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海一帆落葉

    在這句之前他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幾句才是他豁達的原因:因為世上本來就有很多事情是無奈的,人力不可以改變的,比如月的陰晴圓缺,人的悲歡離合。此時蘇軾和弟弟蘇轍是分別的,這是不能改變的。既然這樣,那就希望我們都能長久地望著一輪明月,這樣也是足夠的了。這就是蘇軾從自然人事中得出的體悟,使其有了一份豁達的情懷。

  • 2 # 靜靜的頓鵝

    “但願人長久”一句出於蘇軾《水調歌頭》,這首詞全名為《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我們要想理解此句表達的胸懷,必定要看此詞的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熙寧九年(公園1076年)的中秋佳節之時。熙寧七年—熙寧九年,蘇軾在密州當任,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諸城。當時一到任蘇軾就寫下了“今年好風雪,會見麥千堆”的詩句,期盼著農民會有好收成。

    不料,時年就遭到了嚴重的蝗災,出現了“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的景象,因此,在任時,蘇軾大量的時間都在積極賑災,虔誠齋戒吃素,為民祈福。當時,因為收成差沒有足夠的糧食吃,民間就有人把“多餘”的孩子扔到街上,於是他就找人收養,由官府每月拿出糧食來補助,由此可以看出,他著實愛民疼惜蒼生。

    蘇軾在密州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他厭倦汴京的黨爭生活,在地方任職更能完成他真正的心願,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紮根在基層,真正為老百姓辦事。所以,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地方百姓的關懷和對未來的期許。而地方的自然風光也給了他更寬廣的創作視野和生活經驗。

    因而,蘇軾的詞在密州時期有了重大發展,初步形成了豪放的詞風。我們都知道蘇軾所在的宋朝,是婉約派詞風大為流行的年代,比如代表詞人柳宗元之詞,多表達鶯鶯燕燕,悽悽慘慘慼戚之情。而正如蘇軾自言,“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說明蘇軾有意開宗立派。

    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次年所作這首《水調歌頭》都是這一時期豪放詞作的代表。前一首昂揚樂觀,同仇敵愾頗為壯觀;後一首則抒發了團圓時節的鬱鬱不樂之情,儘管充滿苦悶和傷感,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還是回到了蘇軾慣有的樂觀,對未來仍然有憧憬。

     現在我們再回看《水調歌頭》本身。中秋團圓時節,他想起兄弟蘇轍(字子由)在濟南不能趕來團聚,那時他們已經分別了七年,不禁心潮起伏,寫了這首詞。

    明月在天上,我只拿酒與它對酌,不知道天上宮闕是何年月?嚮往天上的純潔,但是又眷戀人間,“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探求人生悲歡離合,正如明月的盈虧,永遠無法改變。但是,詩人並不消沉,而是以曠達的祝願作結:只要人長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賞同一明月。可見,蘇軾想到不能與親人團聚,但是知道兄弟在遠方也安好,也能看到同一片天空和月亮,心裡便覺得安慰。

    這首詞雖然給人朦朧和惆悵之感,但是詞境遼闊明快。南宋著名文學家胡仔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所以,這首經典的“但願人長久”才能流傳至今,為人所慨嘆,因是它包含了世人共有的感情,人生實苦,但飽含對生活樂觀的希望,期望花好月圓人長在,親人愛人朋友都能永遠相伴的淳樸情懷。然而,人生又受限於生命短暫,對於逝去的親人,吟誦此句,更有一種紀念逝者的悲慼之情。

     

     

  • 3 # 翕張文章耕耘者

    此詞句出自宋朝大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詩中。原詞是這樣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先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是蘇軾把人生現象與自然現象融為一體,借用月圓月缺的自然現象,表達出了作者雖傷離別,又處以達觀的豁達胸懷。 蘇軾以不能“乘風歸去”而感到遺憾,但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來自己解釋;又以“人有悲歡離合”為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為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了啟示,擺脫了人生苦惱。

    因為世上本來就有很多事情是無奈的,人力不可以改變的,比如月的陰晴圓缺,人的悲歡離合,人又怎能改變呢?此時蘇軾和弟弟蘇轍是分別的,亦是不能改變的。既然這樣,那就希望我們都能長久地望著一輪明月,希望有美好的未來,這樣也就足夠了。這就是蘇軾從自然人事中得出的體悟,使其有了一份豁達的情懷。

  • 4 # 崆峒龍泉君

    但願人長久這個詞句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要想知道這個詞句表達了作者對什麼的寬大胸懷,需要從蘇軾創作這首詞的時代背景和他當時的生存處境來分析。這首詞作於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職,他的父親蘇洵已在十年前去世,弟弟蘇轍(子由)在濟南任職。蘇軾到密州任職雖然是自請出京,但卻是迫於無奈,並非是出於本意。當時宋朝另一位文學大家王安石就任宰相,正在推行新法,但蘇軾的許多師友都反對新法,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大部分受到打壓,蘇軾在京城也受到迫害,為了避難才自請出京,到地方上去做官。蘇軾到密州任職時已近不惑之年,宦海沉浮讓他有點看破紅塵,但理想信念並沒有消失,雖仍保持著積極的人生態度,但進取心已經沒有那麼強烈了。父親去世以後,蘇軾和弟弟蘇轍之間的感情變得更加親近,彼此之間經常有書信來往。蘇軾性格豁達,歷經磨難之後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書信中經常對弟弟進行開導,讓其做事情不要太鋒芒畢露,以免被對手抓住把柄惹下事端。蘇軾表面上有點及時享樂的意味,實則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手段,正是有了這樣一種對策,才讓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終能夠化險為夷。蘇軾畢竟是一個才思泉湧的一代文豪,到哪兒都會表現出過人的天賦,在密州任職時文學方面也多有建樹,«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在密州時期最傑出的代表詞作,作者的情思在詞裡有充分表達,在這裡不作深入分析。秋天的肅殺之氣總會讓人有一些感傷,甚直會讓人想入菲菲,敏感的詞人尤其如此。人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曲折,但蘇軾卻並沒有放在心上,反而歡飲達旦,這需要寬大的人生胸懷。不管蘇軾當天晚上和誰在一起喝酒,也不管他的酒量有多大,通宵暢飲一定會使人大醉。難得的是蘇軾醉著仍然保持著清醒,並且寫出了一首流傳百世的優秀詞作。但令人遺憾的是,仲秋月圓之夜把酒言歡,本應是親人團圓之時,但月圓人不圓,何況心裡想的是情同手足的同胞兄弟,自然會讓作者心裡產生幾分感慨,填詞一首也就難免的了,否則就辱沒了詞人的名頭。這首詞和王維的«九月九曰憶山東兄弟»詩有得一比,相交之下,詞中表達的內容更豐富一些,也更能觸動讀者的心絃。蘇軾也多想為朝庭分擔一些憂愁,可殘酷的現實總是讓人無奈,人世的滄桑已經讓作者的性格變得老成。到這樣的年齡應該把人情世故看透了,不會再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人生匆匆如白駒過隙,功名利祿都是過往雲煙,只有生命和親情才是最重要的,人好了一切都好。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希望自己的年齡活得更大一些,這也是人之常情。連鄉野村夫都知道好死不如懶活著,何況是滿腹經綸計程車大夫階層,作者自然把生命看得異常珍貴。在仲秋節想起弟弟,可見兄弟之間的感情深厚,兩人之間的感情既包含親情的成份,也包含友情的成份。兩人雖然相距不遠,但相聚在一起的日子卻不是很多,心裡自然會生出許多感慨。雖然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但是心態好了有可能使生命得到延續。如果真能長命百歲,那是自然賦予的造化,也是自己心裡時時刻刻念想的好事。我想這可能就是作者寫下但願人長久這個詞句的本意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蝦虎魚怎麼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