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玖柒零898
-
2 # 七追風
我在自己的上一個問答中提到,明朝其實一直都是很特別的權力制衡:皇帝為了皇權,一直在對抗文官集團。
其實關於內閣首輔張璁的經歷,正好能證明我的觀點。咱們來簡單看一看,就能知道當時的文官集團有多強勢。
其實張璁這個人完全想不到自己能幹到內閣首輔的,他早年雖然很聰明,但進京考試七次落榜。等到嘉靖帝繼位,他終於中了二甲進士,進入禮部工作,這時候張璁已經47歲了。
大家想想,47歲才進入仕途,未來大展身手的機會非常渺茫了。
就在這時候,出現了著名的“大禮議之爭”。
大家知道,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孩子,所以呢,就立遺詔讓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承皇位,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這個到沒什麼問題,但是嘉靖帝即位之後,以楊廷和為代表的內閣集團、文官集團,要求嘉靖帝改換父母,簡單地說就是既然當了皇帝,就要認上一任皇帝當爹,這樣才正統,自己的爹不能認了。
當時的文官集團非常強勢,嘉靖帝雖然難過又憤怒,但畢竟剛剛繼承皇位,才十幾歲的年齡,感到非常無奈。
這時候,張璁站了出來,他認為:嘉靖皇帝繼承的是“皇統”,而不是“皇嗣”。皇位不一定非要父子才能繼承,嘉靖皇帝沒有必要改認父母。
這個提議一說出來,嘉靖帝非常高興,終於有人能替他說句話了,他看了奏摺之後說了一句:“我父子得以保全了。”
但是,當時的嘉靖帝還鬥不過文官集團,張璁也是勢單力薄。當時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認為,必須改,“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
看到張璁這麼說,他們直接把張璁貶黜到南京當刑部主事去了。
三年之後,嘉靖帝的皇位稍微穩固一些了,張璁才又提起了這件事。嘉靖帝立刻把他召了回來,任命為翰林學士,專門負責禮儀的事情。因為張璁和一些新進官員的支援,嘉靖帝大刀闊斧的迫使楊廷和辭職,那些還有意見的官員,全部貶官、下獄。
當時那些文官大臣們有多瘋狂呢?他們聚集了200多人,跪倒在左順門外,哭天喊地的鬧起來。嘉靖帝讓他們趕緊退下,他們不聽。嘉靖帝又傳口諭讓他們退下,他們還是不聽。這下把嘉靖帝惹怒了,該抓的抓,該打的打!當時被抓起來的官員,就有134人之多。
最後,在張璁等人的支援下,嘉靖帝終於成功了,自己的爹孃還是自己的爹孃。
作為皇帝,認個自己的爹孃,就這麼的困難。
後來張璁得到了嘉靖帝的重用,勇於改革,興利除弊,反腐倡廉,深得嘉靖帝敬重,官至內閣首輔。
嘉靖十四年,張璁生病了,想回家養老,嘉靖帝不願意,還“為之親製藥餌”。但是後來病情加重,嘉靖帝不得已才讓張璁回去養病。
後來嘉靖帝幾次讓他回來,但張璁的身體確實不行,沒辦法去。直到嘉靖十八年,張璁病逝,年65歲。
嘉靖帝聽到訊息,傷心不已,追賜張璁為太師。
-
3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明武宗朱厚照無後,去世之後無人繼位,只能從近支皇親中選擇一人繼位,最終朱厚照的堂弟、明憲宗朱見深的孫子朱厚熜成了幸運兒,被後世稱為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個極其聰明且好強的皇帝,他繼承皇位後,大臣們想按照傳統讓他尊自己的伯父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就是父親),表示他繼承朱佑樘的香火,如此一來,嘉靖就不能認自己的親爹興獻王為父了,這讓嘉靖很不能接受,繼承了皇位卻不能認自己的親爹。為此,嘉靖與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進行了長達三年的鬥爭,史稱“大禮議”。
最終,嘉靖皇帝獲得了最終的勝利,自己的父親興獻王雖然生前沒有當上皇帝,但是死後被追封為睿宗獻皇帝。
嘉靖之所以能夠贏得這一曠日持久的辯論,除了自己皇帝的權威和堅持之外,一個小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視,這個小人物為嘉靖提供了理論依據,最終擊敗了以楊廷和為首的朝廷大員們,這個人叫張璁,他也因此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最終成為內閣首輔。
但是在當年,張璁還是個不起眼的小官,發表了支援皇帝的言論之後變成了過街老鼠,大臣們認為他是投機取巧,刻意迎合新上任的皇帝。因大禮議被趕下臺的首輔楊廷的兒子楊慎,聯合了一百餘位大臣聯合上書,彈劾張璁是曲意迎合的小人,應當被誅殺,但是嘉靖皇帝怎麼可能殺掉支援自己的張璁呢?於是,楊慎帶領著大臣們來到宮門外集體請願,逼嘉靖下旨誅殺張璁。
一群硬骨頭的大臣碰上了骨頭更硬的嘉靖皇帝,於是這場請願活動變成了馬拉松,到後來事情越來越離譜,請願幾乎變成了哭喪,一群大臣圍在宮門外嚎啕大哭,個別激動的甚至一邊狂拍宮門一邊痛哭流涕,忍無可忍的嘉靖皇帝決定動用一下皇帝的權利——廷杖。
於是,明朝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廷杖拉開了帷幕,除了年老體弱和官職太高的以外,參加請願的一百多位大臣被執行廷杖,一時間屁股與大棒齊飛,最終有16人被打死,從被打人數到死亡人數均創了明朝廷杖的記錄。
回覆列表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由作者當年明月寫的一本小說叫《明朝那些事兒》。在這部小說中,就有寫到內閣首輔張璁。不過,卻被描寫成了一個典型的反面人物。
在作者當年明月的筆下,張璁是個典型的心胸狹隘的小人,愛耍小聰明的投機者。最終,被一個擁有正義感的“俠客”趕走了。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真正歷史上的內閣首輔張璁,是一個從小就志向遠大的人,也是一個歷經無數坎坷的人。曾經,連續七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從青年24歲時考到中年47歲。張璁,因每次科考都名落孫山,有幾次中途都想過要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終於,在第八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考上了。
張璁,可以說是一個在進入體制內之前就已經有很多著作的學者,他的著作主要關於禮學方面的。他屬於比較偏激的思想家。
張璁,在剛入官場的時候就敢與當時的首輔,甚至與整個明朝的官場相抗衡,差點被別人給“GG”了。雖然這樣,但是張璁始終堅持自己的判斷和立場毫不動搖。很多人認為他這是一種“投機”行為。
張璁,從剛入官場到成為當朝一品大員僅用了六年的時間。 不過,他始終都很窮,不管他是當朝一品大員,還是後來做內閣首輔,依然很窮。
歷史上的張璁執拗、頑固、專權、霸道;可以說是誰的情面也不給,即使是當朝皇帝,也不留情面。其實,從那張璁做內閣首輔那時起,首輔的尊嚴和權威重新樹立了起來。
大家可能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張璁,還是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偶像。
張璁敢於和皇帝及其親族、文官團體、宦官和勳戚貴族相抗衡。可以說,當時整個明朝所有的惡人、惡法都是他的敵人。張璁毫無畏懼,戰而勝之,幾千年來能做成這件事的幾乎只有他一個,令他的政敵們都瞠目結舌。
張璁輔政的七年,為明朝的經濟、遏制貪官汙吏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明史》中是這樣評價張璁的:
“剛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時進讜言。”
“他若清勳戚莊田,罷天下鎮守內臣,先後殆盡,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惡贓吏,一時苞苴路絕。”
在《國朝典故》中這樣評價張璁:
“孚敬剛明峻潔,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
果於自用,休休之量,是其所短。上親按其古諡法,以其危身奉上,特諡曰文忠,眷顧之厚,終始不替雲。”
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雖然寫的不錯。但是,大家千萬別真的以為張璁就是書裡寫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