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博士和梁孟松博士透露,中芯國際已經在14nm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匯入階段。
6
回覆列表
  • 1 # 高大福

    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終於獲取重大進展了,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匯入」階段,2019年初量產後中芯國際終於有實力和臺積電在大陸市場上展開正面爭奪。

    晶片製造是一個高投入、重資產、贏家通吃的市場。2017年,全球晶片製造市場規模約為623億美元,其中第一名的臺積電一家就佔了50%(321億美元),而全球排名第五的中芯國際收入只有臺積電的十分之一(31億美元)。

    換句話說,晶片製造行業中「頭部企業」將會佔領大部分的市場,而生產工藝是企業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

    目前臺積電、三星、英特爾以及格羅方德這四家代表了半導體制造工藝的巔峰,而中芯國際在梁孟松加入了以後一直在不斷縮小與國外先進工藝的差距。

    14nm獲得突破之後,中國晶片製造工藝已經從之前落後國際4-5代縮小到了1-2代的差距,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在之前一次內部會議上也表示中芯國際將用10年時間爭取進入世界第一梯隊。

    雖然目前最先進的工藝是7nm,但是我們也不要小看14nm工藝的地位。28nm、14nm以及未來的7nm都是高效能節點,將會長期存在,所以只要中芯國際能夠量產,在收入上就會有明顯的增長表現。

    例如臺積電今年上半年在南京正式量產的16nm工藝晶圓廠,原來業界預計將會為它的主力客戶海思首批生產16nm的網通處理器和手機晶片,但沒想到臺積電南京廠一開張它每月2萬片的產能就被位元大陸給包了。

    臺積電自己之前也透露,中國客戶的營收佔比已經從去年的11%到達今年的19%,換句話說在臺積電2017年的321億美元的收入中,有大約60億美元是來自中國客戶的。

    但即使如此,臺積電也沒有考慮將南京長的規模從每月2萬片擴充到每月6萬片,依然希望把先進製程集中在臺灣。

    而中芯國際在2015年就和比利時著名的IMEC微電子中心以及華為、高通聯合簽署了合作協議研發14nm FinFET製造工藝。一旦14nm量產後,將會在大陸市場和臺積電展開正面的較量,不僅會獲得華為、高通的訂單,更將由此切入目前正發展的如火如荼的AI晶片領域。

    所以即使是保守估計,2019年中芯國際的收入至少可以增加30億美元,相比2017年翻一番。

  • 2 #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首先,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目前還是沒有正式投入生產,所以具體什麼時候可以投入生產並且到底質量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目前預計的是2019年上半年】。但是我們相信中芯國際只要加入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就肯定不會以次充好、矇混過關。

    其次,有些人總是覺得,臺積電都已經可以量產10nm製程的晶片、並且投入大量資金研發7nm製程工藝,中芯國際才可以生產14nm製程的晶片,實在是太落後了,根本就賺不到錢。實際上在這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可以看一下臺積電2018年第一季度的銷售分析就可以知道,最新的10nm製程工藝在整個臺積電的銷售額只佔到了不到20%,臺積電生產出來的晶片主力還是16/20nm和28nm,甚至於更低的製程還依然在生產。

    所以說,只要中芯國際可以順利量產14nm晶片,那麼市場對於這樣製程的晶片還是有著很旺盛的需求。只是中芯國際作為晶片生產行業的“攪局者”,對於臺積電這樣的老牌大廠究竟可以造成多大的衝擊,我現在也沒有辦法估計,但是隻要中芯國際可以提供合格的產品,加上國家的大力扶植,肯定可以吸引大量的訂單,而對於臺積電主力業務的衝擊也一定是不小的。

    另外,由於中芯國際在14nm製程晶片上的突破,國內晶片生產與國外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已經從4-5代,縮小到1-2代,中芯國際也表示要在10年之內達到國際上第一梯隊的水平。而從2017年的營收上看,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差距甚遠,所以說中國晶片的追趕之路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 3 # 魔鐵的世界

    看過高票讚的回答,感覺答主還是對中芯國際腳下的路樂觀了點。個人認為,中芯國際搞定14nm工藝製程,相當於在大陸晶片代工市場放了一條鰱魚,推動大陸晶片市場代工水平,臺積電、三星在大陸的中低端市場份額會損失一些,但在高階市場依然難以改變臺積電、三星等少數巨頭主導市場的局面。

    微幅縮小和臺積電的技術代差

    晶片代工行業是典型的寡頭競爭格局,2016年全球前十大純晶圓代工企業聯合市場份額達94.2%,中芯國際名列其中,看起來很炫目是不是?但中芯國際其實只佔到5.7%的市場份額,第一名臺積電佔據58.3%,是中芯國際的10多倍。

    到2017年,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的差距沒有縮小,反而繼續拉大:臺積電量產10nm,搞定7nm,而中芯國際搞定了28nm,正在攻關14nm,和臺積電的技術代差從三代擴大到四代,排名從全球第四滑落到全球第六。

    現在,中芯國際搞定14nm,意味著微幅縮小了和第一名臺積電的技術代差,稍稍增加了市場競爭籌碼。

    搶佔三巨頭在大陸市場份額

    目前,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都在大陸開設晶片代工廠,但工藝製程技術都有所保留,比如臺積電將最先進的10nm和7nm技術保留在臺灣,大陸的只是比較落後的16nm,而且今年剛剛出貨。

    擺明了,臺積電是要攫取大陸中低端晶片代工市場。

    14nm沒有搞定時,中芯國際能量產的只有28nm,在臺積電的16nm面前毫無戰鬥力,導致位元大陸的晶片訂單被臺積電搶走。現在中芯國際搞定14nm,就有了和臺積電在大陸的晶片代工廠一戰的實力,改變在中端市場被壓制的被動局面。但具體能從臺積電口中搶到多少蛋糕,很難給出一個量化資料,畢竟臺積電不是一般的晶片代工巨頭。

    提高晶片中國產自給率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2016年需求量佔全球42%,這一比例還在不斷攀升,但自給率僅為25%,到2020年自給率也僅能達到30%,每年進口的晶片額超過石油,高階晶片全靠進口。

    中芯國際14nm製程工藝量產的話,可以從兩方面提高中國產晶片自給率,一是中芯國際直接從巨頭手中搶奪中端市場份額,二是巨頭們為鞏固市場份額,被動調整目前“先進工藝留在大本營,落後工藝落戶大陸”的策略,提升在大陸的工藝製程水平。

    總之,中芯國際搞定14nm,相當於在大陸晶片代工市場放了一條鰱魚,推動大陸晶片代工技術再上一個臺階,縮小與國際頂尖水平的差距,但短期內依然難以改變高階市場被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和格羅方德壟斷的局面。

  • 4 # 看球人

    個人認為搶不到多少份額。

    臺積電有足夠多的工廠,他們的16NM工藝產量非常充足,對於臺積電來說,只要產能夠,他們就不擔心賣不出去,因為同樣的製程下,只有英特爾的效能優於臺積電。

    中芯國際在14NM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也僅僅是重大突破,量產還是需要時間的。與此同時,中芯國際第一代14NM在效能上應該是不及臺積電,三星和GF現有14NM的;由於剛剛研發成功,所以成本會更高,因此客戶會酌情考慮。14NM現在屬於上上代工藝,吸引主流的手機,顯示卡和礦機晶片是不可能的了,但對於一些特殊領域的晶片又太貴。換句話說,中芯國際現在的情況和兩年前一樣,並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說實話,有些人太樂觀了。

    不過有一點很讓人欣慰,終於沒人說光刻機的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快四歲了為什麼還是說話不清楚? 聽說和輔食新增不當有關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