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念魅75665790
-
2 # 小噺噺
人一輩子一定會有一些坎,當時我們以為,恐怕這輩子都過不去了,然後焦慮得整宿整宿地失眠,抑鬱得大把大把地掉頭髮,好像每天都被晦暗的情緒籠罩,沮喪,憤怒,絕望,卻找不到發洩的出口,希望和勇氣也逐漸被黑暗所吞噬。
-
3 # 木果果木57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即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
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從心理學角度,人的慾望生而俱來,人的情感、生活習慣以及為人處世、考慮事情的思維方式等,都會隨著一個人的不斷成長,時刻發生著改變。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社會規則的遵守約束著每一個人的慾望,我們作為一名自然人也會制定自己的行為準則。即使在酒桌上的普通人都懂得適可而止,並非別人讓我們飲多少我們就飲多少 ,都會擔心飲多了會醉,會失態,會幹傻事,這種自我約束的行為以及遵紀守法等等就是一種“持戒”的表現。
加強自我修養,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不虛榮不貪心、不怨天不怨地、不迷失自我、不驕不狂、不疑神疑鬼,讓我們做一個內心坦蕩,堂堂正正,從容豁達,心理Sunny,懷有愛心的微笑面對生活的人!
西諺雲:“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或許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或許有那麼幾個時刻,你會感覺自己想打開了某個閥門,變得完全不像原先的自己,做一些讓自己感到難以置信的事:忽悲忽喜、勃然大怒、破口大罵、舉止失常……這些失控經歷的起因或許是發怒、醉酒、焦慮,或者甚至完全沒有任何徵兆,回溯種種,你倒吸一口涼氣,希望它不要再來。事實上,這就是你的陰暗面在作祟。
我們這裡所說的陰暗面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陰影自我”(shadow self),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他的理論以“集體無意識”為基礎,也就是每個人都有的特質,陰影自我就是其一,是我們精神中的一種動物本能。我們不自覺地隱藏這一面,與我們的人格面具剛好相對。在我們的外部環境和內心發生較大的變化,或者當我們的安全受到威脅時,它就會出現。
欺凌--羞辱與侮辱他人的慾望
或許你會認為,具備足夠修養的你永遠不會成為欺凌(bullying)別人的那個人。但事實上,這種以羞辱和使他人痛苦來滿足自己的行為,在每個人心理的另一側都有它的種子。
心理學上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這一現象最好的證明。心理學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召集了一群大學生作為被試進行監獄裡的角色扮演,一部分人扮演囚犯,一部分人扮演獄警。起初,這種扮演還能比較和諧的進行,但漸漸的隨著獄警要對犯人進行“管理”和“處罰”的需要,種種羞體罰,辱性的懲罰措施開始被實行,原本正常的大學生頃刻之間變成了施暴者,局面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研究者也只好被迫停止了實驗。
不難看出,實驗的環境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合理欺凌的理由和施暴的自由,人們心中欺凌的潘多拉之盒一下子就打開了。無獨有偶,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往往圍觀者也很容易轉化為欺凌者;在網路上,針對一些不當的行為,平素平和的網友也很容易轉化為欺凌者對當事人進行人肉和語言上的侮辱。可見,欺凌一直在我們心中,所欠缺的,只是環境的催化劑。
控制--讓別人成為你的提線木偶
對於子女,我們往往會說“我不會干涉你”;對於伴侶,我們往往會說:“我會給你自由獨立的空間”;對於朋友,我們往往會說:“我尊重你的意見”。但事實上,在我們每一段相對親密的關係中,控制行為(controlling behaviour or coercive control)都隨處可見。
在每一段關係中,我們都潛意識的希望自己成為主導,希望事情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但有時這種方向和對方的期望並不會完全重合。“我這是為了你好”,“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是當代中國親密關係中控制行為的典型訊號,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感到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試圖決定別人的生活,甚至不顧侵害到他的自由。但事實上,這是你心理的控制慾在作祟,人應該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利。
佔有--過分的要求忠誠,讓他人成為你的“奴隸”
如果說控制是一種強烈的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預設發展的慾望,那麼佔有則更強調歸屬。你或許不會控制你伴侶的一言一行,但你在心理的某個角落希望他對你的“絕對忠誠”與“歸屬”,希望“我就是她的全部”,“這段感情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這種對歸屬感和佔有慾的過分索取往往會造成許多情感問題,卻又是幾乎每個人在情感生活中都曾希冀過的。
投射--把自己的最大的惡意放在別人身上
相比較於強烈的控制慾和佔有慾,投射或許看起來沒有那麼“陰暗”。投射(Psychological projection)是指人類把自己心裡的內容和感受,放到客觀世界中。
但是,過度的應用這種心理防禦機制同樣會引出嚴重的問題。在一些抑鬱症的患者中,我們常常見到,他們認為整個世界都對自己抱有敵意,並不斷的用最壞的惡意去揣測他人。請注意,或許你的心理有點小陰暗哦。
嫉妒—你不能過得比我好
羅素曾說,“嫉妒是造成不幸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無法控制住這種陰暗情感的爆發。你是否常常陷入“我不如別人的”的壓抑;你是否有時候覺得“我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了”;你是否常常會想“憑什麼,憑什麼他就可以”……
注意,你那顆嫉妒的種子發芽了,它或許會在你心理的另一面飛速的成長。過分的嫉妒會對我們造成極大的焦慮,更嚴重的是,它會扭曲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過度看重那些不公平的部分,過分關注“別人的生活”,而後漸漸的在嫉妒中喪失自我,對世界的客觀認知,甚至道德準則。
破壞—如果得不到,那就將它毀滅
這就是內心陰暗的破壞慾望發作的情況了。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內心有本能般的破壞衝動,她將其歸納為“死的本能”。一般情況下,這個陰暗面並不會直接發生在生活中表現出來,但從我們所喜愛的含有暴力情節遊戲和影視作品來看,這種陰暗的慾望一直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渴求著某種滿足。
變態性慾—論各種獲取性衝動的變態方式
性,大概是我們最熟悉卻又最諱莫如深的慾望。 而正是這種平日裡對性的壓抑,滋生了許多為了索取性慾而衍生的變態慾望。
虐戀(Sadism and masochism):將承受痛苦或者把痛苦施加給對方來獲得更多的性快感
戀童癖(pedophilic disorder): 認為只有兒童才具有性吸引力
戀足癖: (Foot fetishism):對足部有特殊的性慾望。弗洛伊德曾指出,中國傳統的裹腳行為就隱含了這一陰暗的心理。
戀屍癖(Necrophilia):指對屍體的特殊性慾望。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許多人都有潛在的戀屍傾向,其體現了人們對生命的愛,和對死亡的“愛”之間的對立衝突。
驕傲—透過貶低他人來抬高自己
在心理學上,驕傲是過高的正向自我評價的產物。可是我們如何獲得高的自我評價呢,根據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和他人的橫向比較是我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是否在有的時候,你為了獲取自己的優越感或明或暗的貶損他人;又是否,你為了獲得存在感,凡事要和別人唱個反調,過分強調自己觀點的表達。注意,這個時候你的驕傲正在影響你的行為,而且做這種人可不討喜哦。
仇恨—把對自己的不滿傾瀉到別人身上
心理學上,仇恨(hatred)被定義為一種“深度、持續、強烈的,對人或事物表達憎惡和敵意的情感”。與之前所介紹的投射概念相關,仇恨往往是人們將對自己身上的不滿情緒透過另一種方式發洩到別人身上。研究也認為,仇恨是一種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情感表達。
有的時候,當我們在網上發現自己不喜歡的公眾人物出了糗,而會對他進行一定程度的言語攻擊,繼而會感到“爽”。這就是潛在的仇恨表達,將某個人,或者某類人作為仇恨的物件,去釋放我們內心壓抑的攻擊性情感。
歧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近年來,各種的平權運動在國外形成風潮,針對女性,少數族裔和同性戀者的歧視逐漸受到了更多重視。不過,雖然社會上似乎有了反對歧視的共識,各種形式的歧視似乎依舊難以禁絕。其原因就在於,歧視更多程度上並非存在於我們理性層面的觀念,而是出於我們心理潛意識裡的衝動。研究顯示,出生6個月左右的嬰兒,就會對本種族的面孔產生偏好。可見,歧視的種子早就在我們心理的另一面播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