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這樣一句諺語:本科看學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其存在有其本身的道理,恰是如此導致了很多人在做出考研決策時有一個常見的誤區,急著考慮先選學校,而不重視專業的選擇。太過片面的選擇顯然是不正確的,那麼考研到底先選什麼?
考研君認為一味地考慮先選擇學校或是專業是不理智的,就好像你蒙著眼睛在選哪條道路,無論選哪條也不會抵達目的地。從論壇上隨處可見的“XX大學難不難考?”“二本學生考985院校會不會被歧視?”“拼一把考名校還是隨便考個有把握的學校?”之類的問題,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在選擇目標院校時,基本處於“雙盲”狀態,對學校的情況一無所知,對自己的實力缺乏認識。仔細閱讀你就會清楚自己的目標院校以及專業。
一、選擇障礙症
障礙一:對自己的實力缺乏認識,想摸清自己的實力其實很簡單。
考研開考一般在當年12月份月底。報名確認一般在9、10月份。你只需要在9月份把學校確定下來就行。到了這個時間,你已經基本完成了考研複習的大部分進度,這時候你的水平跟正式考試時的水平不會差太多。透過模擬考試,你就可以確認自己的實力在什麼檔次。
太早考慮學校有兩個弊端:
1、浪費時間。做出選擇是個極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尤其是在“雙盲”狀態下。那麼多學校會讓你眼花繚亂,一會想去這個一會又看上了那個,一會嚮往名校一會又擔心被歧視,反反覆覆,苦不堪言。與其糾纏這些,還不如踏踏實實先把基礎課學好,專業課的複習等到9月份完全來得及。
2、有句話說:世界上最遺憾的事是:我本可以。你在不瞭解自己真實實力的情況下,妄自菲薄,把目標定的偏低。根據心理學上的“自我設障”理論,你最終能達到的高度也會潛移默化的降低。如果把目標定的過高,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反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與其仰望星空,虛無縹緲,不如腳踏實地,打好基礎。
障礙二:對學校的情況一無所知當複習的火候差不多,要開始學專業課的時候,就需要決定目標院校了。
可以透過正面和側面兩個渠道:正面渠道:學校官方網站、中國研究生招生資訊網。透過這兩個網站,你可以瞭解該校往年的招生資訊(每年招生計劃一般變化不大,前幾年的招生計劃很有參考價值),包括:招生專業(及研究方向)、初試專業課參考書、複試內容、複試分數線(這個線是最低分數線,跟最終錄取的分數線是兩碼事)、導師資訊等等。
側面渠道:各大考研論壇。首推小木蟲,上次被質疑給小木蟲寫軟廣,太冤了。不上小木蟲是你的遺憾,不是小木蟲的遺憾(這廣告夠不夠硬)。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論壇上能瞭解不少一線科研人員的真實聲音。比如,某些學校存在嚴重偏袒本校或者本地學生的情況,珍愛生命,遠離這種“黑校”。再比如,有些學校名氣雖小,但某個專業在業內口碑很好,那就可以考。另外側面瞭解最重要的一點是,查清楚你的目標院校目標專業往年最終錄取分數線大致是多少。如果能同門師兄師姐建立聯絡,那就更幸運了。要以正面瞭解為主,側面為輔,多查少問。很多學生一上來就到論壇發帖大問一通,不僅麻煩別人,自己也聽得雲裡霧裡。
解決障礙一,得到模擬考試的分數;
解決障礙二,得到目標院校的錄取分數。透過比較這兩個分數,即可準確地判斷出自己的實力可以達到哪個檔次學校的要求。
二、該如何正確選擇
大家都知道,考研院校與專業的選擇很大部分決定著考生們以後的發展,據一項調查顯示,正確選擇學校和專業會讓考研成功率至少提高50%。可見,在考研過程的悉數選擇中,如何擇校選專業成為了考研勝利至關重要的一環。
1、專業範圍選擇
(1)考研可選擇的“本專業”。如:某學員本科就讀專業為“金融學”,該專業屬於“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該一級學科下有“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10個專業。對於該學員而言,這10個專業均為考研可選擇的“本專業”。
(2)考研可選擇的“相近專業”。如:某學員本科就讀專業為“金融學”,該專業屬於“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與該一級學科平行的一級學科為“理論經濟學”,“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之下有“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6個專業。對於該學員而言,這6個專業均為考研可選擇的“相近專業”。
(3)考研可選擇的“跨專業”不屬於本科就讀專業所屬學科門類的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則為考研可選擇的“跨專業”。
2、意向專業選擇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前面兩個步驟,確定自己想考的專業,確定是否跨專業考試。
3、意向地區選擇
(1)就業原則未來打算在哪兒就業,就選擇在哪個城市讀研。這是讀研選擇地區的第一原則。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學校較多,同理每年的各學歷層次的應屆畢業生較多,工作競爭相對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讀完研究生後,學員將回到家鄉所在省的省會就業,則選擇在本省省會讀研為更好的選擇,既利於人脈積累,也便於利用好地緣優勢。
(2)安家原則未來打算在哪兒買房子、組建家庭,就選擇在哪個城市讀研。這是讀研選擇地區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未來每位研友都需要組建自己的家庭並照顧父母。在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買房壓力大,如北京房價動輒幾萬元每平,成家安定下來相對非常困難;而其他的省會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對輕鬆。例如,如果家庭經濟狀況不是特別富裕,原則上不建議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作為安家的城市。
(3)經濟原則相比較而言,在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讀研需要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固比其他省會城市對於家庭經濟狀況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讀研的學費、生活費、其他開銷,將遠遠大於在武漢、成都等其他城市。
一區、二區選擇按照地域原則,教育部將不同的省份劃分為一區、二區,每年的考研複試分數線也分為一區線和二區線。相比較而言,每年國家二區總分線比國家一區總分線要低10分,單科分數線也更低。
4、選擇選哪一個學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適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還要看自己能夠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礎很好,又能抽出時間來複習,應該考重點學校;反之則是一般的學校。再有報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慮的。一般地說,還是就近報考、學習比較好。
5、自我競爭力分析個人的能力,考研目標院校的選擇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確保有機會考上,如果選擇的學校很好,但考取的機率幾乎等於零,這就沒有意義。這一點與第二點似乎有些衝突,其實並不矛盾,理想的目標院校應該是個人能力與個人抱負的交叉點上。
考研擇校的首要條件對於不同的人各不相同:有人要完成自己的名校夢,有人要奔向一個喜歡的城市,有人要跨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等等。再回到問題本身:若提問者考研擇校的首要條件是學校牌子和專業排名的話,那就看你是要名還是要學術了。
牌子好的學術未必好,專業排名靠前的未必牌子很硬。要名就選牌子好的,要學術就選專業好的。要是同時滿足,大家可以選一個牌子又硬,專業又好的。
坊間流傳這樣一句諺語:本科看學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其存在有其本身的道理,恰是如此導致了很多人在做出考研決策時有一個常見的誤區,急著考慮先選學校,而不重視專業的選擇。太過片面的選擇顯然是不正確的,那麼考研到底先選什麼?
考研君認為一味地考慮先選擇學校或是專業是不理智的,就好像你蒙著眼睛在選哪條道路,無論選哪條也不會抵達目的地。從論壇上隨處可見的“XX大學難不難考?”“二本學生考985院校會不會被歧視?”“拼一把考名校還是隨便考個有把握的學校?”之類的問題,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在選擇目標院校時,基本處於“雙盲”狀態,對學校的情況一無所知,對自己的實力缺乏認識。仔細閱讀你就會清楚自己的目標院校以及專業。
一、選擇障礙症
障礙一:對自己的實力缺乏認識,想摸清自己的實力其實很簡單。
考研開考一般在當年12月份月底。報名確認一般在9、10月份。你只需要在9月份把學校確定下來就行。到了這個時間,你已經基本完成了考研複習的大部分進度,這時候你的水平跟正式考試時的水平不會差太多。透過模擬考試,你就可以確認自己的實力在什麼檔次。
太早考慮學校有兩個弊端:
1、浪費時間。做出選擇是個極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事,尤其是在“雙盲”狀態下。那麼多學校會讓你眼花繚亂,一會想去這個一會又看上了那個,一會嚮往名校一會又擔心被歧視,反反覆覆,苦不堪言。與其糾纏這些,還不如踏踏實實先把基礎課學好,專業課的複習等到9月份完全來得及。
2、有句話說:世界上最遺憾的事是:我本可以。你在不瞭解自己真實實力的情況下,妄自菲薄,把目標定的偏低。根據心理學上的“自我設障”理論,你最終能達到的高度也會潛移默化的降低。如果把目標定的過高,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反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與其仰望星空,虛無縹緲,不如腳踏實地,打好基礎。
障礙二:對學校的情況一無所知當複習的火候差不多,要開始學專業課的時候,就需要決定目標院校了。
可以透過正面和側面兩個渠道:正面渠道:學校官方網站、中國研究生招生資訊網。透過這兩個網站,你可以瞭解該校往年的招生資訊(每年招生計劃一般變化不大,前幾年的招生計劃很有參考價值),包括:招生專業(及研究方向)、初試專業課參考書、複試內容、複試分數線(這個線是最低分數線,跟最終錄取的分數線是兩碼事)、導師資訊等等。
側面渠道:各大考研論壇。首推小木蟲,上次被質疑給小木蟲寫軟廣,太冤了。不上小木蟲是你的遺憾,不是小木蟲的遺憾(這廣告夠不夠硬)。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論壇上能瞭解不少一線科研人員的真實聲音。比如,某些學校存在嚴重偏袒本校或者本地學生的情況,珍愛生命,遠離這種“黑校”。再比如,有些學校名氣雖小,但某個專業在業內口碑很好,那就可以考。另外側面瞭解最重要的一點是,查清楚你的目標院校目標專業往年最終錄取分數線大致是多少。如果能同門師兄師姐建立聯絡,那就更幸運了。要以正面瞭解為主,側面為輔,多查少問。很多學生一上來就到論壇發帖大問一通,不僅麻煩別人,自己也聽得雲裡霧裡。
解決障礙一,得到模擬考試的分數;
解決障礙二,得到目標院校的錄取分數。透過比較這兩個分數,即可準確地判斷出自己的實力可以達到哪個檔次學校的要求。
二、該如何正確選擇
大家都知道,考研院校與專業的選擇很大部分決定著考生們以後的發展,據一項調查顯示,正確選擇學校和專業會讓考研成功率至少提高50%。可見,在考研過程的悉數選擇中,如何擇校選專業成為了考研勝利至關重要的一環。
1、專業範圍選擇
(1)考研可選擇的“本專業”。如:某學員本科就讀專業為“金融學”,該專業屬於“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該一級學科下有“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10個專業。對於該學員而言,這10個專業均為考研可選擇的“本專業”。
(2)考研可選擇的“相近專業”。如:某學員本科就讀專業為“金融學”,該專業屬於“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與該一級學科平行的一級學科為“理論經濟學”,“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之下有“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6個專業。對於該學員而言,這6個專業均為考研可選擇的“相近專業”。
(3)考研可選擇的“跨專業”不屬於本科就讀專業所屬學科門類的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則為考研可選擇的“跨專業”。
2、意向專業選擇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前面兩個步驟,確定自己想考的專業,確定是否跨專業考試。
3、意向地區選擇
(1)就業原則未來打算在哪兒就業,就選擇在哪個城市讀研。這是讀研選擇地區的第一原則。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學校較多,同理每年的各學歷層次的應屆畢業生較多,工作競爭相對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讀完研究生後,學員將回到家鄉所在省的省會就業,則選擇在本省省會讀研為更好的選擇,既利於人脈積累,也便於利用好地緣優勢。
(2)安家原則未來打算在哪兒買房子、組建家庭,就選擇在哪個城市讀研。這是讀研選擇地區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未來每位研友都需要組建自己的家庭並照顧父母。在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買房壓力大,如北京房價動輒幾萬元每平,成家安定下來相對非常困難;而其他的省會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對輕鬆。例如,如果家庭經濟狀況不是特別富裕,原則上不建議選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作為安家的城市。
(3)經濟原則相比較而言,在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讀研需要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固比其他省會城市對於家庭經濟狀況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讀研的學費、生活費、其他開銷,將遠遠大於在武漢、成都等其他城市。
一區、二區選擇按照地域原則,教育部將不同的省份劃分為一區、二區,每年的考研複試分數線也分為一區線和二區線。相比較而言,每年國家二區總分線比國家一區總分線要低10分,單科分數線也更低。
4、選擇選哪一個學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適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還要看自己能夠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礎很好,又能抽出時間來複習,應該考重點學校;反之則是一般的學校。再有報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慮的。一般地說,還是就近報考、學習比較好。
5、自我競爭力分析個人的能力,考研目標院校的選擇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確保有機會考上,如果選擇的學校很好,但考取的機率幾乎等於零,這就沒有意義。這一點與第二點似乎有些衝突,其實並不矛盾,理想的目標院校應該是個人能力與個人抱負的交叉點上。
考研擇校的首要條件對於不同的人各不相同:有人要完成自己的名校夢,有人要奔向一個喜歡的城市,有人要跨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等等。再回到問題本身:若提問者考研擇校的首要條件是學校牌子和專業排名的話,那就看你是要名還是要學術了。
牌子好的學術未必好,專業排名靠前的未必牌子很硬。要名就選牌子好的,要學術就選專業好的。要是同時滿足,大家可以選一個牌子又硬,專業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