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由史看今

    努爾哈赤當時出於草創階段,這個時候只有大家一起浴血奮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有可能創業成功所以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都受到很大的戰爭考驗,個個能征善戰,康熙時期雖然大清已經問鼎中原,確立了統治地位,但是此時的大清也是危機四伏,北方有葉卡捷琳娜的沙皇俄國虎視眈眈,南方有佔領天下三分之一的號稱國中之國的三番,東邊有雄據臺灣的鄭氏王朝隨時準備反清復明,西邊有準噶爾叛亂,可以說康熙在位60多年大部分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當然其兒子也是得到了很大鍛鍊,越往後太平日子多久了,一代又一代身上的血性慢慢流逝,到太平天國時大多數成了酒囊飯袋之徒,剿滅太平天國還需要外國勢力,以及地方力量,可見越安逸的環境越能讓一個喪失鬥志,時代造英雄!

  • 2 # 律心躍動

    大清末期皇帝的身體狀況極差,根源於他們僵化狹隘的婚姻制度。滿族是一個等級制度等級制度和民族觀念很強的民族,特別是他們入主中原之後,雖然早就打破了滿漢不能聯姻,但皇帝和皇子皇孫門的婚姻限制的特別死,皇帝來說,除了滿族的公主和郡主之外,只能選擇蒙古族的,雖然每年還要從滿族女、蒙古族子中選一些秀女填補後宮,但這些人被皇帝看中的機率很小,婚姻範圍的限制是他們很容易進入近親結婚的漩渦,使得清朝的皇子皇孫們的抗病能力很低

         大清國開國皇帝皇太極(葉赫那拉氏。孟古的兒子)及其兒子順治帝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親婚配或亂倫婚配。建州女真的領頭人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的女兒為側妃,開與蒙古部落聯姻之先河。後來,他的四個兒子都娶蒙古女子為妻。尤其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極,為了對付強大的明朝,積極推進滿蒙聯姻。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後,冊封的五宮后妃都來自蒙古博爾濟特家族,其中三位漂亮的后妃論輩分乃是姑侄。先是姑姑博爾濟特氏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嫁給時為貝勒的皇太極,後尊稱為孝端文皇后,生了三個女兒;接著,天命十年(1625年)春,她的年僅十三歲的侄女又嫁給當時仍為貝勒的皇太極,後被封為永福宮莊妃,生了順治帝福臨,還生了三個女兒,後被尊為孝莊文皇后;之後,天聰八年(1634年),她的另一個二十六歲的侄女,也就是莊妃的親姐姐,也嫁給了繼承汗位多年的皇太極,被封為宸妃,生過一個兩歲即夭的兒子。

          有人統計,皇太極在位期間,滿洲貴族僅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就達十八次之多。皇太極之子順治帝與其父親一樣,也是近親婚配或亂倫婚配:孝莊文皇后的兩個侄女,都嫁給了順治帝,一個封為皇后(即孝惠皇后,後被廢降為靜妃),另一個封為淑惠妃,順治帝娶的這兩個妻子,是他同一個親舅舅的兩個女兒,都是他的表妹;後來,孝莊文皇后的一個侄孫女,又嫁給順治帝為妻,後被封為孝惠章皇后。這就是說,順治帝不僅娶了兩個表妹,還娶了表侄女為妻。而從蒙古科爾沁部首領莽古思的角度來講血緣倫理,他將女兒(孝端文皇后)嫁給了皇太極,又將兩個孫女(孝莊文皇后、宸妃)嫁給了皇太極,後又將兩個孫女(靜妃、淑惠妃)、一個曾孫女(孝惠章皇后)嫁給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帝福臨。為了增進與強大的蒙古部落的聯盟,金國大汗、大清國皇帝、王、貝勒等貴族不僅娶蒙古女子為妻,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蒙古王公貴族。清國初創時期,大清國第一帝皇太極,將長女至四女幾個十二三歲以上的女兒,都嫁給蒙古各部落的王子王孫。其中,三女固倫端靖長公主、四女固倫雍穆長公主,嫁給孝端、孝莊兩位皇后的孃家子孫。其他幾個女兒在皇太極死後出嫁,多數也嫁給了蒙古王孫公子。至清政權入關中原後,北不斷親,加強與蒙古各部落的政治聯姻,仍為歷朝清帝奉行的基本國策。這裡邊,也存在著近親婚配甚至亂倫婚配。

    清政權入關後,受中原倫理觀念影響,對皇室的近親婚配和亂倫婚配逐漸限制。康熙朝規定:閱選秀女時,秀女中屬後族近支或母族屬愛新覺羅之女的,應當予以宣告。嘉慶朝規定:挑選秀女時,屬皇后、皇貴妃、妃嬪親姐妹的,加恩不予挑選。規定歸規定,實際上近親婚配和亂倫婚配依然存在。順治帝娶一等侍衛佟國維的姐姐佟佳氏為妻,佟佳氏所生第三子即康熙帝玄燁,她後被尊為孝康章皇后。後來,康熙帝娶佟國維的女兒為妻,她就是孝懿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的一個妹妹也嫁給了康熙帝,後被尊為惇怡皇貴妃。這就是說,康熙帝娶了兩個同父表妹為妻。佟國維對於康熙帝來說,既是親舅舅,又是岳父大人。到了晚清,光緒帝同時娶原任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他他拉氏為妻,姐妹倆分別被封為瑾嬪和珍嬪。此類現象還有不少,上述僅是其中兩例。

    女真(滿族前身)初興時期僅三萬人,蒙古則有四十萬鐵騎。弱小的滿族要實現擴張雄心,奉行滿蒙聯姻,不失為高明之舉。

        開國皇帝皇太極(崇德帝),享年五十一週歲,可查的有名分的后妃十五位,僅以此十五位 后妃為計算依據,她們和皇太極生了十一個兒子、十四個女兒。十一個兒子中長到十六虛歲以上的成人共七位,四個早夭;十四個女兒中十三位長到十六歲以上,只有一位十五歲死去,子女早夭的比例為20%。第二位皇帝福臨(順治帝),患天花而死,終年二十四周歲還差一個月,可謂短命,但娶了有名分或生有子女的后妃共十八位,生育子女數量不少,共八個兒子、六個女兒。可能與其近親結婚和亂倫婚配有關,其中四個兒子早夭,六個女兒中超過十六歲的四人,但只有一個女兒出嫁,其餘都在未出嫁前就夭折了,子女早夭比例為43%。 第三位皇帝玄燁(康熙帝),享年六十八週歲,據不完全統計,生前擁有後、妃、嬪五十五位,共生了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其中長大成人,封有爵位的兒子十二人,長到十六虛歲以上的女兒八人,子女早夭折的比例為51%。接下來幾位皇帝生育能力有所下降,但不算太弱。第四位皇帝胤禛(雍正帝),享年五十六週歲,自稱“清心寡慾,自幼性情不好聲色。即位以後,宮人甚少。”據《清史稿》記載,他娶有後妃七人,共生了十個兒子、四個女兒第五位皇帝弘曆(乾隆帝),享年八十七週歲,生前冊立的後、妃、嬪共三十一位,生有十七個兒子、十個女兒。第六位皇帝顒琰(嘉慶帝),享年五十九週歲,共有後、妃、嬪十四位,但只生了五個兒子、九個女兒。其中,長子只活了三個來月,未取名就死去;七個女兒未成年早殤,出嫁的皇三女和皇四女也很短命,分別於三十一歲和二十八歲時死去。兒女的早夭比例高達57%。

    第七位皇帝旻寧(道光帝),享年六十七週歲,有名分的后妃二十位,共生了九個兒子、十個女兒,第二、三子嬰兒時就死了,十個女兒中只有五個女兒長大成人,其中最長壽的一位僅活到三十四虛歲,其他四位二十出頭都相繼夭折,子女早夭比例高達37%。而且,論醫學條件,道光時代要比皇太極時代好得多,皇太極常帶著妻子和兒女浴血征戰,有時連性命都難保,根本談不上優越的生育條件和醫療保健;道光帝旻寧則是拉開架勢當皇帝的,后妃的生育保健與兒女的醫療條件絕對天下一流,但與先祖開國皇帝皇太極相比,所生子女數量要少得多,子女早夭比例則要高得多。

    第八位皇帝奕(zhu)(咸豐帝),一生風流成性,有名分的后妃十九人,卻只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出生不久來不及取名就死了,女兒僅活到二十虛歲,倖存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同治帝。

        到了光緒帝,身體狀況更加差,他四歲入宮,以當時的醫療和皇家飲食,營養肯定跟的上,又在慈禧的管教下,不會過早沉溺風月之事,耗費陽精。身體不好,只能說他的先天不足。史載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痠沉,逐年加重。

    大清末期,三朝皇帝連續絕後,宮中數十年不聞嬰啼,大清國一派末世徵兆。這也是愛新覺羅家族長期近親結婚帶來的惡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周鴻禕談劉強東兄弟論,怕兄弟明算帳時算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