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刺猹的鋼叉
-
2 # 儒者讀書
孟子一直有一個夢想。
他要成為全天下最有學問和能力的那個人!
但在他的前面有一個巨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叫孔子。
為什麼孔子會成為他的障礙?因為他學習的不是法家,不是道家,不是墨家,而是儒家。
孟子與孔子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說,都是早年喪父,都是沒落貴族。不同的是,他十五歲在子思門下學習,孔子十五歲立志學習。
子思這個門派,是孔子本家傳下來的,可以說是正統。這個學派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極具思辨色彩,而且強調天命。
孟子在子思門下學了五年,轉過頭覺得自己的妻子不合禮儀,想休妻,還好關鍵時刻孟母深明大義,懟了他一頓。可以看出,二十歲的孟子,還沒掌握那傳說中的辯證法和中庸之道。
於是孟子乖乖地繼續留在學校學習。
又二十年,孟子學成。
再之後的二十年,孟子登上了這個世界的大舞臺。
二十年,孟子走過鄒國、宋國、任國、齊國、魏國,向人們推廣他的一整套政治體系,他把這個體系稱之為——仁政。
為了這個體系,孟子做了很多的努力,依靠他非凡的辯才,他終於做到了——嘴上無敵。最後還說了一句: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不想跟你們吵吵,是你們逼我的。
瞧瞧這氣度。
“仁政”這套學說,說真的,挺厲害。它的目的就是使社會恢復秩序,百姓安心生產,大家手拉手,唱著歌,邁進小康社會。
其中很多內容,至今依然適用。
比如“斧斤以時入山林”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比如“使民養生喪死無憾”的民本思想;
比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勿奪其時”的農業發展思路等等。
看起來,這完全是構建經濟和諧社會的“藍本”,但,孟子何許人也?他怎麼會滿足於只做一個經濟建設家?不可能的。他真正花費了二十年構建出來的東西,在這裡: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千六百多年後,有個皇帝看到這句話,氣得把孟子的書扔在地上踩,這個皇帝叫朱元璋。
諸子百家裡,唯一一個把百姓放在君主之上計程車人,也是他能夠和孔子相提並論的最大倚仗。
但是時代註定了他不可能有施政的機會,畢竟,哪個諸侯願意每天面對一個向自己開火的義大利炮?
孟子自己也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但是轉念一想,我孟子是誰?志在超越孔子的人物,天命我都敢摻和一手: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狂,狂的沒邊兒。
更狂的是,孟爺那張嘴,從來不留情: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懟人,孟子是專業的,恐怕戰國能與孟子一戰的,只有死去的墨子了吧。
除了懟人,孟子還特別擅長揭露現實誅人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從來不像後世某些犬儒一樣粉飾太平,雖然在孟子看來,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但是孟子絲毫不吝於扒下諸侯偽善的面具,挑出殘酷的現實。
就是這麼矛盾。
二十年,孟子遇到多少困難,遭到多少拒絕,但孟子的脾氣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沖刷而變得圓滑,反而越來越銳利: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此之謂大丈夫!浩然正氣,噴薄欲出。
昔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而孟子卻說:“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或許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稱“亞聖”。
回覆列表
孟子為什麼會被人尊稱儒家亞聖?
孟子是誰?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徵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
與孔子一樣,孟子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遊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透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為什麼被稱之為儒家亞聖?
孟子是孔子之孫孔假的再傳弟子,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守舊思想,推崇復古,反對變法,主張維護階級等級秩序。不僅如此,孟子還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和“性善論”的民本思想觀點,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孟子所處的時期是戰國中期,正是各國之間爭相任用法家人才富國強兵,四處征戰吞併的爭霸時代。各國都把增強國家軍事實力提高到重要地位。秦國透過“商鞅變法”,使得國家民富國強;楚國和魏國任用吳起,戰勝了敵兵;齊國任用了孫武和田忌讓國勢變得越加強盛。而此時,孟子所主張推崇遠古舜堯時代和夏商周三代的仁政德治來管理國家,是不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的,當然不會被各國君主所採用。孟子在各國之間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依然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萬般無奈之下,孟子在晚年的時候回到故鄉鄒國,開始教授學生,並著有《孟子》一書。
根據孟子在《孟子》一書中的記載, 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主張,繼承孔子的思想,反對變法,維護階級等級秩序。他還提出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的“仁政”學說,主張“民貴君輕”。甚至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他還建議君王把君位讓給賢能之人。孟子還呼籲不誤農時,減輕賦稅和免去刑法。他還在哲學方面提出了“性善論”, 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是性善的,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發每個人的良知。孟子是繼孔子“仁愛、禮治”之後,發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一代儒家宗師,他和孔子的主張被尊稱為“孔孟之道”,孟子也被後世尊稱為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