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七娛樂說

    香港電影從繁榮走向衰落,中港合拍成主流

    得益於香港電影人才的集中、本土文化的寬鬆和亞洲電影市場的龐大,香港電影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走向了奇蹟般的繁榮之路。高度型別化、商業化、工業化的發展模式,為其在亞洲及全球華人市場中樹立了品牌,而不斷湧現的創作人才和持續多年的創作活力,更為其贏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甚至一度電影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

    但是,到了1993年,香港電影從極盛開始逐步走向衰落,這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如臺灣和東南亞市場的流失,好萊塢電影的衝擊,盜版的猖獗,人才的青黃不接、目光短淺導致跟風和粗製濫造等等。

    如果我們說的香港電影,是指我們還是小鎮青年時,從錄影廳、DVD裡瞭解到的那個光怪陸離、天馬行空的俠義江湖、市井百態,那這個意義上的香港電影的確已經沒落了。然而,地域意義上的香港電影永遠不會消失,它每年都會有佳作出現,只是隨著香港迴歸祖國、內地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與城市之間日益趨同,香港電影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再也不是我們原來嚮往的那個新世界了。

    香港電影因人而興,哪裡有香港電影人,哪裡就有香港電影。

    眼前,中國電影的發展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一方面是巨大的人口紅利,一方面是電影工業的飛速發展與社會變革過程中所湧現出的越來越多題材,為一代代電影人提供了嘗試挑戰與進取的機會與空間。 而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香港與內地的合作融合態勢不斷趨深,有關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之間合拍片的邊界與概念也愈加模糊。在全球語境下,一個新的華語電影的標識正在慢慢凸顯,其背後的創作與運營業態也將全面重構。

  • 2 # 狗仔隊娛樂

    香港電影最近好幾年好看的,精彩的電影確實感覺很少看到了。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個人認為有下面兩個原因。

    第一,後繼人才跟不上。香港八九十年代真是一個群星璀璨的盛世。歌壇,影壇無數的人才大量湧現。許多的經典歌曲,如:林子祥的《男兒當自強》《十分十二寸》,張國榮的《風繼續吹》《當年情》,張學友的《餓狼傳說》,劉德華的《忘情水》,還有許冠傑,譚詠麟,梅豔芳,葉倩文等一眾厲害的歌手。許多百看不厭的電影,周潤發的電影,周星馳的電影,林正英的殭屍電影,當然還有黑社會系列的電影。許多明星唱歌,拍電影都很厲害。但是現在呢?新生代的人才相比於以前可是大大的減少,而且其中很多都還是歌手,演員很少了。演員中我知道出名的就是黃宗澤和洪天明(洪金寶大兒子)。至於王祖藍,他也是厲害的,演戲唱歌都挺在行,只是漸漸轉戰綜藝了。這些明星中也有好多人都已經在大陸發展了。

    第二個,能拍的東西,素材很少。

    那個時候的香港,還未曾迴歸。黑社會橫行,那個時候的好多黑社會系列的電影都能夠隱隱的看出某個或者某幾個大人物的影子出來。如呂良偉的《跛豪》,劉德華的《五億探長雷洛傳》,劉青雲和吳鎮宇共同主演的《O記三合會檔案》。這三部電影中的人物原型都似乎是同兩個人。殭屍片呢?已經被打上了英叔的標籤了,裡面道長的法術再怎麼,也感覺沒有林正英先生的正統。武俠片呢?,《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六指琴魔》這些經典電影已經翻拍過了,其餘的像洪金寶,成龍,元彪早以前的動作電影,現在拍出來恐怕幾乎沒人看了。而他們的稍後的一些電影,以演員的實力又拍不出來那種拳拳到肉的真實感。索性還不如不拍。

    軍事,戰爭型別的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現在適合的,除了警匪,犯罪的之外,我可能實在找不出了。其實就前幾年上映的《掃毒》和《使徒行者》,我都是很喜歡的。說一句題外話,我覺得張家輝先生,真的是年齡越大,電影中那種沉穩和內斂的感覺越發的體現出來了。很喜歡他。

    最後,我自己的觀點就是:香港電影的衰落其實也是有著一些必然性的,可以說是盛極而衰,也可以說是後繼乏力。

  • 3 # 左小咩

    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香港流行音樂以及電影以盜版光碟的形式,進入內地,並對一批80、90後產生深遠影響。盜版的泛濫離不開影碟機的出現。1993年,世界上第一臺VCD視盤機(影碟機)誕生在中國內地,此後,VCD機在內地的銷量持續攀高,到1997年,年銷量已增至1000萬臺。

    當然,習慣了在碟廳消費電影的內地觀眾,完全無法意識到,盜版的泛濫,也在多年後,成為了助推香港電影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也正是得益於盜版的傳播,李小龍、張國榮、梅蘭芳、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鐘楚紅、張曼玉、劉嘉玲…...在內地紅到發紫,現在的人可能無法想象,香港是如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發現並培養出瞭如此多優秀的電影人。

    沒有誰能完全代表香港電影,香港電影是群像,有俠客,有警匪,有香車美人,也有市井小民。人們記憶裡的香港電影是警匪黑幫,是旺角,是維多利亞港,是反覆出現的街角城市。

    這一切的源頭,要追溯到1909年。

    那年,香港出現了第一部在本土拍攝的電影《偷燒鴨》,劇情很簡單:又黑又瘦的小偷,盜了一個胖子的燒鴨,被警察抓個正著。這是當時典型的美式喜劇套路。據記載,影片導演梁少坡在拍完《偷燒鴨》後,就迅速北上抵達上海,繼續學習電影。

    此後的幾十年間,香港電影一直緩慢發展,並持續接受來自歐美、日本、上海等地域的影響,在各種文化的交鋒之中,香港電影一直在探索自身的定位。一直到1958年,後半生在內地蓋樓無數的邵逸夫從新加坡回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正式開始他在香港的電影事業。

    從他開始,香港電影,終於進入了疾速邁步的時代。

    · 港味記憶

    1988年,《旺角卡門》。

    旺角兩居民樓逼仄的巷道中間,小弟烏蠅(張學友飾)對著旺角混混阿杰(劉德華飾)說,我烏蠅寧願做一日英雄,都不想一輩子做條蟲。

    2002年,《無間道》。

    香港四方商業大廈樓頂天台,劉建明(劉德華飾演)對著警方臥底陳永仁(梁朝偉飾演)說:我想做一個好人。

    大部分時候,港式警匪片屬於街道和巷子,人們在巷道中穿梭生活。這裡什麼都有,但唯獨沒有人類足夠的生存空間,道路狹窄,樓宇密集,慶幸這裡沒有冬天,厚重與不便不適合這個節奏飛快的城市。

    《無間道》要展現開闊的空間,只能選擇往上走,這在港片裡是極其少見的,導演劉偉強刻意放大了空間與空間之間的對比,天台屬於一些虛妄的念想,註定無法落地,劉建明永遠不可能獲得重構身份的機會。

     

    香港的繁華和明亮,體現在無數的購物商場,以及夜晚大片色彩斑斕的燈光裡。受過港片影響的遊客,注意力往往不在購買,他們追尋著港片裡每一個意味深長的地標,只為了尋找到記憶裡那個揮之不去的畫面。

    比如《胭脂扣》(梅豔芳、張國榮主演,1987年)裡的水池巷,《重慶森林》(林青霞、金城武等主演,1994年)裡的重慶大廈,《最佳拍檔》(許冠傑等主演,1982年)裡的皇后碼頭,每一部在本土拍攝的經典電影,都會為香港留下一個時代景觀。

    第一次去香港的遊客可能常常會感到驚訝,在香港,任意走動就可能誤打誤撞記憶中某部電影的取景地。

    “香港是效率很高的一個城市。一天24小時,你什麼時候要吃什麼東西,隨時都可以買得到。因此香港酒店餐廳的生意都很差的。因為只要你走到街上,從最便宜到最貴,不知道為什麼都有24小時的。香港就是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筆記本matebook D14和matebook14差別在哪裡呢?請說的通俗一點。價格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