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努比行走歷史
-
2 # 柯柯味
《孫子兵法》說: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可見,在古代已經有間諜的存在了。
進入正題,小編認為:古代打仗會利用間諜從對方盜取有關情報,對對方的人數只能進行大致估計,主要的依據大概是從對方營盤的大小、對方糧草補給的規模,戰場上對方部隊展開後的態勢,對方開拔後可以數它的灶坑——一個鍋能夠提供多少人吃飯是大致一樣的……
事實上,為了威懾對方及壯大自己的聲勢,古代常常誇大隊伍的規模,比如說《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
3 # 南宮外史
中國古人由於諸侯紛爭,邊境戰亂,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古人在軍事領域有著精湛的研究和造詣。中國的兵書戰策最有名氣的就有《孫子兵法》、《吳起兵法》、《孫臏兵法》、《司馬法》等七部著作,其他兵法研究著作更是不勝列舉。每部兵書都把了解敵情看做頭等軍國大事。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貽”。孫子還把掌握敵情看作是將帥應有的職責。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吝惜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那麼。古人是如何做到了解敵情呢?
一、使用間諜
《孫子兵法》把間諜劃分為五種: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
鄉間是指利用敵人的同鄉、同事、同學、親屬等做間諜。
內間就是利用敵方的大小官吏、宦官、寵臣等做間諜。
反間就是重金收買、脅迫敵方間諜為我所用。
死間是指製造、散佈假情報,透過我方間諜將假情報傳給敵間,誘使敵人上當,一旦真情敗露,我間難免一死,稱死間。
生間就是完成任務、帶回敵情的人。
古代作戰時,無論攻擊敵方軍隊,還是攻城、刺殺敵方要員,都必須預先了解敵方的主管將領、左右親信、負責傳達的官員、守門官吏和門客幕僚的姓名等,指令我方間諜把這些情況偵察清楚。
間諜的任務就是探聽訊息,蒐集情報,影響敵國決策、反敵方間諜等。
間諜還有大間諜和小間諜之分。如周朝的興起,是重用了熟悉商朝情況的姜子牙。姜子牙也屬於間諜一類。大間諜還有蘇秦、蘇代、蘇厲三兄弟,都曾受國君所託,到別的國家去做間諜活動。蘇秦助燕謀齊,事發被殺。秦趙的長平之戰就是趙王中了秦國大間諜的詭計,而用趙括換掉廉頗,才導致失敗。大間諜一般都深入於朝廷之中,與國君大臣有密切的聯絡。甚至還能得到信任,影響國策的制定和執行。
其他的中小間諜分佈於敵國中下層,敵國有什麼動向,及時傳回情報。
二、派遣探子、哨馬、斥候等
這些屬於偵察兵之類的。廣泛分佈於敵國國內和邊境附近,以及雙方軍隊周圍、前後一帶,隨時掌握敵情變化和動向。軍隊營地和行軍路線的前後左右也佈置有偵察兵,執行搜尋、探路、防間諜、偵查等任務,隨時防備敵軍偵查、偷襲、埋伏、斷路等等。
三、普通民眾自發報告敵情
鄭國商人犒勞秦師圖片
那時的人都很愛國,一旦發現敵人有侵略、偷襲、軍事調動、可疑行動等都主動報告有關官員,官員再上報,直到達國君手中。還有的隨機應變,主動破壞敵軍的軍事計劃。如春秋時期的鄭國商人弦高,在經商的路上,突然遇到秦軍偷襲鄭國,靈機一動,牽著十幾頭牛送給秦軍將領,說:我們國君聽說你們勞師遠來,特讓我先行犒勞軍士。秦軍將領一聽,以為偷襲計劃洩露,於是撤軍而還。
至於傳遞情報的方式有多種,快馬傳遞,小路傳遞,飛鴿傳書,煙火報警等。
-
4 # ST山茶花
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要知曉對方和自己的實力。在古代,實力的最主要體現就是行軍時人數的多少。
但是古代斥候是怎麼知道對方軍隊的數量的?如果僅僅靠著斥候去數,幾十萬的大軍又怎麼可能數的過來?
但是如果根據行軍時隊伍的長度來進行計算的話,不同的陣法,排列方式不同,人數自然不同。如果用這樣的方法來計算軍隊人數的話,那也會很麻煩。顯然,這也不是一個很好的計算方式。
那麼就真的沒有一個好的計算軍隊人數的方式了嗎?古代打仗聲勢浩大,動輒幾百萬大軍,可是真的有那麼多人數嗎?如何知道對方的人數有多少呢?
在古代打仗講究的是相互欺騙。一個合格的將領是不會把自己真正的實力透漏出來的。這時候,一個有效的計算軍隊人數的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中國古代地廣人稀,很少出現巷戰的情況。兩軍對壘基本出現在大曠野。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判斷對方的真實情況的。老軍人可以根據一些出現的情況,來判斷對方軍隊的實力。並且中國古代人口又不算很多,也不可能真正出現動輒百萬大軍的情況。仔細想一想,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列隊走路。軍隊得蔓延多長?
所以一般判斷對方軍隊的人數有四種方法:
1、看灶坑的痕跡和腳印
古代人打仗都是以一個灶來劃分小隊,夥伴一詞由此而來,一般根據這個停留點出現的火照數量,就可以大致估算人數。而根據馬蹄印和人腳印的數量也可以大致估算出來。
2、看隊伍行走時揚起的煙塵
在古代行軍時是會揚起很大的煙塵的,有經驗的將領會根據煙塵的大小來判斷對方人數的多少,不過這個迷惑性比較大,三國時期的張飛就用馬尾巴上綁樹枝在地上揚起沙塵的方式,成功迷惑敵軍,不戰而勝。
3、看軍旗數量和鼓手人數
中國是最早運用旗語和鼓語的國家,為了做到令行禁止,讓所有的人都能聽信指揮,所以必須在一定的地方,配備相當的數量的軍旗和鼓手。這樣才能達到打仗時充分調配軍隊的效果。所以一般根據一個軍隊所有的軍旗數量和鼓手人數,也可以有效判斷出這個部隊到底有多少人。
4、看糧草的數量和補給的規模
一般軍隊打仗時期補給最多供應一個月到兩個月。如果看這時的糧草數量和補給數量,就可以大致推算出這一駐紮地點的人數。
但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軍隊紮營休憩不可能是僅僅在一個地點。他們會按照防守的要塞把軍隊分配開來,地勢平坦地區人數較多,在險要環境和補給送不到的地方人數較少。
以上四種方法,就是古代打仗得知對方軍隊的有效且實用的方法,你瞭解了麼?
回覆列表
一明一暗
其一:何為“明”
古代雖然沒有現在的“衛星或者偵察機”但是有偵察兵的,軍隊都會專門挑選出一部分士兵負責偵查敵情。
那麼偵察兵是如何識別對方人數的呢?
古代識別軍隊人數的方法無非看兩樣東西,一個是營帳的多少,另一個是炊具的多少,正常根據這兩樣就能大概揣測敵軍士兵的數量。
至於統帥將領,一般偵查兵都會被事先“培訓”,熟知一些比較有名氣的敵國將領的畫像,正常能做大軍將領統帥的一般也不是泛泛之輩,自然很多人都能認識。
其二:何為“暗”
古往今來,都少不了“間諜”,明面上能偵查到的終究只是最表面的,要想深入瞭解敵情,就得培養“間諜”去地方陣營秘密獲取情報,不過也是伴隨著極大的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