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日本實行了30年的壓抑性經濟刺激計劃,美聯儲現在大放水,是否已經和日本類似?
8
回覆列表
  • 1 # 嗷嗷財經

    先給結論:一個錯誤的公共政策應該被拋棄,而不是效仿。可笑的是,美國自2001年以來一直在效仿日本的做法,但落後了10年左右。這裡有些人所說的“非正統”財政貨幣政策首先在日本“正常化”。兩國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差異,包括人口統計學上的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規律(或公共財政規律)無效。

    《紐約時報》最近在 樂觀地報道,“日本批准了1.1萬億美元的新刺激計劃,以應對大流行帶來的痛苦。”據《紐約時報》詳細報道,日本的“創紀錄的117萬億日元(1.09萬億美元)刺激計劃,將由第二份額外預算提供部分資金。”此前,日本上個月又推出了117萬億日元(1.09萬億美元)刺激計劃。根據新方案,日本抗擊疫情的總支出達到234萬億日圓(合2.18萬億美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今年的)一攬子計劃使預算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160萬億日元,新發行的債券佔年度預算收入的56.3%,這增加了人們對未來發行更多債券以抵消稅收收入下降的擔憂。”

    這是一個“創紀錄的刺激”, 《紐約時報》 滔滔不絕地說。非常令人興奮的東西!它肯定會起作用!

    但這些錢為什麼會用來“抗擊”“病毒餘波”或“刺激”日本經濟呢?作為經濟學家,我們所說的“經濟”至少是指產出、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與實際GDP的關係嗎?如果是這樣,赤字支出如何創造財富?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

    《紐約時報》的“新鮮”部分標題是最好的翻譯是“最近”,因為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在各種危機,日本採取了所謂的“刺激”計劃——包括降息,不僅巨大的赤字開支,零利率政策(零利率政策),“量化寬鬆”(央行的公共債務貨幣化),甚至直接購買私人債務和股本證券。這些計劃中沒有一個被證明能改善日本的經濟金融表現。事實上,隨著支出的激增,它的表現有所下降。

    日本的經濟金融表現在1989-1991年達到頂峰,除了週期性的經濟復甦之外,由於公共財政的惡化,日本經濟此後一直停滯不前。高峰和隨後“失去的幾十年”的原因值得回顧。在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銀行(BoJ)在主要經濟學家的建議下,將這十年解釋為人為的,僅僅是一個“泡沫”,並開始透過懲罰性的加息來“戳破”它。日本央行逆轉了收益率曲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衰退的訊號,因為它使信貸中介(“借入短債,借出長債”)無利可圖。

    在日本央行主導的收益率曲線反轉之後,日本的實際GDP增長率從1988年的9.4%降至1989年的4%;到1993年,國內生產總值開始萎縮。工業生產也在下降,從1988年的7.4%下降到1989年的3.5%,1991年到1993年下降了13%。如今,日本的工業生產指數仍比1991年的峰值低12%。日經指數也在日本央行的政策打擊下暴跌,從1989年底到1992年中期下跌了60%。2009年的低點比1989年的峰值低80%;如今,該指數仍比1989年的峰值低46%。

    有人可能會說,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央行確實“成功地”完成了日本人為經濟金融表現的任務;從那時起,日本的政策制定者就忠實地聽從了保羅•克魯格曼等凱恩斯主義者的建議,實施了數十項“刺激計劃”;實際上,他們試圖人為地重振日本經濟,不是透過放松管制,不是透過降低稅率或抑制政府增長,而是透過大規模的公共赤字支出。

    下圖顯示了1990年後日本公共財政的巨大轉變。在1990年之前的15年裡,公共支出和稅收的增長密切相關;新債發行有限,甚至在1982年至1990年期間有所下降。然而,從那以後,主要由於稅率的提高和經濟停滯,支出的增長遠遠超過了稅收的增長。赤字支出和新債發行受到青睞——這是真正的凱恩斯主義藥方。

    幾十年的長期赤字開支提高了日本的公共槓桿(債務佔gdp的比率)。圖二顯示,目前債務佔GDP的比例為235%,高於2010年的175%、2000年的125%、1990年的64%和1980年的50%。日本央行在上世紀80年代末提高了政策利率,以打擊“虛假”繁榮,此後又大幅降低了利率。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利率一直低於1%,這似乎不是為了“刺激”經濟(或放貸),而是為了使財政部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借貸。日本央行一直依賴政治,主要服務於日本的赤字支出者。

    當然,人們可能會認為,這種長達數十年的鉅額赤字支出最終會“刺激”日本的經濟或股市。但大多數凱恩斯主義者(和一些貨幣主義者)會對此有所期待。相比之下,薩伊森經濟學的信徒不會期待它;事實上,他們預計公共支出和借貸的大幅增長更有可能阻礙繁榮。

    表一對比了日本在過去30年“失去的十年”(1990-2020年)和之前30年強勁增長(1960-1990年)的表現。在1990年以來的30年裡,公共債務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長,公共槓桿以每年4.2%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實際GDP年增長率僅為1.0%。在美國,日經指數僅上漲0.4%。工業生產萎縮。日本的“刺激計劃”到此為止。凱恩斯主義的處方不僅沒用,而且糟糕。這是有害的。然而,該方案失敗得越多,其擁護者就越堅持加大赤字支出。

    在1990年之前的30年裡,也就是凱恩斯主義政策建議在日本佔據主導地位之前,日本在財政清正的情況下實現了強勁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表一表明,日本的公共債務和公共槓桿每年僅增長2.6%和2.0%。而實際GDP每年增長6.4%。在美國,工業產值年均增長7.2%。在這兩種情況下,1990年以前的表現都超過了1990年後的表現。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對繁榮的悲劇性懷疑,以及後來採取的所謂“刺激”計劃,我認為,這是消極的: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公共支出和貨幣發行創造了財富或購買力。不是這樣的。我們獲得真正的商品和服務的唯一手段是創造財富——生產。在物物交換的情況下,沒有人來到市場是想買東西而不提供東西的。貨幣經濟不會改變這一關鍵原則。我們花的必須來自收入,而收入本身必須來自生產。薩伊定律告訴我們,只有供給才構成需求;我們必須先生產,然後才是需求、消費或消費。需求不僅僅是消費的慾望,而是慾望加上購買力。

    相信“刺激”的人還聲稱,與大多數私營部門支出不同,政府支出會對總產出產生神奇的“乘數”效應。他們吹噓政府更大的“消費傾向”。“但是消費是生產的對立面。福利國家當然會消費和重新分配財富。他們把它分成幾個部分。但數學告訴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包括財富——可以用除法相乘。如今經濟學家們想象的所謂“乘數”,實際上是除數。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一原理。

    要了解為什麼“刺激”會真正讓人沮喪,請參閱基礎知識。創造公共貨幣和公共債務並不是創造財富;它不是食物、衣服、住所、能源或類似的東西。即使是私人創造的貨幣和債務,反映了貿易的需要和漫長的生產鏈,也代表、促進和流通財富,但它們本身不是財富。與此同時,生產性企業無法獲得政府借來的儲蓄,而當政府創造的法定貨幣超出了貨幣持有者的需求時,貨幣就會失去購買力,從而推高了生活成本。這些都不是通向繁榮的道路。

    一個錯誤的公共政策應該被拋棄,而不是效仿。可笑的是,美國自2001年以來一直在效仿日本的做法,但落後了10年左右。這裡有些人所說的“非正統”財政貨幣政策首先在日本“正常化”。兩國在一些重要方面存在差異,包括人口統計學上的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規律(或公共財政規律)無效。美國和日本是舊的福利國家,他們負擔不起他們所做的事情;儘管如此,如果不堅持揮霍無度,他們的政客似乎無法在選舉中獲勝。日本的歷史預示著模仿者可能會出現的結果:長期停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寧818都有哪些優惠活動?力度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