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寺是上海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按佛經上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記載而定名為龍華寺。現今龍華寺的殿宇大部分屬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築,並保持了宋代伽藍七堂制的格式。佔地達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219平方米。沿中軸線長194米,依次排列著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和藏經樓等六進殿堂。天王殿兩側有鐘樓和鼓樓,鐘樓高3層,最上層中懸有清光緒20年鑄造的青龍銅鐘,高約二米,直徑達1.3米,重5噸餘,“龍華晚鐘”也是昔日的“滬上八景”之一。藏經樓上收藏著各種版本的大藏經,佛教經籍及各種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稱為龍華寺“鎮寺三寶”的明萬曆年間敕賜大藏經718函;範金千葉寶蓮毗盧遮那佛一尊;御賜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龍華撞鐘活動,每年農曆三月三的龍華廟會,至今已三百餘年曆史,已成為上海市一個固定的旅遊節慶活動。
相傳三國時,東吳孫權於赤烏五年(公元242年)為孝敬其母而建造,並按佛經中彌勒菩薩於龍華樹下成佛的記載而名。幾經修復,如今已恢復舊觀。龍華塔位於龍華寺前,相傳初建於赤烏十年(公元247)。現在的龍華寺建於清光緒年間,但基本保持宋代佛教禪宗的伽藍七堂制原貌,是一組較完整的寺廟建築群。寺內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間的經書、金印、佛像等。
龍華寺殿宇巍峨,金碧輝煌,佛像莊嚴凝重。這裡的佛像有兩處與眾不同,一是因為龍華寺為彌勒道場,有兩尊彌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彌勒的菩薩像,彌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稱“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寶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兩側,或是宣傳佛法的“十八羅漢”,或是保護佛法的“二十諸天”,而龍華寺大殿內,羅漢和諸天濟濟一堂。 現存龍華塔為樓閣式七層八面磚木寶塔,高40.4米,塔體橙黃,剎杆高聳,其磚身和基礎部分,系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時的原物。寶塔各層均飛簷曲欄,姿態雄偉美觀,為上海地區至今儲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龍華寺的天王殿東西兩側建有鐘鼓樓,“龍華晚鐘”為明清時期“滬城八景”之一,從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龍華寺舉行的迎新年撞龍華晚鐘活動,吸引了許多的中外遊客,這一活動已經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級旅遊專案之一。
龍華寺是上海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按佛經上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的記載而定名為龍華寺。現今龍華寺的殿宇大部分屬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築,並保持了宋代伽藍七堂制的格式。佔地達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219平方米。沿中軸線長194米,依次排列著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和藏經樓等六進殿堂。天王殿兩側有鐘樓和鼓樓,鐘樓高3層,最上層中懸有清光緒20年鑄造的青龍銅鐘,高約二米,直徑達1.3米,重5噸餘,“龍華晚鐘”也是昔日的“滬上八景”之一。藏經樓上收藏著各種版本的大藏經,佛教經籍及各種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稱為龍華寺“鎮寺三寶”的明萬曆年間敕賜大藏經718函;範金千葉寶蓮毗盧遮那佛一尊;御賜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龍華撞鐘活動,每年農曆三月三的龍華廟會,至今已三百餘年曆史,已成為上海市一個固定的旅遊節慶活動。
相傳三國時,東吳孫權於赤烏五年(公元242年)為孝敬其母而建造,並按佛經中彌勒菩薩於龍華樹下成佛的記載而名。幾經修復,如今已恢復舊觀。龍華塔位於龍華寺前,相傳初建於赤烏十年(公元247)。現在的龍華寺建於清光緒年間,但基本保持宋代佛教禪宗的伽藍七堂制原貌,是一組較完整的寺廟建築群。寺內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間的經書、金印、佛像等。
龍華寺殿宇巍峨,金碧輝煌,佛像莊嚴凝重。這裡的佛像有兩處與眾不同,一是因為龍華寺為彌勒道場,有兩尊彌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彌勒的菩薩像,彌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稱“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寶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兩側,或是宣傳佛法的“十八羅漢”,或是保護佛法的“二十諸天”,而龍華寺大殿內,羅漢和諸天濟濟一堂。 現存龍華塔為樓閣式七層八面磚木寶塔,高40.4米,塔體橙黃,剎杆高聳,其磚身和基礎部分,系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時的原物。寶塔各層均飛簷曲欄,姿態雄偉美觀,為上海地區至今儲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龍華寺的天王殿東西兩側建有鐘鼓樓,“龍華晚鐘”為明清時期“滬城八景”之一,從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龍華寺舉行的迎新年撞龍華晚鐘活動,吸引了許多的中外遊客,這一活動已經被國家旅遊局定為國家級旅遊專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