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杜甫十幾歲就在岐王李範府上經常見到李龜年。但是杜甫晚年回憶自己青少年的時候,為什麼根本沒有這回事?我們真的讀懂這句詩了嗎?而且,這句詩讀不懂,《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也就讀不懂,你覺得你讀懂了麼?
20
回覆列表
  • 1 # 千千千里馬

    這首詩基本不需要怎麼解釋,大家也會陶醉於詩歌藝術的感染力之中,基本上是清清楚楚的。

    不過,這詩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對於詩歌中故事的真實性探討,也一直沒有消停過。

    宋代就有人說“岐王宅裡尋常見”這句詩,說的是杜甫曾經在青少年時代就經常出入岐王府,所以,很容易見到大名鼎鼎的音樂家李龜年。

    但是,岐王開元十二年就去世了,那時杜甫只有13歲左右。

    這就是解釋杜甫青少年去過岐王府的依據。

    按照這個說法,杜甫是有可能去過岐王府的。

    但是,有可能不等於真能。要踏進岐王府的這道門檻,那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除非有人介紹杜甫,而且沒有高級別的介紹人,杜甫想進入岐王府絕對沒有那樣容易。

    岐王李範是一位大藝術家,也是一個大欣賞家,所以,他身邊聚集了不少藝術家。

    詩人王維就是岐王府上的坐上客。王維之所以能夠成為岐王的座上客,不是因為王維有名,而是因為唐玄宗的一位公主,非常欣賞王維的音樂才華,把王維介紹給岐王的。

    所以說,要進入岐王府,沒有高級別的人引薦,根本沒有可能。

    杜甫究竟進入過岐王府嗎?

    我認為應該沒有。

    依據就是杜甫晚年寫的很多回憶自己的詩歌,把能夠提到的幸福光榮的事,都不止一次的提了個遍,唯獨沒有一次提及他進入岐王府的事情,也沒有提過有什麼人介紹他進入過岐王府。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杜甫根本就沒有進入過岐王府。

    因此,杜甫是用藝術的手法,描寫了李龜年在岐王府尋常見,而不是杜甫尋常見李龜年。

    那麼,既然我們說杜甫沒有在岐王府尋常見李龜年,為什麼最後杜甫要說“落花時節又逢君”?

    其實,杜甫青少年時代對李龜年的瞭解,全部都是“耳聞”。

    “岐王宅裡尋常見”是耳聞,“崔九堂上幾度聞”也是耳聞,只有“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才是杜甫親眼見到了李龜年的真實描寫。

    杜甫如此感慨見到李龜年,其實更多是感慨世事滄桑。

    畢竟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杜甫怎麼會在偏僻的江南見到出入豪宅高堂的李龜年呢?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杜甫自己又怎麼會流亡於江南一隅呢?

    這正是非常可感慨系之的地方,也是明顯有一種無名的失落的地方。

    閱讀詩歌不能以“字面”為依據,必須以詩歌作品的內在邏輯為依據,這個知識古人早已清清楚楚。

    問題是,不是說你有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基本常識,就可以準確閱讀詩歌裡面的真實資訊。

    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我們到今天還能看到,絕大部分的註釋都說杜甫青少年就親眼見到過李龜年,但是,從杜甫自己的詩歌記錄來說,那是沒有道理的。

    而且藝術作品,往往也容易“迷惑”我們的閱讀的直觀判斷。

  • 2 # 張秉榮

    岐王宅裡尋常見,這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詩作的首句。要理解此句詩的大意,首先你得知道岐王為何許人也?岐王是李旦的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被封為岐王。岐王的又名叫李範,此人博學多才,好文學,通音律,愛人才。所以,他常常邀請當時出名的文人,墨客。如王維,崔顥,杜甫,李龜年等大師歡聚一堂。賦詩,作曲,踏歌飲酒。

    雖說身貴為岐王,卻是和一群普通的文人墨客聚集一堂,歡歌起舞。過著極普通人的平靜生活,此句詩也是對岐王為人的讚許,說明岐王為人正直,禮賢下士的為人作風。從不枉自尊大,試想在唐朝最講究的是門媚世族,一個堂堂的王爺和一群窮酸文人常聚一堂,實是難能可貴的。回答可否!謝師友們的閱讀。

  • 3 # 尋夢250372104

    謝邀作答。這句詩是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裡的第一句。其全詩為: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該詩寫於安史之亂後,作者與李龜年相逢時。所以要真正理解“岐王宅裡尋常見”這句詩,就必須理解全詩和詩產生的背景,為此,我們根據盛唐時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出入在岐王宅裡、時常在崔九堂這些貴族出沒地方出現而很少在外漂泊的李龜年,在安史之亂後,卻與該詩作者杜甫作為天涯淪落人在落花時節於江南相逢,體現出作者懷念盛唐而哀傷於世態炎涼的心情,所以全詩是把前兩句詩與後兩句詩的地點轉換,暗自映襯出唐朝由盛轉衰,從而表達作者對盛唐衰敗的憂傷情懷。這樣就不難理解全詩以及“岐王宅裡尋常見”這句詩了。

  • 4 # 俺是徐老三

    不懂,不全懂。

    只知道“岐王府裡尋常見”是說杜甫小時候在岐王李範府上經常見到李龜年,在崔九堂上也曾多次聽人說起過李龜年。題主怎麼能說杜甫晚年沒這回事?杜甫的這首詩不是在追憶和李龜年的接觸和友誼麼?

  • 5 # 詩書君

    杜甫詩歌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能從日常小事中表現重大的主題。他寫的《江南逢李龜年》就有這一特點。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寫於大曆五年(770)的四月間,詩人已是59歲了。人老思鄉,杜甫經過十餘年戰亂的飄泊,從蜀地出發,取道長江,返回故鄉洛陽。可是船行到潭州,因軍閥混戰,路途受阻,不得不停留下來。這一停,卻意外地碰上了40多年前的老朋友——李龜年!寫下了這首詩。

    全詩如下: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40多年前,正是玄宗開元盛世。杜甫對那時的繁榮,記憶特深。他晚年在《憶昔二首》詩中回憶說,開元年間,人口興旺,糧豐布足,社會安定,民有耕田,天下太平。物質的豐富,必然促進文藝的發展。因為人們生活富足了,就需要精神的享受啊。唐人也和我們一樣,最喜歡的娛樂形式便是音樂。這也是玄宗的愛好。他在開元二年,親自組建了一個龐大的宮廷演出團體——梨園,藝人多達千人!其中最有名的樂師是李龜年。他是一位音樂全才,能譜曲,會演奏,善歌唱,深得玄宗賞識。有一年,宮廷舉行盛大的龜茲音樂會。會上,李龜年登臺獻藝,將音樂會推向高潮,從此,“李龜年”的名聲大振,成為盛唐最走紅的歌星。他的“粉絲”遍佈全國,杜甫就是其中的一個。

    杜甫當時還是個十幾歲的文學青年。因詩賦寫得,備受京城達官文士的器重。玄宗兄弟歧王李範,寵臣崔滌(因家族排行第九,人稱崔九),常請杜甫前去做客。杜甫結識了李龜年,並欣賞了他演出的絕藝。兩人的情誼始於開元盛世,他倆的前程也像這盛唐一樣充滿了希望。誰想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叛亂將國家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災難,十幾年來,戰火不息,流血遍地。

    自叛亂以來,玄宗逃往西蜀,李龜年便到處流浪,賣藝為生。常常是一曲完畢,歌者垂淚,聽者唏噓。一場歌會,竟變成對盛世不再的哀嘆了!長年的痛苦懷念,也把李龜年折磨成鬚髮斑白的老叟了,還有歌者的前程嗎?

    四十餘年的滄桑,竟使一對從前風華正茂的朋友,變成今日幾近乞討為生的落難者!此刻,二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他們會想些什麼呢,相互會傾訴些什麼呢?因為他們有太多太多的感慨,一時不知從何時說起。他們在風雨的飄零中默默對視著,這首樸實的小詩從杜甫的心中流出。

    整首詩只有事實,沒有渲染;只有敘述,沒有抒情。但那感受卻是那樣的深沉,深沉得如平靜的大海……因此,這首七絕雖然只平敘了與友人的一識一逢,卻表達了國家的一興一衰。這就像一位高明的畫家,在尺方紙內畫出千里風光的畫卷!

  • 6 # 桃花不識東西晉

    散步入此

    碼兩句

    這首詩高名已久

    但為何是好風景而不是風景好

    尚未見有詳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羽毛球反手後場高遠球的要領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