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郭雜談

    丞相相當於現在職業經理。他和他背後的官僚組織和皇帝代表的皇權屬於相互制約的。簡單的說個例子,宋朝時,有個官員發了錯,皇帝要殺他,這個時候,丞相就回話說不能殺。皇帝說不殺他也行,給他臉上刻字發配總行吧。丞相說也不行。然後皇帝就算了。也就是說,在宋朝,皇帝的命令官僚集團是可以拒絕執行的。

    朱元璋覺得這可不是管理國家的法子,皇權必須要至高無上。必須把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才行。不能太給這幫官僚臉。但是又沒辦法一個人管理這麼大國家,於是就設立錦衣衛這種特務組織。這種組織只聽皇帝命令,能夠繞過司法直接定人罪行的。丞相這個職位也讓他找個機會取消了

  • 2 # 蔡哥談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自己做了皇帝,讓最喜歡的功臣李善長做了丞相,掌管中書省,管理史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工部等國家機關六部。

    但是李善長當上丞相後十分敬業,六部彙報給中書省小事丞相李善長處理了,只有特別重大國事才向皇帝朱元璋彙報,朱元璋是打天下出來皇帝,原來十分忙,現在當了皇帝清閒下來反而不適應。

    於是,朱元璋讓太勤快敬業李善長丞相退休養老去了,改讓朝惟庸當丞相。胡惟慵當上丞相後,過於獨斷,又結黨劍財營私,於是有人告他謀反,朱元璋趁機逮捕胡惟慵和一大批官員,治了他們們罪,從此不再設丞相,並把原來丞相權力一分為六,由戶,史,禮,刑,兵,工部分管,直接效命於皇上。

    至此,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國歷史上丞相制度。作為強化皇權,消滅了相權和丞相制,朱元璋成為集君權和相權一身的獨載皇帝。

  • 3 # 這就只是個名字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以後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我們理解的丞相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其實丞相一職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並不長。

    作為皇帝之下最大的官他的存在有利有弊,首先他可以減輕皇帝的負擔,做一些決策,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另一方面他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制約皇帝,皇帝只能從那麼幾個人中選而丞相可以從全國選從質量上來說丞相不會太廢,當皇帝資質平庸的時候可以保證社稷的平穩發展。但是權力太大又導致了對君權的威脅,古代篡奪皇位的人,基本是當朝的權臣,重臣,如王莽,司馬炎,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朱溫,趙匡胤等人。

    中國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被誅殺後朱元璋就廢除丞相一職,胡惟庸胡他為人過於獨斷專行,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請示,就擅自加以處理。這自然讓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深感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胡惟庸案只是一個引子真正的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大大加強了皇帝專制集權。並且他找到了替代丞相的辦法設立內閣!

  • 4 # 鄧海春

    明太祖洪武皇帝之所以廢除丞相,並不是突兀的行為,從歷史的演變來看,是一種慣性。在明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限制相權的趨勢。我來聊聊這個問題。

    宰相是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和皇帝一起議政,皇帝決策後,宰相擁有監督百官的執行權。皇帝不可能一人獨治天下,需要輔政大臣,但又要限制輔政大臣的事權,使皇權不至於旁落,這就是歷史上宰相制度長期存在以及君權和相權的矛盾時有發生的原因。

    魏晉以來開始出現三省制,“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受而行之”,實際上是多相制分割宰相事權。到金、元時期,三省制又逐漸歸併為一省制。金代叫尚書省,元代叫中書省。元代中書省設中書令,多以皇太子兼任。此外又設右、左丞相,平章政事,右、左丞,參知政事等官。上圖徐達,洪武元年始任中書右丞相

    元朝丞相權力很大,如元仁宗時侯,鐵木迭兒三次入相,把持朝政;元文宗時侯,燕帖木兒取泰定後為夫人,“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據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元諸帝多由大臣擁之》記載,元憲宗、元成宗、元武帝、元仁宗、泰定帝、元明宗、元文宗等皇帝皆由丞相等大臣擁立。此為有元一代大事,對明太祖來說,這也是前朝最深刻的歷史教訓。

    上圖李善長,洪武初年曾任中書左丞相

    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在北伐的檄文中就指出元朝丞相專權的弊端。但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他還無暇顧及國家機構的調整,故仍沿襲元朝舊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官。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開始對中書省進行整頓,裁汰了平章政事和參知政事。次年調出中書省唯一的左丞丁玉,實際上僅存左、右丞相。

    洪武十一年( 1378),明太祖再次向臣下指出:“胡元之世,政專中書。凡事必先關報,然後奏聞。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尋致大亂,深為可戒。”並詔令六部,“奏事毋關白中書省”,預示著一場證據大變動即將來臨。

    上圖電視劇中的胡惟庸

    明初出任宰相的先後有徐達、李善長、汪廣洋和胡惟庸四人。其中徐達,“數年受命征討,未嘗專理省事”,是名譽上的丞相。其他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三人都先後以罪被誅殺,反映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非常尖銳,異常突出。特別是胡惟庸,“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於是明太祖在洪武十三年( 1380)以謀反罪殺掉胡惟庸後,廢除中書省,罷丞相不設,從此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復存在,明清五百多年推行的是無宰輔的君主集權體制。明太祖曾總結道: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出自《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己丑條)

  • 5 # 熊貓yhq

    這個跟朱重八的出身和經歷密切相關。當然了往大了說是君權與相權之爭。朱元璋從小吃盡苦頭受盡人間白眼,是個能吃苦受累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在階級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而且能夠根據自己的分析做出正確的軍事政治判斷。在推翻元朝後,天下慢慢平定,百廢待興,朱元璋順應規律予民休息。在執政過程中明太祖發現這個丞相老是跟自己分權啊,我要推行個政策,這個丞相老是管著我,這不舒服。君權與相權呢,從秦漢以及之前都是存在的,這個丞相是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說的狹義一點,這個丞相是制衡皇帝和百官的,相當於大管家,如果把這個大管家去掉,最直接的效應就皇權沒有約束,皇帝很累。但是累點苦點朱元璋是不怕的,我從小吃苦受累,不就是多幹點嘛,沒事!我自己來,這就不合理了,你皇帝大事小事都自己親自過問,這麼大一個帝國,多辛苦!但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說,他是不願意別人跟他分權的,我老朱打天下不容易,豈容得下別人分我的權利!這個天下是我老朱家的,我說了算,我想怎麼管理就怎麼管理!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 6 # 彩霞之魅

    這個和朱老闆出身相關,元末戰亂親眼經歷了太多,元末宰相干了很多壞事沒有能力範圍內阻止內部分解,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最主要是宰相可以和皇帝抗衡,分權,朱董事長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一個人怎麼可以容忍呢,又不利於中央集權管理,去宰相制度必然的歷史發展,符合時代性,所以綜合以上朱老闆選擇了廢止宰相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星同款對推動時尚普及的作用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