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昊童說歷史

    如果你問的是那些,我可能會說好幾位,如果只問哪位,我還是首推王陽明!

    咱們先不說王陽明的平定江西平定叛亂總督兩廣這些軍事上的實力,就單說他建立心學這一項就已經是居功至偉。不過回答問答還是得稍微詳細點,昊童為大家簡單介紹下王陽明王守仁!

    第一,王陽明曾與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劉瑾鬥智鬥勇,儘管劉瑾立誓要殺了他,但還是被王陽明逃過一劫從容離開赴任。王陽明當時去的地方還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但王陽明憑藉個人能力開化鄉里,教書育人在當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第二,王陽明在劉瑾倒臺後回道朝廷中樞擔任巡撫一職。他巡撫的範圍內有一個地方名為南中,哪裡匪患嚴重且盤局時間長達數十年,當地官匪一氣百姓深受其害。王陽明上任後向朝廷請示得到兵權後以雷霆之勢剿匪,很快就平定了匪患,在這過程中斬首近萬俘獲過萬。王陽明離開後南中之地的匪患徹底被清楚,當地百姓無不驚呼他為神人,而且留下了“狡詐專兵”的名氣。

    第三,正德年間,寧王叛亂,王陽明孤身一人在江西之地募兵,以超乎常人的能力僅僅用了35天就平定了寧王叛亂,而且幾乎沒有得到朝廷任何的幫助。在平定叛亂后王陽明急流勇退稱病將寧王送給當時把持朝政的太監張永,讓明武宗也感受了一把平叛的意思。

    第四,明武宗死後因為無子便過繼藩王入京為明世宗嘉靖。嘉匠初期很欣賞他,但後來逐漸冷淡封他了一個世襲爵位後就不在理會。王陽明便一心講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心學,其主要意思大概就是知行合一!

    第五,嘉靖六年王陽明還平叛了思恩,田州附近的少數民族叛亂,在平定叛亂後返回的途中病逝,後來被萬曆皇帝以從祀孔廟的最高禮儀對待。

    王陽明的貢獻遠遠不止這些,萬曆年間的大明首輔張居正以及嘉靖後期的首輔徐階都可以算得上是心學的傳人,尤其是張居正,更是將知行合一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王陽明的著作甚至不僅僅影響了我們,更影響了海外所有的國家。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甚至說過,一生俯首拜陽明!

  • 2 # 九尾狐妖

    我最喜歡的明代歷史人物,當然是——于謙(第二是袁崇煥,袁的被冤殺有部分算是咎由自取,比如擅殺毛文龍,所以區居第二)。

    遺憾的是,目前的百度百科搜尋于謙這個偉大的名字,前面的好多頁,出來的都是那個因技藝精湛、處事圓融而被很多人喜愛的相聲演員(我也很喜歡於老師)。沒辦法,人家流量大。

    1、胸懷天下,高風亮節,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于謙是文臣,23歲高中進士,卻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北京保衛戰(大明朝的皇帝們奇葩的居多,喜歡文人帶兵就是皇帝們的奇葩舉止之一。袁崇煥也是文人帶兵)。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瓦剌首領也先挾持被俘的明英宗揮師北京城下,滿朝文武人心惶惶,主戰派和主逃派各有立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于謙為主的主戰派佔了上風,決定誓守京師“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擁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這樣即使也先的陰謀不能得逞”。

    于謙臨危受命,擔當兵部尚書的要職,以"提督各營軍馬"的帝命,運籌帷幄,決勝城頭,舉薦良才,調動百姓,又及時改革軍制,嚴陣以待。親率北京城的軍士臣民,一次次打退猖狂的瓦剌軍隊的進攻,保住了北京城,史稱北京保衛戰,于謙實在是首功一件。也先敗退後,只好於1450年八月無條件地釋放了明英宗,恢復與明朝的臣屬關係

    可惜,這個光耀大明史冊的功績,使他走上了斷頭臺。英宗復辟後,聽信奸佞之言,把于謙等棟樑之臣逮捕下獄殺害。當時,不僅"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皇太后聞訊,也"嗟悼數日","英宗亦悔之"。大明文官有氣節的居多,“文死諫武死戰”的忠實信徒居多,有些人甚至為了保全氣節而寧願一死,上演了一出出硬漢的鬧劇,也導致了萬曆為了和大臣慪氣、二十年不上朝的奇葩後果。但是隻因有于謙一人,使得大明那些死於“文死諫”計程車子們,留下了光輝的整體形象,為後世敬仰。

    清廉剛正

    絹帕茹蘑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是于謙寫的一首詩《入京》。

    明代宦官專權天下盡知,明英宗生生毀在大太監王振手裡,仗著皇帝的寵愛,這個大太監可謂權傾朝野,煊赫一時,可於謙就敢不買他的帳。地方官員們進京朝覲或京官出京後還朝,都要給王振送上重禮,最不濟的也要帶些土特產供奉,禮物達千兩紋銀的,就等得到王振招待一餐酒食,官員們往往醉飽後醺醺而歸,並以此自喜。而於謙進京奏事,從來不買王振的帳,有官員私下勸于謙也學著會來點事兒,情商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嘛,最不濟,送點蘑菇、線香之類的,瓜子不飽是人心嗎。可於謙甩了甩袖子,吟出一首《入京》詩,從此,于謙“兩袖清風”的典故被天下人知聞。

    于謙死後被抄家,這位權利已達人臣巔峰的大臣,財務現狀甚至都不如一個普通的中等人家,奉命查抄的錦衣衛中,甚至有人為此哭泣。那些想以貪腐來詬病對手的對立面們,也面面相覷,啞口無言。

    於家唯一值錢的便是一件蟒袍,一把劍了,這是當初守衛北京有功而被代宗賞賜的。

    3、才華橫溢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在這首託物言志詩裡,于謙自喻為石灰這種“賤物”,表達的是自己為國盡忠、不顧個人得失、堅守情懷節操的初心。自問世以來,就被億萬華人吟誦、賞鑑,每當中華民族面臨危亡的時刻,吟誦著這首詩歌和前賢對話的仁人志士又豈止一人?

    按說明英宗雖不是個好皇帝,可畢竟具備一種連敵人也不得不敬服的人格魅力,應該能夠理解于謙的情操,可惜還是難免狹隘,惑於奸佞讒言,終於對這個大明股肱之臣下了毒手,讓多少後世人感嘆、傷懷!

  • 3 # 一縷清風00

    史可法

    在歷史上,他被高度讚美,被視為與岳飛、文天祥一樣的愛國英雄、民族英雄。之所以如此,當然不是因他有 17 年鎮壓農民起義的經歷,而是因為他的堅守揚州,直至城破身亡。

    當時的南明小朝廷,勾心鬥角,氣息奄奄,大數已盡,並無什麼太出色的人物,這使主政清王朝的多爾袞對史可法極為重視,並一再對他招降。雖他予以拒絕,表示他要“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但對清兵入關,打下北京,趕走李自成,卻也感恩圖報,頂禮加額,稱之為“大將軍吳三桂借兵貴國,趕走逆賊”,並提出聯合起來,“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首”。就是說,他心裡想的,只是借清兵之力滅李自成,爾後劃江而治,根本沒想著收復失土。

    揚州兵力單薄,抵擋不住抗不過聲勢浩大的壓境清兵,危如累卵,危在旦夕,對此,史可法看得極其清楚。他給夫人的信中寫道: “法死矣。前與夫人有定約,當於泉下相候也。”又說:“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

    他對總兵李鳳和監軍高歧鳳要帶兵馬出城降清,不加阻擋,反而說:“此吾之死所,公等何為,如欲富貴,請各自便。”對此,他的說法是,若加禁止,恐生內變。大敵當前,如此放縱,揚州城更加虛弱,不堪一擊了。圍城之際,多鐸對他招降 5 次之多,史可法一概拒絕, “城亡我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史可法要與揚州共存亡,這意味著,百萬軍民,也得與揚州共存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只吃水果反而發胖了,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