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在緣
-
2 # 聞香識電影
梅長蘇要做的就是讓譽王坐實謀反的罪名,譽王也是不自量力、自食其果。
事實上,梅長蘇並不知道譽王會謀反,在出發圍獵九安山之前,譽王的一系列小動作只是讓梅長蘇起了疑心,他吩咐甄平和黎剛時刻注意譽王府的動向,一旦有不對便立刻撤出,讓江左盟全身而退。可是他也是人,不是事事都能料得到,梁帝一直不願提起的譽王生母其實是滑族的玲瓏公主。譽王知道這個秘密後,對梁帝心生恨意,加上樑帝對他最近的冷落、降珠,他決定說服言皇后一同造反,言玥也不是個善類,眼看譽王失寵,她必須為她以後的地位做出準備,便有了譽王圍攻九安山,皇后接管皇宮的一幕。
其次,就算梅長蘇知道譽王要圍攻九安山,他也不會去做出一些有力的防範。梅長蘇知道自己活不了多長時間了,所以扶持靖王上位只能越快越好,而譽王謀反就是最好的契機。靖王也可以在譽王謀反的時候盡心護駕,去搬救兵,這樣也可以得到梁帝更多的恩寵,成為太子也是順水推舟的事。退一萬步講,如果梅長蘇在出發九安山之前就把他的猜想告訴梁帝,那麼以梁帝的性格肯定會猜疑梅長蘇的目的是要扳倒譽王,反而會弄巧成拙!
-
3 # 木貳
譽王要謀反,梅長蘇是料到的,只是沒有想到譽王這麼牛逼搞得如此之大,原著中有一段話:
“殿下當我真的會未卜先知麼?我雖然想到譽王可能會想辦法去見見夏江,但卻沒有料到禁軍會被控制,也沒有料到徐安謨攪了進來。”梅長蘇面色有些凝重,“如果童路所言是真的,那這一次我還真是有點低估譽王。”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梁帝,在董路報信之後其實也是有足夠的時間調兵遣將的,但是梁帝性格多疑,猜忌,一步走錯靖王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在原著中,梅長蘇說 :
這一切也可能只是譽王的詐招。一旦我們輕舉妄動,而最後卻沒有逼駕謀反地事實發生,殿下剛剛從皇上那裡得到的信任就會煙消雲散,降到和譽王一樣地處境。”
梁帝自己本身就是靠謀反上的位,靖王也才剛剛上位,就說別的皇子謀反,梁帝到時心理會怎麼想,在沒有坐上帝位之前,一切都是有變數的。
-
4 # 天貓買東西找我
早作防範會惹得皇帝猜疑啊,皇帝本來就多疑,愛猜忌。如果宗主和靖王提前做準備皇帝肯定知道,就算靖王說的對,皇帝也會想問什麼我沒收到信你先收到了,你的勢力比我大啊,豈不是又一個祁王。
再有,本來譽王以前就是皇帝最喜歡的皇子,他不會相信也不願相信他的兒子會叛變,除非讓皇帝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他才會相信,不然會以為靖王藉機打壓譽王。對靖王也多了一份疑心
-
5 # 青菜白玉湯罒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回答:
其一,譽王的謀反就是被梅長蘇逼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譽王不死,靖王的地位就不穩固,靖王的身份尷尬,而赤焰軍一案又是懸在靖王和梁帝中間的一道鴻溝,誰都不願意退一步,而梅長蘇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重申舊案,想要重申舊案,就是逼梁帝認錯,但是這個錯太大了,只有梁帝到了騎虎難下的時候,才有可能去噴這個錯,所以說如果譽王沒有謀反,梁帝對太子的人選可以說又多了一個選擇,那麼靖王在重申舊案的時候,必將被掣肘,這是梅長蘇不願看到的。
其二,即使當時梅長蘇已經知道了譽王要謀反,但是當時的梁帝是不知情的,如果梅長蘇把這件事告訴梁帝,按照梁帝多疑的性格,會認為譽王真的謀反了,還是梅長蘇想陷害譽王呢?怕是後者的可能性要大一點吧?與其這樣,還不如讓譽王謀反罪名坐實,梁帝親眼看到譽王已經謀反來的直接。而且梅長蘇並非沒有後手,那條小路就是他的後手,只要靖王能按時帶援軍回來,他們就成功了。
其三,退一萬步講,靖王回來的時候,獵宮已經被攻破,那麼最後勝出的也一定會是靖王。因為當時梁帝的兵符在靖王手中,而且霓凰也是靖王陣營的人,譽王當時手中的兵力是不足以和靖王相抗的,只不過這樣犧牲很大。
-
6 # 兮言小姐
原則上,梅長蘇並不知道譽王會趁著九安山圍獵這件事發起兵變的。梅長蘇對譽王很瞭解,同樣對局勢也很明白,在他的謀劃中,譽王儘管對皇權這麼渴望,可他相信,這不至於讓譽王奮不顧身,孤注一擲去謀反的。只不過,從童路背叛失蹤,到後面譽王的一系列異動,梅長蘇是猜到了譽王肯定有所謀劃,所以他準備萬全,有隨時撤出京城的打算。
但是,譽王的謀劃雖然不在梅長蘇的預料之中,但可以想見,梅長蘇是已經想到辦法將譽王打擊到一敗塗地的,所以才那麼放心的隨行至九安山,可以說,譽王自尋死路,反倒加快了梅長蘇謀劃的程序。
但如果,假設譽王謀反這件事,梅長蘇早就預料到了,相信他也不會太早做什麼防範的,原因如下:
(1)譽王是最像梁帝的兒子,梁帝對譽王的疼愛,大家是看在眼裡的,而之前的一系列錯事,譽王都始終沒被打倒,不像太子,都已經被罷黜出京了,而譽王依然是親王之身,這說明是梁帝捨不得,梁帝想要保住譽王,梅長蘇不知道譽王的生母身份,所以他不會從這方面去想,他只會想到,靖王雖然上位,但卻不是唯一的太子人選,還有譽王在,而朝局並沒有完全把握在靖王手中,他們之後的任何謀劃,都會是暴露在大眾面前的,再也沒有任何一個皇子可以遮蔽大家的眼光。
梅長蘇想要實現翻案的目的,靖王上位是唯一的機會,他不允許中間有任何變數,這意味著,他要逼著梁帝的太子人選非靖王莫屬,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除掉威脅靖王上位的皇子,這個無疑就是譽王了,所以就算他預料到譽王謀反,他也不會加以防範,因為只有譽王犯下大眾看得見的天大罪責,梁帝才保不住他,而他才沒有機會再次翻身。
(2)梅長蘇是以謀士的身份入京的,他雖然是江左盟宗主,有著強大的江湖幫派背景,可他在京城卻無兵無卒,要防範也是心有餘力不足的,如果非要防範,那就必然會出動軍隊的力量,這不可避免的就會驚動梁帝。可在這個時候,譽王的謀反還沒開始,一旦譽王聞風停止計劃,梅長蘇和靖王怎麼跟梁帝解釋,依照梁帝的性格,他只會覺得是靖王和梅長蘇,蒙摯等人聯合誣陷譽王,那麼他們之前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費了,這一點,梅長蘇在劇中也是對蒙摯有做過解釋的。
(3)還有一點,細思極恐,梅長蘇也許是猜到了譽王要謀反,猜到了譽王有所行動的,但是這畢竟是坐實譽王罪名,讓他永無翻身之地的最好機會,所以他只要利用這件事加以謀劃,那麼靖王的太子之位就跑不掉了。而他能夠把握他們自己一定會成功,也是因為,他知道九安山並不是死境,九安山除了正經的一條路之外,還有其他的路可以下山,可以搬救兵,一旦譽王的大隊人馬一暴露,他立刻就可以讓人從這條下路下山求救,而這求救等待的過程中,梁帝對於這種生死一線的戰爭中險中得勝,必然會心有餘悸,而且,他會對於靖王的信任加深,對譽王的恨意加重。這一方面,替靖王清掃了以後的障礙,另一方面加快了靖王上位的腳步。
梅長蘇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他沒有時間等,他必須採取一些有效,可能缺比較殘忍的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的,譽王的謀反就是這樣的契機,只有譽王的謀反成了現實,才能加快這所有程序。畢竟,七萬赤焰軍不能白死了,更不能因為自己的死而差了這臨門一腳,沒法洗刷冤屈。
回覆列表
當年皇太子被扣上莫須有的謀反帽子,皇上不是沒起過疑心,但他寧願相信皇子造反寧願要血染京城寧願對對他忠心的異性兄弟痛下狠手屈死於梅嶺,譽王在這件事也是個幫兇,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始作俑者必自食惡果,即使是皇上最喜歡的皇子,只要心有覬覦造反是遲早的事,這也給皇帝老兒認真反思一下,究竟誰才是最可能造反的,也為後面的平反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