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安之

    崇禎皇帝要是真的該擔當的時候就擔當,何以落得這般下場?

    今天來看,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中少有有骨氣的皇帝,是值得後人敬仰緬懷的。

    但客觀的說,崇禎皇帝值得肯定值得學習的地方,不能忘記。但是其缺點也不能不說。

    崇禎皇帝這一生,其實也很悲催,本是一介王爺,17歲時卻經歷了皇兄朱由校的病逝,自己臨時上陣,成為半路皇帝,扛下這千斤重擔。

    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八個字足以概括“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結果是雖然很勤政,但是方向不對,反而過早的將大明折騰完了。

    不得不說崇禎皇帝這個人自身的毛病還是很多的,尤其是沒有擔當,喜歡找大臣背黑鍋,最後搞的商議南遷時,想要大臣主動提出,自己順勢而為不用擔負罪名,卻被一群害怕被背黑鍋的大臣看透,誰也不主動說,搞的最後南遷失敗。

    崇禎皇帝自己這個沒有擔當的毛病,其實到死也沒有發現。遺詔中是這樣寫的: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不說後半段使人動容的遺言,就以前半段來看,崇禎皇帝依舊還是老毛病犯了,將所有過錯推到了群臣身上…

    這說明崇禎皇帝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都不認為自己不敢擔當會害了自己,害了大明王朝的。

  • 2 # 性感文人札記

    崇禎皇帝覺悟不錯,只是先天天賦不夠,後天能力稍欠缺,只希望靠著勤能補拙的心態來扭轉局面!但即便如此崇禎皇帝還是被人為是明朝晚期皇帝中變現最好的一個。可以說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後的希望和絕望,只看崇禎皇帝面對這個岔路口時,選擇往左還是往右了。

    崇禎皇帝的心事

    崇禎帝看到山河將傾的局面,心裡是著急的,這表現在崇禎初年,當袁崇煥承諾五年可平遼患的時候,他很高興便委以大權。很多時候可能是沒能夠接收到很好的教育,不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有輕重緩急之分,當袁崇煥承諾的期限越來越近的時候,急切希望看到結果的崇禎皇帝有些著急了,再加上一幫鍵盤俠整天在朝廷裡面對著前線指手畫腳,讓本就心亂如麻的崇禎帝徹底亂了方寸,以為前線將領都躲在前線喝酒吃肉,不幹正事,於是派自己的太監前往前線督促,這樣一來,權力就更加分散,戰場本就是瞬息萬變的,權力掣肘就容易陷入被動,就這樣讓邊患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之中。

    崇禎皇帝不敢擔當嗎?

    崇禎皇帝在繼位後開始大舉剷除閹宦,他更加勤勉政事,主張生活節儉,國家情況還得不到好轉的情況況下,曾六下罪己詔,足以看出他也想當一位優秀的皇帝。

    另外,他還曾為了天下,六下罪己詔,重新啟用遭受打壓的東林黨人,試想一個皇帝能夠承認錯誤,並且昭告天下,承認自己的問題,這是何等的擔當之舉。

    但是明朝還是亡了

    如果尋找崇禎皇帝的個人原因的話,只能說他剛愎自用的性格讓大明王朝至少失去了三次自救的機會。

    第一次,皇太極主動遣使通知袁崇煥,表示願意去帝號作為議和條件,崇禎皇帝得知後,很生氣,認為大膽袁崇煥居然敢揹著他與敵人私自議和,不僅加以拒絕還痛斥了袁崇煥,從此埋下了二人之間的矛盾隱患。

    第二次、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之前,李自成曾派人前來談條件,表示如果能夠擁有河南之地,他願意帶領軍隊出關迎戰滿族騎兵,袁崇煥認為兩邊都是匪寇,不足掛齒,又拒絕了,於是邊關兩軍相遇十幾萬大軍一觸即潰,後方農民起義遍地開花。

    第三次便是誅殺袁崇煥,讓本就人才凋零的明朝失去了以為軍事人才,明末袁崇煥算得上是三朝元老,透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崇禎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最終,崇禎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崇禎皇帝的性格讓明王朝失去了機會

    崇禎皇帝的性格太剛直,固執己見還很魯莽,僅僅靠這一份勤能補拙的心態當好皇帝,如果說早生五十年,隨便他的性格怎麼樣,都會成為一位好皇帝,然而在需要呼喚巨人的時代,崇禎皇帝就暴露自己的不足了,倒也不是他的不敢擔當誤己誤國,而是他剛愎自用的性格讓明王朝至少三次失去了機會,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令人意外,歷史確實是人民創造的,有時候關鍵人物的一個舉動恰恰就成了歷史變化中的一個誘因。

  • 3 # 文史野餐

    如果把明朝當成一個人生歷程,那麼恰如一個人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晚)年。而晚明這段時期,正是類比成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的最後階段的晚年。第一個階段是中年之後開始強身健體,中間雖遇變故(張居正死)卻仍能修養身心的時期;第二階段雖然數逢大病(爭國本加三大徵),卻還能靠之前健身養生的老本,健康雖損卻不至於影響生命;第三階段,從第二階段的病症中更為加劇,並轉成各種併發症,開始影響到明朝的各個方面,甚至出現導致生命危險的各種症狀出現;第四個階段,大病一場(薩爾滸之戰),且病後仍不思調理,沒有進行任何有效的調理(改進措施),各種災病不斷,欠餉嚴重,四方亂起,黨爭惡化,遼事屢敗,終於導致一場更大的大病——已己之變。這一場病,是明朝的不治之症;第五個階段,明朝在不治之症中各種掙扎,各種藥方無效(內有徐光啟、畢自嚴、孫元化、劉宗周、黃道周等或罷或死,外有袁崇煥、洪承疇、楊嗣昌、盧象升倒下),直到病危通知(孫傳庭死),再苟延殘喘、迴光返照一段時間之後壽終正寢了。崇禎即位之前,天啟七年,福建閩南地區又發生了嚴重的旱災,災情仍在持續。白銀大量內流,又使這一地區雪上加霜,通貨極度膨脹,影響到東南地區。

    遼東奴爾哈赤薩爾滸大戰之後,仍然不斷進犯,佔領了明朝遼東的撫順、鐵嶺、清河,遼陽、瀋陽、廣寧,甚至將都城建在新佔領的盛京(今瀋陽),兵鋒直指大明遼東。雖然有寧遠、寧錦兩次大戰,擋住了後金的進攻。同樣在天啟七年,奴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把北韓打成兄弟之盟,又把明朝可能的盟友,蒙古察哈爾林丹汗逼往西遷。此前,蒙古的內喀爾喀五部已經被分化瓦解並投向後金,而且仍繼續向喀啦沁所部繼續蠶食。蒙古作為明朝的屏藩,正逐步敞開明朝防衛的大門。明朝四大軍鎮除遼東以外,薊、宣、大將直接暴露在後金的虎視之下。

    西南,天啟元年發生奢安之亂,整整天啟在位的七年間都在戰爭之中,一直延續到崇禎二年。

    西北,已經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災荒,實際上是崇禎繼位的時候,已經有了農民軍起義的烽火,這一星星之火,最後燒燬了明朝276年的統治。

    天啟七年,國家財政收入的白銀僅三百二十萬兩,而這些銀子,尚不足京營軍的軍餉和朝廷官員的官俸。原定每年從南方運往北京的四百萬石漕糧,實際到京不到三百萬石,但是僅京營軍就需要分發了三百三十八萬石軍糧。萬曆四十六年起徵的遼餉,經數度增加後核定五百二十萬兩,扣除地方剿匪等支用,到京實數不過二百八十五萬餘兩。這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接手的大明江山,其實已經是在風雨中飄搖欲墮。

    那麼,朱由檢做了什麼事情使得形勢更加惡化了呢?

    1、清理魏黨矯枉過正。

    2、外交政策嚴重失措

    3、對內剿匪政策不定

    4、財稅收入掌控不足

    5、胡亂指揮已巳之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APP能夠實現以關鍵詞一鍵搜尋伺服器中所以資料夾(包含子資料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