    馬謖其實也是非常有才能的,喜歡和身邊的朋友談論國家的形式和一些軍事觀點,因此丞相諸葛亮對他特別器重,每逢召見他,和他在一起談論常常是“自晝達夜”。

    諸葛亮在南征過程中,完全採納了馬謖的建議,因此也捷報頻傳。

    南中平定後,面臨著一個治理的問題和如何防止反叛的問題。諸葛亮依然採取馬謖“攻心為上”的策略,蜀軍在南中不留下一個官員或者士兵,讓孟獲這個當地領袖有對諸葛亮服氣的人物管理這個地方,用當地的部落的人去管理當地的百姓,去管理當地的事務。這一戰略思想的運用,大得人心,一直到諸葛亮去世,這裡的少數民族再也沒有反叛。這對於平定南中、穩定蜀國後方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後的北伐中,使諸葛亮能夠集中兵力對付曹魏,從而避免了兩線作戰。由此可見,馬謖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

    據有關書籍的記載,說馬謖臨終行刑時,有10萬人因為他而哭泣,可見馬謖的死影響是相當大的,懷念他的人大有人在,這一切都與他的才能、功績是密不可分的。

    我們也沒有理由因為馬謖失守街亭一事,就否定他的才能以及他為蜀國所建立的一些功績。

  • 6 # 歷史追尋者

    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馬謖在蜀的關係,馬謖的哥哥是馬良,馬良是當世名士,深受劉備器重,與諸葛亮兄弟相稱。後隨劉備征戰吳國戰死,馬謖為烈士之後,深受諸葛亮照顧。

    馬謖的才能,諸葛亮南征時,馬謖建議攻城為下,功心為上,諸葛亮對此建議深信不疑,才有了七擒孟獲,讓孟獲心服口服。其次是馬謖建議的反間技,讓老對手司馬懿回家呆了幾個月。這些成功案例讓諸葛亮高估了馬謖軍事才能。

    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諸葛亮南北征戰,都帶著馬謖,諸葛亮已將馬謖作為接班人培養。另外私情來說,都是荊州派,諸葛亮屬於空降領導,當然更加願意培養自己人。

    最後馬謖和諸葛亮一樣,都是愛讀書,愛鑽研的學士。因此經常一起探討古今,無形中對馬謖產生好感。

    綜上所述,於公於私,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都沒有覺得有問題。但恰恰是諸葛亮忽略了馬謖的實戰經驗,只能後面揮淚斬馬謖。

  • 7 # 長史如歌

    諸葛亮之所以重用馬謖,是有多種原因的,除了馬謖在早期表現出來的才能,也跟馬謖和諸葛亮是老鄉併兼是襄陽當地名士有關係。

    二、馬謖兄弟都是襄陽名士,諸葛亮也是名士,兩人談得來

    諸葛亮在隆中埋頭建設封建主義新農村的時候,並不是默默無聞之輩,其才華名聲經過自己“自比管樂”、“好為梁夫吟”等行為上的包裝,以及經紀人司馬徽的大力宣傳,已經成為當地名士之一。而馬謖及其四位哥哥也是襄陽當地名士,有“馬氏五常”之稱,其中馬謖的哥哥馬良又有“馬家五常,白眉最良”的美譽,是兄弟五人中才華最高的,馬良投靠劉備後,馬謖也跟著投入到劉備陣營。名士諸葛亮見到名士馬謖,大家都是文化人,也是聰明人,有共同的領導,有共同的革命理想,有共同的語言,當然惺惺相惜。這是諸葛亮對馬謖親近賞識的名士情節。

    三、馬謖確實有兩把刷子

    馬謖雖然街亭一戰失敗了,但這屬於剛出新手村打怪失敗交學費的情況,雖然這個學費是拿命來交的,但不代表馬謖就是平庸之輩,正相反,馬謖其實是有兩把刷子的。最出名的是諸葛亮討伐南中叛亂時,馬大參謀給諸葛亮提出了“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戰略建議,使得諸葛亮在平叛的手段顯得高大上。而且,馬謖給諸葛亮提建議時,已經在諸葛亮身邊呆了不短的時間了,如果馬謖是個無能之輩,以諸葛亮的眼光,早就看出來並一腳踢出去了,根本不會等到街亭之戰時。所以這是諸葛亮對馬謖親近賞識的人才情節。

    綜上所述,種種原因加起來,諸葛亮對馬謖的賞識、信任和重用不是沒有道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晨起床嘴苦吃點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