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穆骰觀世界
-
2 # 師雲風馬牛
首先,要明確的是:看起來不努力的學生,並不等於說他們不愛學習,沒有學習。只是他們學習的方式,效率不同。究其原因很複雜,有以下幾個可能性:
首先,他們先天條件比其他人好。他們看起來“真的”不努力,但特別聰明,智慧過人,記憶力好,學習能力強。有了這些先發優勢,成績自然好。
其次,他們學習效率比其他人高。說他們不努力,大概就是看到他們下課後好玩玩,該睡睡,而別的同學卻在拼命地學習。原因是,這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比其他學生更全情投入,大腦皮層能夠保持興奮。老師授課的時候,能高度專注,聚精會神;能參與課堂互動,效率高,事半功倍!
“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這句話在那些學習好的學生身上一樣適用。“努力”的學生可能一天到晚都在用功,而他們也失去了寶貴的休息調整的時間,這樣的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
只有學習自覺,目標明確,以逸待勞,精力用到點上,才能提高效率,取得好成績!
各位朋友有什麼看法呢?
-
3 # 美術教育家
謝謝邀請,看起來不努力,卻總能考出好成績,都在同一條跑線上起跑,為什麼看上去腿腳不利索的人,總能跑出好成績這樣比喻或許比較形象,看上腿腳不利索,但不是真不利索,學習也是這樣看上去不努力,但不是真不努力,這其中包括先天因素,比如遺傳了好的基因,學習上有天賦,高效,後天努力也很重要,不是經常聽到別人說這樣的話,不是別人不努力,是努力的時候你們都看不到。你又不是每時每刻都跟他在一起,你怎麼知道他努不努力,其實要考出好成績,如果想了解為什麼會這樣,你可以徵求別人的意見,藉藉人家的試卷或者筆記看一看那些考出好成績的人的答題思路,提出“他為什麼會這麼答?我為什麼會這麼答?一對比就什麼都出來了。”臺上一分鐘,臺下發過瘋。加油!
-
4 # 英語老師Minnie
我是英語老師,我教過的學生,有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仔細做筆記的學生,但考試僅在及格邊上;也有平時上課愛聽不聽,分心做其他事情的學生,考試還拿高分。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上面說的第一種情況,看到他們的試卷,我很詫異;而在給第二種學生登成績時,我又有感覺憤憤不平。可是,世界就是這樣,出乎意料的事情很多,超出我們認知的人和事也不少。
很多人相信,只要我努力了,就能把這件事做好;只要我複習了,考試就能得高分;只要我認真了,就能得到自己喜歡的人。
可事實是這樣嗎?
戰國時期的趙括,估計大家都聽過,在電影、電視劇裡,都有他的故事。他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自認為天下無敵,可最後戰敗,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紙上談兵”的這個成語由此而來。
再回到學習和考試上來。平時學習是一回事,考試又是另一回事。
我見過平時玩,考試成績又考得好的人,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從小家庭對他的投入和培養比較多,基礎打得牢。父母注重教育,從出生甚至在媽媽肚子裡時,就給他讀書,聽音樂,講故事;等出生後,每年帶他出去旅行,在成長過程中,尊重他的個性發展,在很多事情上讓他自己做主。
我在想,在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智商、情商肯定都不低。這也就難怪他們有時候看著玩玩耍耍,就把知識學了,還能把獎拿了。
第二種,是暗地苦下功夫。我的初中好朋友就是這一種。平時我和她非常要好,課後幾乎形影不離,中午不在教室裡學習,就一起去壓馬路,我還記得有幾次都被班主任堵在教室外罰站。
她是我們班長,我很納悶一件事,就是她每次考試都穩居班上第一名。這沒道理呀,她似乎也不是智商超群的那種。
後來有一次和她玩的時候,她無意中說到她頭一天在家附近遇到了某某同學,當時她正拿著政治書在背政治題。我那時才明白,為什麼每次考試時政治大題都讓我頭痛,而她輕輕鬆鬆就答完了;為什麼她的數學總是拿高分。
馬無夜草不肥。
不知你是否看過魚樵的《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這本書,聽名字就很勵志;也不知你是否看過李尚龍的《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這本書。這兩個書名放在一起,似乎能說明一些問題。
所以,不要感嘆別人看起來很輕鬆地就取得了好成績,而你,怎麼都趕不上。
借用魚樵書裡的一句話,“好運是努力工作的賞賜”,我們換成“好成績是努力學習的賞賜。”
希望回答能給你一些啟示。
-
5 # 蘇拉木塔格
在日常學習中,這樣的現象常見:有些同學學習上非常刻苦努力,考試成績卻不大理想,而有些同學,平時學習上“看起來不怎麼努力”,反而成績還比較好。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其實不在乎兩個方面:一是智力因素;二是學習方法和效率。
先說說智力因素。 俗話說,五個手指有長有短,人的智力發展也是如此。科學研究表明,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影響,人的智力會出現不同的層次。表現在學習上,有人就反應快一些,接受知識的能力強一些,而有人就相對慢一些,弱一些。當然這只是先天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努力。
再說學習方法和效率。 不同的學習方法決定了不同的效率。同樣的知識,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來獲取。比如記憶英語單詞,有人是反覆誦讀,甚至講單詞分解成單個的字母,而有人卻喜歡一邊拼讀一邊書寫,首腦並用,當然效率優於前者;又比如學習數學,有人只知低頭刷題,而有人在做題的同時,善於總結題型和規律,這樣學習既輕鬆,又有效率,結果肯定會不錯。
綜上所述,出現題目中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覆列表
1.課堂上最關鍵的是時刻跟上老師的進度。
聽課是學習最有效的途徑。老師是學習的引路人,在課堂上要時刻跟著老師的進度走,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不過多糾結,先記下來,下課再細究問老師,課堂上還是先配合著老師的節湊。
為了不是被老師牽著走,而是時刻主動思考,提前最好堅持預習。其實預習用不了太多的時間,頭天晚上看一看第二天要講的內容,弄清要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重難點是什麼,就抓住了聽課的主線,能更好的把握知識的脈絡。
2.課上做老師的“反饋器”。
課堂上愛開小差愛走神的學生,是最吃虧的。為了避免走神,可以要求自己做課堂上老師的“反饋器”。
目不轉睛的盯著老師,目光時不時的和老師交流。對老師的每一個提問都作出積極反饋,或點頭,或搖頭,或疑惑,或者是豁然開朗。
對老師的授課作出積極反應,這樣就能聽進課去,不會走神。

這樣做習慣了,連老師都習慣了你的目光追隨,你稍微一走神,都能被老師發現,對你進行提醒。
上課的內容都吸收消化了,就不用課下再補救了,成績還很好,這就是同學們眼中所謂的不努力也能成績好吧。
3.每節課最後兩分鐘靜思,盤活一節課的知識。
每節課最後兩分鐘,坐在座位上,閉上眼睛,把整堂課老師所講內容回想一遍。
課上聽課時,緊跟老師思路還要記筆記,真是難以縱觀全域性。而靜思回想的時候,卻可以站在整堂課的高度來看課堂。例如數學課,回想時輕而易舉就可以劃分出題型,分析比較關鍵的解題技巧。
回想的時候,思維能夠保持連貫性,能夠迅速確定整堂課的重點。當然,對於當堂課需要記住的內容,也可以迅速回顧看看自己記住沒有。這也符合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的記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