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在江湖飄呀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當兩個孩子搶玩具時,90%以上的家長都會教育大一點的孩子說“弟弟還小,妹妹還小,要讓著點他”。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教育孩子真的沒有問題嗎?

    如果有一天孩子遇到了比他大的同伴,也去搶別人的東西,而大孩子卻不讓著他的話,你的孩子會是怎麼樣的感受呢?孩子可能會認為:小弟弟我要讓,大哥哥我也要讓,那什麼時候我才能夠不讓呢?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曾小氣過,從心理學上講:孩子大約從2歲開始就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了,所謂物權就是物體的歸屬權,這個物品是你的還是我的還是大家共享的,物權感的確立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識。

    當孩子進入到物權意識敏感期時,家長會發現之前非常大方的孩子忽然變得小氣起來了,對自己的東西看得特別的牢,即使是媽媽也不願意隨便分享,看見東西就覺得是自己的,完全是一副小霸王的模樣,孩子的物權意識的發展規律大致是這樣的:

    0-1歲,我的東西誰都可以拿;1-2歲,我喜歡的就是我的;2-3歲,我的東西你不能碰;3-4歲,在父母的引導下可以分享;4-5歲,集體東西也是自己的;5-6歲可以主動分享了。

    在孩子3歲之前,家長最好不願勸孩子分享。3歲以後,父母可以試著建議孩子去分享,但前提條件是,一定不能強迫孩子。但是在孩子4歲左右時,孩子偶爾可以去分享,只是對於公共的東西還沒有分清楚。在孩子5歲以後孩子才會主動有意識的分享自己的東西。

    當孩子開始有物權意識的時候,說明孩子已經開始向分享邁出了第一步,同時也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提升了。孩子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這是非常大的進步。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開始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高興才是。

    謙讓是美德,但是不是所有的時候都適用。兩歲半的樂樂和三歲半的琪琪在公園裡偶遇,兩個小傢伙一起玩的很開心。可沒玩一會兒,樂樂就一把把琪琪的玩具搶了過來,怎麼都不肯撒手,雖然樂樂年紀小但是力氣大,琪琪搶不過他,於是開始大聲哭起來。琪琪的媽媽趕緊過來勸孩子“琪琪,咱們是姐姐,弟弟還小,你要讓著弟弟。讓弟弟玩一會兒。”

    這樣的做法可能是很多家長都常用的解決方法,然而這種做法對姐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不但會讓孩子覺得委屈,還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有一些父母會選擇讓孩子自己解決或者置之不理。這對物權意識建立期的孩子來說,同樣是不合適的。

    在孩子脆弱的時候,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站在孩子身邊給她一個正面積極地引導,正確的做法是,琪琪的媽媽可以嘗試這樣對樂樂說“阿姨知道你很想玩姐姐的玩具,但是這個玩具是姐姐的,你要經過姐姐的同意才能玩,知道嗎?阿姨還有一個好玩的東西,你要不要看看?”而樂樂的媽媽也應該把樂樂的注意力引到別的上面,這樣才能大大的減少孩子對玩具的興趣。

    千萬不覺得自己的孩子小,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一直享受謙讓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表示不想讓,其實是天性。如果成人總是用謙讓分享的方式要求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可能無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甚至會產生,別人來搶我就應該讓的錯誤認識。進而也會影響孩子物權意識的建立,而物權意識的建立不好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出現偷東西、老好人等方面。

    讓,不應該是讓別人看的,而應該是自願的。謙讓的前提是快樂,如果孩子不快樂,那麼父母及時強迫孩子謙讓也是沒有意義的。很多時候我們強迫孩子謙讓,其實是怕自己沒面子。別人說自己嬌慣孩子,而孩子並沒有這樣的生活閱歷。

    當他被我們強迫謙讓時,他的感受就好比:你等了好久的公交座位,旁邊忽然來了一個人一屁股做下去。又好比你新買了一件衣服,有人說你別穿了,先借給我穿兩天你再穿。我想這個時候我們的感受一定不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被太多的世俗所束縛著,其實一味的教孩子讓或者不讓都是不對的,別再誤會孩子小氣了,也別再強迫孩子分享或者謙讓了,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的需求,保護每個孩子應該享有的權利

  • 2 # 仔貝媽咪

    當我成為兩個孩子媽媽的時候,看見他們起了衝突,我的心理還是很複雜的,是插手還是任他們自己解決呢?想插手是因為希望讓老大學會包容謙讓但又怕孩子沒原則;任他們自己解決但看到老二沒有體型優勢怕他習慣失敗!於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老二是無理取鬧,就任他們解決,老大不吃虧,老二也可以受到教訓;老大無端挑起事端,那就介入教育批評,維護老二權益。但,最主要的還是平常加強教育,於是我平常單獨跟老大相處時,總是時不時的裝作無意間透露出老二怎麼可以這麼喜歡老大,我都要吃醋了;跟老二相處時,總是說哥哥對寶寶這麼好,這個是哥哥給寶寶玩的吃的等等!用手機記錄他們相處的和諧畫面,經常拿出來看看回顧!但相處再好的兄弟姐妹總會有矛盾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起到引導作用!

  • 3 # 農二代閒姐

    題主既然提出了這個疑問,說明已經感受到“大讓小”的觀念在現實生活裡執行起來並不可行,或已經出現問題了。我不贊成“大讓小”,這種的觀念不適合非獨家庭。

    首先,採用大讓小的辦法解決孩子間的矛盾,缺乏公平,公正。

    非獨家庭裡,孩子們之間可能每天都會上演小矛盾,大吵鬧。當孩子間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矛盾、發生爭吵時,若家長抱著省事,快速處理問題的心理,而採用“大讓小”的辦法,雖表面看,“大讓小”符合自古以來,我們推崇的傳統美德,但實際上這種不究具體事件因果,一刀切處理辦法缺乏公平公正,很難讓孩子們信服。

    我覺得正確的處理辦法應是:先聽,後建議。先聽,一聽孩子們怎麼說,瞭解產生矛盾的前因後果,二聽孩子們自己有什麼解決矛盾的好辦法,給他們學習自行解決矛盾機會。後建議,指家長在合適的時機插入,例如兩人無法自行解決時,或在事後給孩子們補充些建設性的意見。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得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就算偶爾的“大讓小”,也是在大的心甘情願的基礎上,不強迫,不道德綁架。

    再者,典故孔融讓梨,也是孔融自願謙讓。

    本人也是在非獨家庭長大的,有一個小四歲的弟弟,兒時父母也是按照傳統,遵循“大讓小”的原則處理我們姐弟倆之間的衝突矛盾。談下我的真實感受,作為姐姐,謙讓,照顧弟弟沒有問題,但這種理論被長期耳提命面的提起,肯定會反感!內心深處會吶喊:“憑什麼不論對錯,我都得讓著他?憑什麼他小,就可以不講道理?憑什麼我大,就得受委屈?”

    所以,非獨家庭裡,兩孩子間發生了衝突矛盾,若家長不能公平公正作處理,一方面,家長的處理方式孩子們可能會模仿,不利於孩子習得正確的自行解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衝突矛盾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兄弟姐妹之間的團結有愛。

  • 4 # 歡樂雙胞胎日常

    沒有什麼大孩子一定要讓小孩子的道理。我是一胎二胎一起來了,假如我家有小弟弟妹妹的話,我會先教他尊重姐姐,因為姐姐是先來的,地位比他高,他是小的就要服從大的。有這個規矩立好了,相信大的會沒那麼難受。本來爸媽被佔了就已經很不爽了,還要再讓著這個小小孩。做不到!

    打架了我會現場分析,誰先動手誰不對,玩具誰先玩了另一個就要等他玩好了才能玩,不能搶,不管大小搶玩具的那個就是不對的。

    我家現在是兩個一樣大,一般人家打架搶玩具的事,只要不是太嚴重,我都一旁默默地看,讓她們自己解決,不瞎攪合。更不會存在要求大的讓小的,或是乖的讓著不乖的那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偵探柯南》中,毛利小五郎被麻醉針麻醉這麼多次,到底有沒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