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評史

    有,蘇聯的米格23,綽號“鞭撻者”!

    再就是美國的F111,綽號“土豚”!

    噴氣式戰鬥機第一代為後掠翼!如米格15,米格19,F86等!

    第二代為三角翼,如米格21!

    第三代為變後掠翼,如米格23,F111!

    第四代為邊條翼加後掠翼,如米格29,蘇27,F16!

    第五代為後掠翼加鴨式前翼,如殲10、蘇35、蘇30、蘇37,陣風、Phantom!

  • 2 # 東斯坦因

    可變後掠翼,是指機翼後掠角在飛行中可以改變的機翼。戰鬥機領域中,世界各國也研製生產了多種可變後掠翼機型。不過可變後掠翼已經不是現在的主流技術了,採用可變後掠翼的戰鬥機,也大都淡出了世人的視野。

    世界上的,可變後掠翼戰鬥機主要有以下幾種:

    1.F-111“土豚”

    F-111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研製的超音速戰鬥機,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型變後掠翼飛機。1972年10月至1973年3月,F-111A投入越南戰場,成為戰鬥力最強、生存能力最高的戰鬥轟炸機。1991年海灣戰爭使美軍F-111服役生涯的頂峰。冷戰結束後,F-111這種自動化程度低、維護成本高的老一代戰機被美國空軍所淘汰。

    2.米格-23/27“鞭撻者”

    米格-23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一種可變後掠翼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也是設計師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設計的專案。

    格--23戰鬥機其外形脫離了米格戰鬥機機頭進氣的傳統樣式,改為兩側進氣,得以在機頭裝大直徑天線的火控雷達,實現了超視距攻擊。採用變後掠翼技術,改善了起降效能和增大了航程,同時減小了跨、超音速阻力。

    3.狂風戰鬥機

    狂風戰鬥機,是英國、德國和義大利共同研製的雙座雙發可變翼戰鬥機。該機為串列雙座,兩側進氣,正常式佈局,全金屬結構,機翼為變後掠翼,帶全翼展襟副翼及前緣縫翼,鋁合金整體加強蒙皮,尾翼為全動升降副翼,內建式方向舵,採用電傳操縱系統。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戰場遮斷、截擊、防空、對海攻擊、電子對抗和偵察等。

    4.F-14“雄貓”

    F-14戰鬥機,是美國一款超音速空優及長程截擊用艦載戰鬥機。採用雙引擎、可變後掠翼與雙尾翼、雙座配置,由格魯曼公司承包開發製造,專門負責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艦隊防衛任務。F-14戰鬥機用來替換海軍的F-4“鬼怪”,主要執行艦隊防禦、截擊、打擊和偵察等任務。

  • 3 # 危笑刺容

    變後掠翼的型號有很多。美國有F-111,F-14。歐洲有狂風。蘇聯時期最多,戰鬥機有米格-23,米格-27。攻擊機有蘇-22,蘇-24。轟炸機有逆火和海盜旗。其他還有一些試驗型號沒有裝備部隊就不說了。

  • 4 # 河東三叔

    如何兼顧速度與機動性相當矛盾,正常當機翼向前展開時,飛機可以獲得更大的升力。而機翼收到較小角度時,阻力減少使飛機能更快速的飛行。正是因為變後掠翼裝置佔用大量死重,雖然原理很簡單,不過實現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而對變後掠翼技術的研究,開始於上世紀40年代,受限制科研水平直到60年代美國才造出F-111實用型可變後掠翼飛機。

    隨著F-111的服役實用,可變後掠翼機型就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如蘇聯米格-23、蘇-22、蘇-24、圖-22、圖-160等。而美國則有F-111、F-14、B-1,以及西歐的“狂風”戰鬥轟炸機。

    這是最有代表性的F-111“土豚”戰鬥轟炸機,1967年正式服役。

    而蘇聯第一架可變後掠翼米格-23是在1970年服役,從後掠角度的操控複雜性來看,美華人走在前列。如F-111後掠角可以在16-72.5度範圍內根據需要變化,而米格-23後掠角只有三級變動(16度、45度、72度)。這跟汽車中的手動檔、自動檔到是有點相似。

    再接下來史上最帥氣的可變後掠翼戰鬥機,當然是F-14“雄貓”。研製時間其實都差不多,正是60年代可變後掠翼流行的階段。1967年研製,1972年交付使用。可變後掠翼的設計以及AIM-54“不死鳥”遠距空對空導彈讓“雄貓”成了最可怕的對手,也從側面體現了這樣機翼佈局的優勢。

    隨著現代戰場的要求變化越來越大,再沒有新型變後掠翼戰機的研製專案,未來的戰機以隱身五代機的方式發展。還有留存的可變後掠翼機型以圖-160和B-1為主,作為戰略轟炸機還將繼續存在相當長時間。
  • 5 # 水木錦EX

    美國:F-111,F-14,B-1。前蘇聯:米格-23/27,蘇-17/22,蘇-24,圖-26,圖-160。英國、義大利、德國-狂風。

  • 6 # 一葉楓流

    可變後掠翼是為了解決高速飛行需要大後掠角,低速飛行需要小後掠角的矛盾而提出來的機翼氣動外形設計。

    第一種實用的飛機是美國空軍的F-111A。當時美國空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進攻性飛機上,F-111也是以對地打擊為主。事實上,由於機體過於龐大,發動機動力不足,F-111缺乏空戰能力。同期美國空軍的空戰設想是高空高速戰鬥機YF-12,透過發射遠端空對空導彈掌握制空權。

    由於可變後掠翼機構重量太大,造成飛機空重大幅度增加。飛機機動性變差。因此可變後掠翼飛機適合作為遠端攻擊機、遠端截擊機。而不適合作為爭奪制空權的格鬥型戰鬥機。

    F-111之後的幾種可變後掠翼飛機,基本上都是這兩種用途。作為對地攻擊機的有轟炸機B-1,圖-160,圖-22M,歐洲狂風,米格-27,蘇-17/20/22,蘇-24。作為截擊機的有歐洲狂風ADV,米格-23,F-14。

    雖然F-14和米格-23也充當空戰的戰鬥機,不過效果很差。米格-23表現不佳,F-14主要是用導彈進行超視距攔截。

    在解決變後掠翼機構的問題之前,可變後掠翼飛機不會重新成為戰鬥機氣動外形的選擇方案。法國在設計第三代戰鬥機的時候,也考慮過可變後掠翼方案,不過最終還是放棄了。

  • 7 # 偉大光榮正義

    在飛機發展史上,可變後掠翼曾經很是流行了一陣子。依靠複雜的翼盒結構,飛機的機翼可以在一定角度內變化,以兼顧大升力和低阻力兩種需求。但是,由於可變後掠翼結構相對複雜,存在故障和操縱風險,對飛機外掛也有不利影響,因此,在發展出少數機型後,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可變後掠翼飛機了。

    說到正式服役,其實美蘇兩家都曾服役過若干型號,包括戰鬥機和轟炸機,其中不少還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經典。

    最典型的,要數無數軍迷心中的摯愛,F14雄貓

    還有蘇聯的米格23鞭笞者

    一說起可變後掠翼,經常就把這兩款機型拿來對比。

    當然還有可變後掠翼的早期典型F111

    而蘇聯則有類似型號蘇24

    歐洲幾國則不甘示弱,發展出了經典的狂風

    哦對了,還有早期的蘇17/蘇22

    另外,在轟炸機方面,兩款最經典的可變後掠翼機型當然也不能忘,那就是美國的B1B槍騎兵,還有蘇聯的圖160海盜旗

    當然,還有曾經給北方防空部隊帶來巨大壓力、後來又盛傳要加入某大國空軍的圖22逆火

    現如今,上面不少機型已經退役,不過仍有一定數量在堅守崗位。當老傢伙們漸行漸遠,留在大家心裡的,可能就是曾經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漫漫長夜的歌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