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鑑人心

    並不是,直接導致滅亡的是闖王李自成起義。

    主要原因是後期皇帝昏庸,宦官干政、官場腐敗,天災人禍等。加之外族滿清的強大牽制了軍事力量,致使鎮壓闖王李自成兵力不足。

  • 2 # 深社會

    明末的“北韓戰爭”對明朝的國運影響不大,要說耗掉明朝的“真氣”,導致後來的覆亡,就誇張了。

    北韓戰爭總共分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從1592年開始,到1595年結束,日本投入到北韓的總兵力約15萬人,而明朝投入的總兵力也就區區4萬人,最後還打的日本節節敗退。

    第二階段從1597年年底開始,到1598年結束,日本此次投入的兵力約14萬人,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最終日本戰敗,元氣大傷,全部從北韓半島撤退。

    從“北韓戰爭”持續的時間和明朝投入的兵力來看,都不足以消耗掉明朝的“真氣”。

  • 3 # 清風醉史

    萬曆三大徵之一的北韓之役是明開國中後期最慘烈的一次對外戰爭。明朝元氣大傷,日本豐臣秀吉勢力被削弱間接導致德川幕府上臺,可以說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明朝的覆滅從時間上說是個過程,不是單單一件事導致的。但北韓之役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

    一、明朝衰落的開始

    明成祖雖好大喜功,在位期間,遠征蒙古和安南,但都取得了勝利。屢次派鄭和下西洋,耗費驚人,但使得大明朝的國勢達到巔峰。

    仁、宣繼位後,政策趨於封閉保守,停止下西洋的活動,從而退出了正在不斷壯大的海外貿易市場,使得大明朝廷未來丟失了很大的財政收入;採取極端軍事收縮策略,不僅罷兵安南,放棄了成祖花費巨大心血打下的大片國土,在北方對蒙古奉行單純防禦的戰略,屢棄軍事重鎮,使得蒙古部族迅速壯大,直到“土木堡慘禍”發生,給予大明朝沉重一擊。

    神宗萬曆皇帝十歲登基,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初期尚能勤於政事,愛惜民力,算是一位“好皇帝”。但到了中後期,他驕奢淫逸,長期怠政,助長了官場上的因循拖沓之風,宗室、勳戚、官僚恃勢弄權、兼併土地,以致百姓破產流亡。明朝的政局日趨惡劣,社會矛盾也在不斷加劇,期間發生了萬曆皇帝引以為傲的“三大徵”。

    二、北韓之役的巨大損失

    日本對北韓的侵略,一共發生了兩次,明朝也費盡國力支援了兩次。

    作為北韓宗主國的明朝,此時完成了張居正的改革,國庫充盈,但張居正死後,萬曆帝突然消極怠政,此時朝中大臣黨派林立,鬥爭激烈,國力已有衰退跡象。

    7年的持續戰爭明朝方面雖然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但損失也超出想象。在經濟上,因為一年240萬兩白銀的軍費支出,造成了大明朝廷財政的紊亂;在軍事上,遼鎮邊防精兵損失慘重。在開戰前,遼東原有兵額近10萬,至萬曆二十八年戰爭結束,只剩下4萬人,精銳減少了一半還多。

    在這段時期,給了遼東女真部族完成統一的機會,由幾百人的小部落,發展到擁有精壯6萬人的超大勢力。在明朝與日本作戰期間,無暇顧及的情況下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成為大明朝最終的送葬之人。

    結語:

    北韓之役後,明朝的國力開始快速衰退,大明朝廷的國庫一直入不敷出,未來發生的天災人禍不能及時的救助,也造成了社會的動盪。在這場戰爭中精銳兵力的消耗,使得國內和邊疆叛亂髮生後,不能有效、迅疾的平定,也導致了大明朝廷迅速崩潰。

    然而,最致命的是這場戰爭期間,給了大明朝的終極敵人後金髮展的時間和空間,在國內農民起義和外族勢力入侵之下,享國270餘年的大明朝最終走向落幕。

  • 4 # 溫子哩

    一個朝代的隕落,絕不是一兩件事造成的,但是“抗日援朝”無疑是給王朝的覆滅搭上了快車。

    明朝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戰爭(1592—1598)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在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後,基本控制了日本,此時的他認為自己兵強馬壯,幻想征服世界,他很快擬定計劃,想先攻佔北韓。

    北韓請求援助。明廷命李如松為提督率軍4萬赴朝,對陣豐臣秀吉14萬大軍。次年正月初六,中、朝聯軍5萬餘,以三面包圍、東面設伏的戰法,進圍平壤,最終城破人亡。 日軍殘部夜過大同江東逃,連遭聯軍伏兵擊殺,此戰傷斃日軍萬餘,迫敵退兵,粉碎了日本吞併北韓的企圖。

    人數上佔優的日本最終敗給了人數不佔優的明朝,除了將領的優秀,武器的先進,士兵的素質,更是明朝作為正義方的身份。

    雖是大勝但是我們還是要看看當時抗日援朝對明朝的影響

    萬曆即位期間,大力削弱張居正勢力,並慢慢稀釋張居正的新政,導致有些起色的稅收收入,又慢慢沉底,王公大臣見大刀闊斧改革者,卻落得如此下場,都畏手畏腳,放手大權, 即上下怠政,國力空虛。

    據統計,萬曆年間稅收,約一千多萬兩白銀,除去每年皇宮巨大開銷,王臣俸祿,軍餉支出,所剩無幾,甚至有著鉅額欠款。

    在那個貪官汙吏橫行的年代,這成為了惡性迴圈,越是國家發難,就越需要錢,酷吏們就越有的賺,越敲詐百姓。

    但民間早已是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各地揭竿而起屢見不鮮,農民起義使得明朝內憂外患,它幾乎成為了整個明朝滅亡的猛藥。

    就在豐臣秀吉出兵北韓的第二年,努爾哈赤打敗了最強的競爭對手海西女真,又經歷了二十多年征戰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稱“天命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大明煩之又煩卻揮之不去的噩夢。

    很顯然,這是致命的20年。明朝和北韓怎麼能坐視不管呢?都是豐臣秀吉惹的禍。一場大戰下來,兩國都傷了元氣,實在有心無力。

    即:本就財政緊張的國庫,經歷大戰之後入不敷出,年年虧欠軍餉,俸祿對以後明朝的影響巨大,而大戰過後,遼東軍損失非常慘重,又直接影響了鎮壓後金的能力,導致努爾哈赤勢力的崛起,埋下禍根。

  • 5 # HuiNanHistory

    萬曆壬辰戰爭(1592-1598年)與明朝的滅亡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一個王朝的殞滅,如果說僅僅因為一場戰爭的損耗,這未免過於兒戲了。

    只能說明滅亡的惡因早已種下,戰爭無非是加速了這個程序。

    我們先來看看幾個時間點——

    壬辰戰爭爆發:1592年,時間持續了6年多。

    清朝的崛起:如果以政權建立為標誌,那麼應該是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國(aisin gurun),自稱為“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abkai geren gurun be ujikini seme sindaha genggiyen han)。

    明朝的滅亡:1644年。

    從壬辰戰爭的開始,到明朝的滅亡,一共間隔了52年。時間如此之久,期間發生的事情有很多。

    請問:將半個世紀以前的戰爭,作為半個世紀以後王朝滅亡的原因,到底有何依據?

    確實,萬曆壬辰戰爭,影響到明朝的軍餉,也影響了明朝對遼東的控制。

    但這不是明朝滅亡的本質原因。

    我們只需要看看萬曆晚年遼東戰爭的軍餉即可:

    萬曆四十六年(1618)到泰昌元年(1620),遼餉共發放有2000多萬兩,平均每年600多萬兩。

    這個軍餉數目可是不低了吧。說打完北韓,明朝就沒錢打女真人,這個觀點至少在萬曆年間站不住腳。

    很顯然,問題出在明朝的內政問題上,這決非一朝一夕之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能給石頭拍出有質感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