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
2 # 戰武奇兵
其實這個東西千萬不要去查資料又什麼大米多少、肉多少、還香菸茶葉的歇歇吧。那只是用來挽回面子的一組資料而已!即便是二戰後勤最給力的美國也經常會出現“斷頓”的情況。
戰爭初期日軍的伙食還是很正規和豐富的按理來說不管是德國日本這些侵略國家在戰爭之初他們的日子還是很好過的,日本在全面侵華之前,他們佔領的東三省,那時候的日子應該是最美的,後勤充足也能跟的上,即便不是以戰養戰日本國內也能頂得住,那時候的確可以說是吃的好喝的好。
有什麼吃什麼但是全面開戰尤其是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日軍的日子就開始不好過了,各種資源給養消耗迅速,日軍為了掠奪各種資源不得不在東南亞還有太平洋多個戰場上進行鏖戰,其槍炮都不夠吃的更不用提士兵的了,那時候日本國內的經濟狀況也已經開始糟糕透頂,很多國民都開始在為生計擔憂。
搶老百姓的東西樂壞了然而日本還是奉行以戰養戰之策,也就是說吃的用的都從百姓口中搶的,搶到什麼吃什麼,有什麼就用什麼。有部劇反應一個情況是比較真實的,就是說日本後期從國內供用的牛肉罐頭,被八路軍打了伏擊,後來開啟一看只是一些雜和麵加麩皮跟牛血,然後在攪上一些調味品這就是牛肉罐頭,那時候就說明日本已經無力繼續支援戰爭下去了。
到後期能吃上口飯就不錯了在東南亞戰場上甚至出現吃戰俘肉,用戰俘肉做罐頭的事情,可見日軍後來的伙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一天不如一天)。
-
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日本軍隊二戰單兵伙食怎麼樣? 可能是受影視作品影響,人們普遍認為日本士兵只需要很少的食物就能活下去,或者乾脆僅有大米就夠了。為了明確這種想法背後的真實情況,我們有必要研究日本士兵在軍營裡和在戰鬥中的真實日常生活,以及應用於不同戰場環境的軍方規定。 訓練期間,新徵入伍的人員和新兵在理論與實踐上並沒有什麼不同,雖然新兵訓練對新入伍者來說是一場艱苦的考驗。在新兵訓練的幾個月時間裡,士兵的伙食非常的差,且根本吃不飽,但這比起他們未來在戰場上所要面對的實際條件而言可能並不算什麼。 日本士兵在戰場上經常使用挎包,攜帶檔案、口糧和用餐器具,這些都是在前線戰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品。通常配發供兩天食用的肉或魚罐頭,以及供5名士兵食用的大米。 日本士兵總喜歡吃得飽飽的,飲食比例也相對較均衡以滿足熱量消耗,其標準比國內家庭要高得多,幾乎是家庭攝入熱量的兩倍。日本軍人享受著一日三餐的待遇,但很多時候並不如意。軍營並沒有食堂,晚飯和早飯直接從大鋁鍋中取得,在宿舍床鋪間的木椅和桌子上用餐,午飯直接在露天的訓練場上解決。伙食用二輪車運送或由野戰廚房提供。部隊行軍期間,普通日軍士兵需要攜帶6天的口糧。這6天的口糧包括:3天的精米(2610克), 1天的餅乾(690克),2天的壓縮乾糧(1380克),1天的罐頭肉(180克),6天的乾肉(720克),6天的乾魚肉(540 克),6天的味噌粉(180克),6天的味噌(450克),6天的砂糖(120克),6天的鹽(30克),6天的營養口糧(270 克)。這些總重量已經接近7公斤了。 可以說,日本戰時的飲食水平相當高,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類作為副食,同時還提供適合日本人口味的醃菜、味噌、甜食等各種食物,基本兼顧了日常行軍和戰鬥期間人體所必需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更接近於日本人平時的飲食習慣。一名日軍士兵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午餐總是同樣的湯,今天只吃了兩頓,軍用餅乾用於早晨,小米西瓜湯用於晚上。”日軍僅在結束艱苦的戰役後才會新增大米,額外的例如啤酒或玉米也很受歡迎。 發動侵華戰爭後,日本陷入了長期爭戰的泥潭,出於減少糧食運輸補給量的考慮,日本陸軍經理本部在侵華日軍中發起了“現地自活”(戰場就地自給)的運動,例如種植蔬菜,飼養豬雞鴨,捕撈魚介類,製作味噌、醬油等。除此之外,日軍在戰場上往往“就地取食”,搶掠當地居民的糧食、家畜、果園和菜地。日本士兵在穿過城鎮、田野、村莊、山地、海濱等地的時候,都會“發現”一些食物,並將這些食物新增到他們的口糧中。從對手手中繳獲的一些補給,如鹹牛肉、煉乳、巧克力和香菸,日本士兵會大加讚賞,尤其是英國和美國製造的產品,而當時中國軍隊這樣的補給卻少得可憐。日本士兵也可以透過來自國內的家人和各個不同協會的慰問袋來獲得給養,這種慰問袋對提升士氣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進入1942年之後,經過一系列的戰事,日本海軍逐漸喪失了太平洋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船隻的運輸能力下降,來自日本國內的糧食配給不斷減少,因此一個士兵的真正口糧遠遠達不到規定標準。在戰鬥地區,補給減少到了原來的一半,有時甚至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在太平洋一些地區,補給達到了最低點,有的部隊甚至根本就沒有補給,饑荒開始在部隊中蔓延。在太平洋許多島嶼上,這種情況從1944年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為了解決補給問題,日軍在戰區開展了糧食自給運動,例如在新不列顛島,駐於當地的日軍和日僑種植了旱稻和甘薯,以及茄子、南瓜、大豆、白蘿蔔、油菜、木瓜、香蕉等,到1944年2月同日本聯絡完全斷絕時,當地日軍基本實現了完全自給。就地自給也取決於所在地域的客觀條件,例如在帝汶島,由於當地土地貧瘠、瘴氣肆虐,就地獲取給養的計劃一開始就遭到了失敗,當從爪哇島運送補給的路線被切斷後,當地的日本佔領軍和島民一起陷入了營養不良、飽受瘧疾折磨的狀態,到最後連棕櫚芯和番木瓜樹幹都被日軍吃光了。
回覆列表
總體來看,日軍的伙食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但肯定也隨著後期戰局的惡劣變化而降低了標準。
1938年4月5日,日本陸軍釋出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最終給出了了二戰時日軍的供給標準。
基本定量:精米660g,精奶210g,鮮肉210g,蔬菜600g,澤醃類漬物60g,醬油0.08L,鹽5g,砂糖20g,茶葉3g,清酒0.4升或甜食120g,煙20支。
可以看出,這兼顧了日本人的口味,比如一定數量的醃菜,甜食,味增,同時也確保了營養均衡。
侵華戰爭爆發後,為了減少糧食運輸補給量,陸軍下達了所謂“現地自活”的運動,例如種植蔬菜,飼養家禽,同時更多的就是劫掠中國居民的糧食和家畜,就是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鬼子進村,而且日軍也可以透過來自國內家人和不同協會的慰問袋獲得給養。
當然進入1942年後,由於日本軍隊對太平洋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日益喪失,來自國內的補給量當然也隨之下降了。那個時候,很多太平洋島嶼上的日軍只能基本自給自足,比如在新不列顛島,當地的日軍和日僑種植了旱稻和番薯,同時還有茄子,南瓜,大豆,蘿蔔,香蕉等果蔬,所以能夠生存下去。但有的島嶼土壤貧瘠,那就非常慘了。比如帝汶島,當地土地貧瘠,瘴氣肆虐,所以當來自瓜哇島補給路線被切斷後,當地日軍就陷入悲慘境地,將棕櫚芯和樹皮都幾乎吃光了。而在一些被徹底封鎖的島嶼上,不光動物被吃光了,甚至還出現可吃戰俘的現象。
在不同的地區日軍的伙食也不同,因為很多都是因地制宜的。
比如在熱帶地區,他們就會將很多可食用植物塊莖和脫水小米煮成粥,在東南亞戰爭初期,他們就經常用自己手上的餅乾之類的交換當地人的新鮮水果,當然後來更多的是自己種植果園或者直接搶,而在海邊的話,在沒有受到封鎖時,他們也可以從海中捕獲章魚和魷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