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然壽命是根據生物學的規律推算出來的,人的個體壽命很少有達到自然壽命的界限,而一般人的個體壽命又是千差萬別,各不一樣。那麼,人的壽命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世界上許多醫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以及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都在致力於這個偉大課題的研究,並且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就總體來說,與人的壽命有關的因素,不外乎先天性(內因)和後天性(外因)兩方面,但是,具體地說,卻是言無至盡,眾說紛法,多數學者重視遺傳、性別、性格,以及疾病、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諸如飲食、營養、運動、愛好)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統計資料證明,長壽者往往有一個長壽家族譜系,貝爾在調查海德家族時發現,這個家族的子孫,在已經活到80歲的人中,他們的父親有一半是超過80歲的;匈牙利有一位農民195歲時,他的兒於已155歲;日本有一位農民叫萬部,在1798年,本人已經194歲,妻子173歲,兒子153歲,孫子105歲;在中國廣西巴馬縣的51名長壽老人中,有對人的親屬都是長壽者。所以,很多學者認為,自然壽命是種族的特性,人的壽命主要是遺傳因素決定的,人類的種族特性、遺傳密碼可以決定人類的衰老,從而和壽命密切相關。翻閱很多人口壽命統計資料,幾乎一致地顯示,女性比男性壽命長。 1979年,美國男性平均壽命為 70歲,女性為 77. 6歲; 1985年,有資料報道,日本男性平均壽命為 74.84歲,而女性則為 80.46歲。人的壽命因為性別的差異而有明顯的不同,世界上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美國學者曾用遺傳學的觀點,說明女性生理學的免疫優勢。男性的性染色體由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組成,女性由兩條X染色體組成,人體免疫功能基因就存在於X染色體內,因此,女性具有雙倍於男性的免疫功能,所以抗病能力強,加之男性的基礎代謝高於女性,這些都是女性壽命長的重要因素。還有很多學者認為,人類的社會因素對男性的壽命影響也比較大,女性操勞家務者佔絕大多數,男性從事的職業勞動強度大;男性的生活方式及嗜好(煙、酒等)也與女性有顯著的差異;對壽命影響大的腫瘤(如肺癌、肝癌等)心腦血管疾病等,男性較多。由此可見,女性的壽命高於男性是不足為怪的。 很多老年病學者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時,幾乎都提出這樣的問題,除長壽者的性格有特殊之外,他們大都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性情文靜、情緒樂觀。性格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素質,制約著人的一切心理活動。曾有學者將人的性格分為A型和B型,A型性格的人爽快利落,工作節奏快,效率高,但容易急躁冒進,這種性格的人,患冠心病者較多,然而患癌症者較少;B型性格的人,溫和平靜。工作慢條斯理,愛苦思冥想,這類性格特徵的人,容易遭受精神創傷,常有情緒壓抑、悲觀、消極、多疑等異常心理。這種分類方法重點注意到先天的因素,而後天生活環境的訓練、生活經驗的積累等,對性格的發展與改造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老年人,如果能提高自己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性格型別也是可以改變的。如一些肩負重任的領導幹部,在工作崗位上,曾經工作節奏快,做事爽快利落,他們離退休後,就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員,沒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果能夠正視現實,正確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適應新的環境,必將對性格產生新的薰陶與改造,從而可能形成新的性格型別。當然,也有一部分人的性格型別很難改變。不同的性格對壽命的影響仍然是個迷,有待專家們進一步研究。 疾病可以使人未老先衰,疾病傷殘是影響人類自然壽命的重要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沒有患過病的人幾乎是沒有的,世界上的長壽者數以千萬計,他們一生中都沒有患過病嗎?不管老壽星怎樣老,無疾而終的人是不可能的。疾病在人的一生中是難免的(有些疾病還可以使人體產生終身免疫能力,例如,患過腮腺炎、麻疹的人,一生中一般不會第二次患該病),而且,患有慢性病的人成為長壽者也是不乏其人的。在1981年1月4日《健康報》轉譯《阿拉伯人》叢刊的資料中,介紹了已故英國政治家溫斯頓·查理,他生於1874年1月4日,是一個早產兒,在10歲左右時,“骨瘦如柴,請病纏身,風雨不支,寒暑難耐”,這樣的人能活多久呢?查理並沒有在疾病面前倒下,他意志堅強,不灰心,不後退,幾十年如一日地鍛鍊身體,終於成為戰勝疾病的強者,以91歲高齡度過了人生。疾病雖然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素,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是有可能成為老壽星的。 生態環境與長壽的關係,很早就引起廠人們的重視了,中國古代《內經》中曾有言:“一州之氣,生死壽夭不同,地勢使勢然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說明古代人已認識到地勢高低與壽命相關。據統計,現代工業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的壽命一般要比農村少5年左右,這可能與城市工業的“三廢”汙染、噪音干擾等因素有關。從很多統計資料上還可以看出,世界上某些地區的長壽者比較多,在亞塞拜然地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就曾有63個百歲老人,這可能是山區的氣溫、溼度、氣壓、Sunny、大氣、水文、地理等特點有利於人類的長壽,這裡環境幽靜,空氣清潔,可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有些科學家發現,在山區、農村的空氣中,有對長壽者有益的陰離子。還有人認為,某些地區的水與食物中的化學成分含量有利於長壽。這些均提示人們,生活在優美而又沒有汙染的環境中,是長壽的一個重要條件。 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活動,需要足夠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這一切,都取決於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和水等營養物質;人體抵抗疾病、從事各項活動,也需要豐富的營養物質;到了老年,衰老的機體更需要選擇食用一些優質蛋白質。所以,生命活動的每一瞬間,都離不開一定量的營養物質,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的人是木可能長壽的。營養對於人的長壽固然是重要的,但是,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富裕起來的人越來越多,營養狀態也越來越好的時候,如果攝取營養過剩,就會使人體能量代謝失去平衡,導致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對人類的長壽構成巨大威脅。只有合理、平衡的營養才有益於健康,營養過剩是不利於長壽的。 合理的運動可以健身,健康的身體有益於長壽,這是人所共知的,而人的興趣與愛好往往被人們忽視。一般地說,長壽者通常有較多的愛好。日本有人專門調查了百歲老人的興趣和愛好,約有81%的人在青壯年時期就喜歡參加社會活動和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有人認為,這樣可以推遲和延緩腦細胞的衰老。愛好主要依靠人為的培養,老年人更需要培養一些業餘愛好,如觀賞花、鳥、魚的養殖,繪畫、書法以及參加各種文化體育活動等,這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陶冶性情、鍛鍊意志、增加樂趣、豐富生活。人到老年,大多數人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生活內容更容易單調,少數老年人還容易產生孤獨、憂鬱的心理狀態。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與愛好,適當參加各種文化體育活動、社會活動,是獲得健康與長壽的重要途徑。 還可以舉出很多與壽命有關的因素,總之,人的壽命是受很多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的,任何單一因素,對某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決定性的因素,但是,對每個人來說,只能看成重要的因素,甚至不是有關因素。例如,生活在環境優美地區中的人,有些人成為長壽老人,生活環境對這些長壽老年人影響很大,但是,並不是生活在環境優美地區的每一個人都能長壽,壽命受遺傳、運動、飲食等諸因素的影響。因此,應該從綜合性的角度來看待每一個有利於長壽的因素和不利因素,只要大家都來創造對健康長壽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的因素,人人都可以爭取健康長壽。
人的自然壽命是根據生物學的規律推算出來的,人的個體壽命很少有達到自然壽命的界限,而一般人的個體壽命又是千差萬別,各不一樣。那麼,人的壽命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世界上許多醫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以及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都在致力於這個偉大課題的研究,並且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就總體來說,與人的壽命有關的因素,不外乎先天性(內因)和後天性(外因)兩方面,但是,具體地說,卻是言無至盡,眾說紛法,多數學者重視遺傳、性別、性格,以及疾病、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諸如飲食、營養、運動、愛好)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統計資料證明,長壽者往往有一個長壽家族譜系,貝爾在調查海德家族時發現,這個家族的子孫,在已經活到80歲的人中,他們的父親有一半是超過80歲的;匈牙利有一位農民195歲時,他的兒於已155歲;日本有一位農民叫萬部,在1798年,本人已經194歲,妻子173歲,兒子153歲,孫子105歲;在中國廣西巴馬縣的51名長壽老人中,有對人的親屬都是長壽者。所以,很多學者認為,自然壽命是種族的特性,人的壽命主要是遺傳因素決定的,人類的種族特性、遺傳密碼可以決定人類的衰老,從而和壽命密切相關。翻閱很多人口壽命統計資料,幾乎一致地顯示,女性比男性壽命長。 1979年,美國男性平均壽命為 70歲,女性為 77. 6歲; 1985年,有資料報道,日本男性平均壽命為 74.84歲,而女性則為 80.46歲。人的壽命因為性別的差異而有明顯的不同,世界上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美國學者曾用遺傳學的觀點,說明女性生理學的免疫優勢。男性的性染色體由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組成,女性由兩條X染色體組成,人體免疫功能基因就存在於X染色體內,因此,女性具有雙倍於男性的免疫功能,所以抗病能力強,加之男性的基礎代謝高於女性,這些都是女性壽命長的重要因素。還有很多學者認為,人類的社會因素對男性的壽命影響也比較大,女性操勞家務者佔絕大多數,男性從事的職業勞動強度大;男性的生活方式及嗜好(煙、酒等)也與女性有顯著的差異;對壽命影響大的腫瘤(如肺癌、肝癌等)心腦血管疾病等,男性較多。由此可見,女性的壽命高於男性是不足為怪的。 很多老年病學者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時,幾乎都提出這樣的問題,除長壽者的性格有特殊之外,他們大都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性情文靜、情緒樂觀。性格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素質,制約著人的一切心理活動。曾有學者將人的性格分為A型和B型,A型性格的人爽快利落,工作節奏快,效率高,但容易急躁冒進,這種性格的人,患冠心病者較多,然而患癌症者較少;B型性格的人,溫和平靜。工作慢條斯理,愛苦思冥想,這類性格特徵的人,容易遭受精神創傷,常有情緒壓抑、悲觀、消極、多疑等異常心理。這種分類方法重點注意到先天的因素,而後天生活環境的訓練、生活經驗的積累等,對性格的發展與改造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老年人,如果能提高自己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性格型別也是可以改變的。如一些肩負重任的領導幹部,在工作崗位上,曾經工作節奏快,做事爽快利落,他們離退休後,就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員,沒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果能夠正視現實,正確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適應新的環境,必將對性格產生新的薰陶與改造,從而可能形成新的性格型別。當然,也有一部分人的性格型別很難改變。不同的性格對壽命的影響仍然是個迷,有待專家們進一步研究。 疾病可以使人未老先衰,疾病傷殘是影響人類自然壽命的重要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沒有患過病的人幾乎是沒有的,世界上的長壽者數以千萬計,他們一生中都沒有患過病嗎?不管老壽星怎樣老,無疾而終的人是不可能的。疾病在人的一生中是難免的(有些疾病還可以使人體產生終身免疫能力,例如,患過腮腺炎、麻疹的人,一生中一般不會第二次患該病),而且,患有慢性病的人成為長壽者也是不乏其人的。在1981年1月4日《健康報》轉譯《阿拉伯人》叢刊的資料中,介紹了已故英國政治家溫斯頓·查理,他生於1874年1月4日,是一個早產兒,在10歲左右時,“骨瘦如柴,請病纏身,風雨不支,寒暑難耐”,這樣的人能活多久呢?查理並沒有在疾病面前倒下,他意志堅強,不灰心,不後退,幾十年如一日地鍛鍊身體,終於成為戰勝疾病的強者,以91歲高齡度過了人生。疾病雖然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唯一的因素,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也是有可能成為老壽星的。 生態環境與長壽的關係,很早就引起廠人們的重視了,中國古代《內經》中曾有言:“一州之氣,生死壽夭不同,地勢使勢然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說明古代人已認識到地勢高低與壽命相關。據統計,現代工業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的壽命一般要比農村少5年左右,這可能與城市工業的“三廢”汙染、噪音干擾等因素有關。從很多統計資料上還可以看出,世界上某些地區的長壽者比較多,在亞塞拜然地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就曾有63個百歲老人,這可能是山區的氣溫、溼度、氣壓、Sunny、大氣、水文、地理等特點有利於人類的長壽,這裡環境幽靜,空氣清潔,可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有些科學家發現,在山區、農村的空氣中,有對長壽者有益的陰離子。還有人認為,某些地區的水與食物中的化學成分含量有利於長壽。這些均提示人們,生活在優美而又沒有汙染的環境中,是長壽的一個重要條件。 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活動,需要足夠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這一切,都取決於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和水等營養物質;人體抵抗疾病、從事各項活動,也需要豐富的營養物質;到了老年,衰老的機體更需要選擇食用一些優質蛋白質。所以,生命活動的每一瞬間,都離不開一定量的營養物質,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的人是木可能長壽的。營養對於人的長壽固然是重要的,但是,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富裕起來的人越來越多,營養狀態也越來越好的時候,如果攝取營養過剩,就會使人體能量代謝失去平衡,導致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對人類的長壽構成巨大威脅。只有合理、平衡的營養才有益於健康,營養過剩是不利於長壽的。 合理的運動可以健身,健康的身體有益於長壽,這是人所共知的,而人的興趣與愛好往往被人們忽視。一般地說,長壽者通常有較多的愛好。日本有人專門調查了百歲老人的興趣和愛好,約有81%的人在青壯年時期就喜歡參加社會活動和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有人認為,這樣可以推遲和延緩腦細胞的衰老。愛好主要依靠人為的培養,老年人更需要培養一些業餘愛好,如觀賞花、鳥、魚的養殖,繪畫、書法以及參加各種文化體育活動等,這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陶冶性情、鍛鍊意志、增加樂趣、豐富生活。人到老年,大多數人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生活內容更容易單調,少數老年人還容易產生孤獨、憂鬱的心理狀態。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與愛好,適當參加各種文化體育活動、社會活動,是獲得健康與長壽的重要途徑。 還可以舉出很多與壽命有關的因素,總之,人的壽命是受很多錯綜複雜的因素影響的,任何單一因素,對某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決定性的因素,但是,對每個人來說,只能看成重要的因素,甚至不是有關因素。例如,生活在環境優美地區中的人,有些人成為長壽老人,生活環境對這些長壽老年人影響很大,但是,並不是生活在環境優美地區的每一個人都能長壽,壽命受遺傳、運動、飲食等諸因素的影響。因此,應該從綜合性的角度來看待每一個有利於長壽的因素和不利因素,只要大家都來創造對健康長壽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的因素,人人都可以爭取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