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人稱喬幫主
-
2 # 懷疑探索者
科學的看待自己,最關鍵的就是一條:實事求是。
科學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不能有任意的誇大,貶低,修飾,歪曲,吹捧。如果你做不到實事求是,就會載大跟頭。
我就以我來舉一個例子吧。這些天,我和我的同事老張偶爾聊天,就談到了"停薪留職"的話題。據老張說,現在單位還繼續搞"停薪留職",只要你每年繳納給單位多少錢,就可以保留你的編制。老張舉了好幾個人的例子,說某某人的父親是房地產大老闆,現在他根本不上班,每年來單位交錢就走了。還有一個大胖子某某人,家裡做玉器生意,開了一個玉器廠,每個月掙的錢,比一年的工資還多的多。這些人,都是辦理了"停薪留職"的。老張說,你也可以這樣啊,趁著年輕,出去闖一闖。
我估算了一下風險,以我現在的能力,如果停薪留職,還是很有風險的。關鍵在於,我的水平還遠遠不夠。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會科學的看待自己。
我昨天晚上找了一個朋友,一個業內很有名的理財師,我就把我的想法向她說出來,問她,如果做"停薪留職",在外面一個月多少收入才划算,請她分析一下我如果現在做"停薪留職",是不是划算?
她回答我:
留職停薪,需要一個月多少收入才划算這個問題在目前肯定沒有一個固定值,你要看的是做外面的工作的成長可能性有多少?這個是與你現在的工作去對比的,如果做外面的工作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即便現在沒有收入但將來回報很好,也是值得投入的,哪怕辭掉現在的工作也不可惜。而如果將來外面的這份工作會越來越難做,有現在這份工作等於還有一份保障,我覺得這個在於你對外面工作前景的考量和判斷。就目前而言,停薪留職並不會很大的影響你的工作,所以我個人覺得你現在停薪留職未嘗不可。
她又說,要不要停薪留職,關鍵點在於你對自己做外面那份工作的能力的預判。
我表示同意她的看法,要不要大幅度改變現狀,關鍵還是要看能力和潛力。
這個就是一種科學的判斷分析,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核心,第一個就是外面那份工作是不是具有發展的潛力,第二個就是對自己的能力要做合理的,科學的判斷。
很多民科之所以一事無成,就是過高的判斷自己的能力,沒有做到實事求是。
-
3 # 寶寶育兒安全知識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科學,科學是幹什麼的,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科學是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包含了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等等。科學是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瞭解完科學之後,我們才能科學的瞭解自已,看待自己,自己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打個比方,如果你內心是守信,善良的人,那現實中,別人對你的評價也會是這樣的,覺得你是善良,守信的人,連你自己都會覺得是。相反,如果是十惡不赦的人,別人就會認定你是壞人。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刻刻警醒自己,約束自己,認真地看待自己。
自己的知識,文化,修養,內涵等等。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修正,自己的長處發揚光大,其實我們在茫茫宇宙中,只是一粒塵埃而已,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裡,去發揮對生命應有的價值吧!
-
4 # 冷藏幻想
認識自己不是件孤立的事,有句話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認識自己還得參考周圍的人。
又不能完全參考周圍,容易被誤導。
比如有的女明星,某個電視劇一播出來,一堆人罵醜死了,然後她就真以為自己很醜,去整容,整容之後,大家又罵原來長那麼漂亮,現在整殘了,是不是傻。我就想問,她自己不照鏡子嗎,長得好不好看心裡沒數嗎,為什麼別人說啥她都信。
比如韓庚,當練習生的時候,也遇到過老師不認可他,選別人領舞,讓他呆在角落,但他自信,覺得自己跳舞就是牛,所以他不受傷,繼續努力學習努力練習就行了。要換成對自己認識不夠堅定的人,馬上就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是跳舞的料,別人的一句否定會讓他非常受傷。
知乎上最近有個故事,那題主的表妹,補考費想晚點交,被老師挖苦,說了句不是學習的料,就跳樓了。
還有的人,看上的東西就非得到不可,得不到就走極端。比如江歌案。還有很多男的追女的,追不上就潑硫酸,火燒,從樓上推下去,這種案例也聽過很多。
這個時代確實以錢為尊,有錢能使鬼推磨,沒文化的人也能當作家,買槍手就行唄。但有的人就被這些東西綁架,非得要求自己有錢,電視劇裡都有,《北京女子圖鑑》裡的姚梅,不抗拒上司對她的騷擾,她願意藉此升職加薪,後來又給人當小三,就是為了錢。
但怎麼樣算認識自己呢,人一輩子都在認識自己,人一直是變化的。具體要怎麼看待自己,應該是多角度多維度地去看待,各種聲音都聽聽,別把某一個觀點無限放大,別的都看不到,那就比較危險,容易走極端。
就比如整容失敗的女明星,整容前誇她美的也不少,她看不到,眼裡只看到罵她的了,所以不就做出錯誤決定了嗎。
回覆列表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什麼叫科學的態度。
我們先參考法律實踐上來看看,我們經常會聽到“疑罪從有”和“疑罪從無”這兩大根本不同的體系。也就是說一個嫌疑犯還沒有拿到確切的證據之前,我們是假定他有罪呢,還是無罪呢?這兩大矛盾不可調和,構成了完全不一樣的法律效果。
好,回到科學問題上來。我們一出生就會面對著很多的結論,在沒有得到確切證據之前,我們是假定這些結論是真的呢,還是假定他們是假的呢?這兩大假定不可調和,同樣構成了完全不一樣的認知體系。
如果我們假定這些結論是真的,那麼就形成了類似於宗教的認知體系。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無出其右。這些宗教體系就是要講究“信”。你必須相信超個體的存在,然後根據這些信任來建立我們的認知體系。
如果我們假定這些結論是假的,那麼就形成了科學的認知體系。在這套體系下面,我們面對一個結論的時候,會首先認為“這是假的”,然後想方設法證明他的確是假的。當經過了無數努力,都沒辦法證明是假的時候,才勉強同意這是真的。所以科學裡邊的“真理”,並不是說已經被證明為“真”的結論,而是很多嘗試都沒辦法證明它為“假”的結論。也許它的確是假的,只是目前沒有被證明,但是隨著科學工作的專業化,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
我們再來用例子看看,如果建立了科學的認知體系,那麼,對某些具體問題是怎麼看法的:
首先,他會不屑於討論那些不可能被證明為假的問題。例如,“世界上有鬼”這個描述,很容易理解這是不可能被證明為假的:你怎麼證明這個世界上沒有鬼呢?你怎麼證明這個地方沒有鬼而別的地方就不會有鬼呢?……正因為這個描述,不可能被證明為假的,所以他不在科學的討論範圍內。
再來看,用科學的角度來理解食物的安全性問題。“這個食物不安全”是不能被證明是假的:小白鼠吃過安全了難道人吃了也安全嗎?吃了一年安全難道吃30年安全嗎?……所以,這個結論不能被科學的方式理解。
相反,“這個食物安全”是可以被證明是假的,只要一次不安全的實驗結果就可以證明這句話是假了。所以我們日常說的“這個食物不安全”,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這個食物的安全性被證明是假了”才對。
好吧,我承認說的有點繞,但道理是實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