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紅愛跑步
-
2 # 文嶄
看看網路,提起女性的都是些什麼話題。
要想獲得男人世界的尊重,首先得自愛自立。靠賣臉賣騷賣無知,實話告訴你,永遠得不到男人的內心的尊重。
-
3 # 使用者4467060896769
提出婦女能頂半邊天,已經宣告男女平等,是政治正確的選項,對女性的歧視也潛入水底,男女在社會生活中進入分工協作,輿論在男女平等上,從道德約束和法律制裁兩方面都起到了監督作用。保護自己的權利反對歧視是正常訴求,但以反對歧視為幌子,企圖擴大自己的權利,我們就會面臨這一個事實:一方權利擴大必然是建立在損害另一方權利的基礎上,因此防止女權主義,提倡和諧家庭,是建立社會和諧的客觀需要。
-
4 # 樓上風雨
從“大媽跳廣場舞擾民”到“大媽旅遊中搶自助餐”等的斥責中,或許可以看到針對女性的輿論指向。我想,這當中男人怎麼撇得清?
現實社會中有些人認為女人心胸狹小,愛斤斤計較,為一點小事做出不理智的事,卻不知反省自己。傳統的男權思想,認為男女兩性當然不同而且是天差地別,男尊女卑是再自然不過的。
女性原本沒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始終掙扎輾轉在男權文化及語言的軛下,性別歧視與輿論的負面壓力,讓女性感到迷惑、痛苦、無助、沉重。一邊作為和男人一樣的“人”,在職場打拼,獻身社會,另一邊承擔著女性傳統的角色。
都說人言可畏,有時候她們自己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正因為旁人的說三道四,會讓自己開始懷疑,一直做的事是不是都是錯的?怪不得有人說: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其中的委屈說不完。
至於,“該如何正視性別歧視與輿論壓力?”我沒有良方,“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閒庭信步”,或許得以寬慰。
女性,在遠古時期曾經是這個世界的的主宰者,她們決定著部落與氏族的生產與消費,掌握著部落未來新生命的希望,是那個時代的真正主宰者。但是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男性在生理尤其是力量方面的強大成為了生產力水平提高的主要動力,男人們站起來,用自己的一雙手擊潰了女人掌控的世界,成為新世界新時代的新代表,這同時也意味著,“優勝劣汰”不僅僅存在於物種之間,同時也在物種之內廣泛存在。進入父系社會之後,也許是因為女人對社會生產力的貢獻度越來越少,抑或是男人們對以前女人們一直壓迫他們感到相當不爽,所以在之後的幾千年內,男尊女卑成為了全世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一。幾百年來,民主、平等越來越得到重視,世界各國在提高女性地位的問題上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各政府部門也紛紛出臺各式各樣的政策,提高女性在各方面,無論是家庭、工作、生活、社交中的地位。拿新中國來講,反封建之後,社會對女性的封建壓迫減輕了,或者基本消除了;回覆高考之後,女性也同樣獲得了同等受教育權;新時期,婦女出現兩極分化,富裕城市的白領女性和家庭主婦都在增長。但是,隨著民主程度、權利意識和女性文化程度的提高,女性在就業方面受到的與男性相對不平等的待遇再次成為社會的一大討論焦點。而大學生,作為社會勞動力的一大來源和國家就業政策的重要傾向群體,女大學生在就業初期和就業中受到的性別歧視也是當今的一大社會問題。一、當前女大學生在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狀1、就業機會的不平等大學畢業後,很多女大學生不願意多花時間出國或者進一步深造,更願意直接就業,但是在求職過程中,女大學生往往面臨比男大學生更為苛刻的就業條件。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調查顯示:有23. 6%的被調查者在應聘過程中有過因為自己是女生而被拒絕的經歷;有16%的被調查者有過自己成績明顯優於男生卻被拒絕錄用的經歷。2、福利待遇的不均等根據調查顯示,在女性就業人數較多的財務行業、服務業中, 男性的工資基本上都高於女性,就連一些行政部門明顯無體力差異的工作,女性工資也明顯低於男性。此外,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的調查顯示:有64. 6% 的女性認為性別會影響自己的工資待遇, 66. 2% 的女性認為自己所在單位女職工比男職工更難獲得購買單位集資建房資格。可見, 在工作中( 除公務員、事業單位外) , 女性福利待遇明顯低於男性, 兩性就業待遇有不平等表現。3、就業門檻多,條件高調查中發現不少被調查者曾經被迫簽訂禁婚禁孕條款, 有4. 1%和3. 4%的被調查者被迫簽訂過禁婚 、禁孕條款; 有21. 5% 的被調查者表示其所在單位不願招聘育齡尚未生育的婦女。4、就業職業選擇的層面狹窄目前, 中國女大學生相對就業機會大於男生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 這給女大學生就業選擇和崗位競爭帶來一定難度。在技術密集型行業, 女大學生就業更呈弱勢, 所佔比例明顯偏低。5、隱性歧視多根據調查,相對於男性,女性就業者在未來職業的升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導致女性就業者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存在感日益淡漠。同時,很多就業單位在工作場所等地的一些設施等就存在很多對女性不公平的地方。從以上種種現狀可見職場中的性別歧視還相當嚴重,貫穿於職場的各個環節,而出入職場的女大學生遭遇性別歧視的現象就肯定更多了。這種就業性別限制嚴重影響了女大學生的就業與發展。二、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的政策歸因1、保護女大學生不受性別歧視的法律體系不健全目前,中國保障女大學生就業權益的法律基本以《憲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護法》以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的相關政策構成。而這些法律法規對性別歧視未能進行明確的定義和約束,使得女性的就業平等權難以得到真正的體現。2、部分政策和法律將女性生理帶來的一些成本完全交由就業單位承擔原本為保護女性就業權利的《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規定,女性員工的生育費用,以及在生育和哺乳期離職的相關成本全部都由企業承擔。 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與女性生育成本非社會化的矛盾是造成職場性別歧視的客觀原因。此外,國家規定女性工作者退休年齡比男性提前也讓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企業不得不好好斟酌一番。3、反就業性別歧視的政策性缺位由於缺少相關政策的銜接,對就業性別歧視發生之後的訴訟途徑和受理機構、舉證責任由誰承擔、懲罰措施如何進行都沒有予以明確的規定,導致很多女性在遭遇歧視尤其是隱性歧視之後投訴無門。三、針對當前就業狀況做出科學的政策選擇1、實施有效的就業性別保護政策,同時努力擴大整體就業率。目前中國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就業中的買方市場促使職場性別歧視嚴重化。如今每年的就業缺口在1400萬左右,也就是說,企業在選擇勞動力的時候會有更加多樣化和靈活的原則,而相對於女性,企業顯然會更加偏向招錄男職工。這就使得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所以,相關部門必須出臺政策,繼續進一步的增加就業崗位,促進整體就業,同時還需要設定有利於女性的性別保護政策,使人才培養月企業需求的矛盾降到最低。2、以專項立法為保障,建立專門受理就業性別歧視的機構職場性別歧視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法律政策的缺失及執法不力。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在確定立法宗旨、明確調整目標方面較為完備,但缺乏可操作性和執行性。所以,有關部門應當儘快制定專門的反就業歧視法規,擴大法律試用範圍;賦予被歧視者救濟權和投訴權;設立處理就業性別歧視的專門機構;同時加速建立備案制度,加強行政監督。3、加強對女性性別歧視資料和案例的統計,使之進入政策出臺者的議程當前,公共部門政策制定者這一群體中本身就已經存在男多女少的現象,多數的男性政策制定者由於傳統觀念和保護自身利益等原因並不急於整治性別歧視;而大多數女性政策制定者又只有極其有限的權力。而進行系統而有效的性別歧視相關統計,不僅能讓這一重要社會問題迅速進入社會和輿論的視線,同時也能敦促政策制定者儘快出臺對女性的有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