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大頭09

    英軍進攻法軍最多的都是法屬殖民地,當時法軍的海軍力量僅次於英軍,丘吉爾擔心這些法軍力量被納粹德國多用,所以法國淪陷後,法海軍力量主要成為英軍的心頭的痛

  • 2 # 詩倔人

    1940年5月10日,德國對法國展開大規模進攻,號稱歐洲最強的法國陸軍在德軍面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6月21日,法國宣佈投降。儘管法國陸軍潰不成軍,但法國海軍卻在這場戰爭中完好無損,在法國投降後,成了各方爭奪的物件。

    當時,法國海軍有238艘艦艇,其中有1艘航母,11艘戰列艦,數十艘巡洋艦以及100多艘的潛艇,號稱世界第4大海軍,僅次於美國、英國以及日本。如果這支艦隊落入德軍手中,後果可想而知。

    最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的是英國。法國陷落後,英國就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一旦德軍收編了法國海軍,它的整體海軍實力將會增加一倍,到時候登陸英國將易如反掌。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局面,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要求法國貝當政府,讓法國艦隊開到英國港口,或者開往中立國,但遭到了拒絕。

    隨後,丘吉爾決定實施“弩炮行動”。7月3日,英國以奇襲跟和談的方式兵不血刃地接管了法國海軍22艘軍艦以及200多艘小型艦艇。同時,英國海軍攻擊了在法屬阿爾及利亞 米爾斯克比爾 港口的法國海軍,這是兩國自滑鐵盧會戰100多年以來第一次交火,最終法國海軍損失了3艘主力艦和1300名水兵,只有一艘軍艦死裡逃生。

    儘管遭到了英國如此對待,但貝當政府並沒有像德國預想的那樣對英國宣戰,而只是斷絕了跟英國的外交關係。1941年11月27日,德軍攻擊法國土倫軍港,逼迫法國海軍投降,最終法國海軍鑿沉了100多艘軍艦。

  • 3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如果說《凡爾賽和約》是以法國為首的戰勝國對德國的“暴力”掠奪,那帶給日耳曼人的,一定是無盡的屈辱和不滿;如果說隨著巴黎的投降,讓法華人感到更加悲催的,一定是落了個“亡國奴”的下場。

    當德軍第18集團軍在香榭麗舍大街舉行閱兵式的時候,原先喧鬧、繁華的大都市竟成了“空無一人”的死城。多數人逃往鄉下,少數人躲在家裡閉門不出,一些不甘做“亡國奴”的法華人選擇了反抗,戴高樂就是他們其中傑出的代表。然而,他卻被自己人判處了死刑,這是怎麼回事呢?

    “亡國奴”的悲慘遭遇。

    首先,對法華人而言,1940年6月21日,是一個充滿恥辱的日子。這一天在貢比涅森林中的一塊空地上舉行停戰談判,選擇這個地方有什麼特殊意義嗎?有,對德華人來說,意義更大。

    原來,這是22年前德國向法國及其盟國投降的地方。當年,法華人為了紀念這個有意義的勝利,在此豎立了勝利紀念碑,上面雕著一隻跌落的德國鷹。並將簽字用的“福煦列車”放在博物館裡供人參觀。

    歷史真會開玩笑。此刻,當年簽字的車廂從博物館拉了出來,德華人高高在上,而法華人不得不和當年德華人一樣,忍受著投降和任人宰割的屈辱。然而,更難以接受的是,德國開出的條件比當年法國的條件更苛刻,簡直就是冷酷無情。

    簽字結束後,花崗岩製作的紀念碑被炸掉,而簽字的列車廂被運往柏林當做展品。因為,這是希特勒送給德國民眾最好的“禮物”,更是一雪前恥的紀念品。這種復仇後的快感,讓民眾更加瘋狂的追捧他們的領袖。

    其次,報復性制裁。一是,佔全國3/5的富庶工業區由德軍佔領,非佔領區由維希政府統治,在加上分割出來的阿爾薩斯-洛林和禁區,戰敗後的法國實際上被分割為4個區,原本一個完整的國家被支離的面目全非了;

    二是,維希政府還要負擔佔領軍的全部費用,頭三年就上繳了近3000億法郎,平均每天上繳3億法郎;同時大量的戰略物資被掠奪,甚至將馬克與法郎的兌換比由戰前的1∶11迅速升值至1∶20,以此掠奪大量的財富。

    當然,更嚴厲的是,解除法軍的全部武裝並把武器交給德國,包括實力不弱的海軍,官兵必須復員、解除武裝,所有艦船停泊在本國港口廢置不用。同時,凡是反納粹人士,以及幫助其他國家對抗德軍的法華人,全部交給德國。

    抵抗運動。

    巴黎投降的訊息震驚了全世界,全世界人民都注視著法蘭西的滅亡,幾千萬法國民眾成了亡國奴,許多法華人聽到廣播後都哭了。然而,貝當政府的無能,讓不甘當“亡國奴”的戴高樂在倫敦樹起了抗爭到底的大旗。

    很快,許多愛國志士陸續來到英國,並站到他的旗幟下。其中不少人是從法國逃出來的中高階軍官,甚至包括米塞利埃海軍中將。為了向全世界宣告反法西斯的法軍仍然存在,在國慶節這一天,他們舉行7000多人參加的閱兵式。

    奇怪的是,戴高樂舉動卻得到國內達官貴人和海外殖民地總督們的恥笑,認為他就是一個追名逐利、野心勃勃的傢伙。更有甚者,貝當政府“命令”他回國自首,並在“缺席的”情況下判其死刑,成為二戰中最奇葩的判決。

    就在這時,收留戴高樂的英華人卻向昔日的盟友動武。

    原來,維希政府手裡還保留著包括一艘航空母艦在內的200多艘戰艦和潛艇,這對英國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於是,多次與對方進行協商,要麼自沉,要麼被英軍擊沉。總之,就一條,不能讓德軍利用。

    這個“無理”的要求,自然遭到貝當政府的拒絕。英國皇家海軍“無奈”的向法國艦隊發起了攻擊,致使其大部分艦隻被英軍俘獲。剩下的艦船也被迫接受英方的要求,解除了武裝,總算是除掉了英國的心頭之患。

    然而,這一舉動卻招致了廣大法國民眾的憤怒和不解,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國家會同時遭到敵人和朋友的攻擊。其實,道理很簡單,此時的維希政府就是德國的“奴才”,哪裡還有國家尊嚴,也正應那句話,“落水的鳳凰不如雞”。

    戴高樂的國家意識。

    初到倫敦的戴高樂,可以用“孤家寡人”來形容。要兵沒兵,要錢沒錢,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得到丘吉爾的“支援”。然而,老謀深算的丘吉爾本想扶持一個依附於英國的政府,即可以領導法國地下抵抗運動,又可以拿捏一下。

    可是,這個落魄的戴高樂並不想以犧牲國家利益來做交易,他處處以獨立國家的姿態與丘吉爾周旋。

    首先,他以自由法國政府的身份,與流亡到英國的挪威、荷蘭等國的政府取得聯絡,尋求他們道義上的支援。同時,他始終以國家的身份與英國進行“必要的談判”。最終,雙方達成《丘吉爾—戴高樂協議》。

    在協議中,雙方要保證法國的獨立,並且英國要幫助其復國。這在法律上就徹底打消任何攫取法國領土的想法。另外,他在不斷地擴大部隊規模。在他看來,一個主權國家必須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才能真正地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和尊重。

    其次,開展正常的國家交往。在英國的法軍開銷是由英國先墊付的,但他堅持所有開支立賬,並表明這是借貸,以後償還。這些做法,即擺脫了經濟困難,又使兩國關係正常化。

    同時,公開對德宣戰。即表明法華人反法西斯鬥爭的決心,獲得國內民眾的支援,得到同盟國的幫助,又能否定維希政府的合法存在,可謂是“一箭雙鵰”啊。當然還要有實際行動,很快,第一批“自由法國”的飛機對德國魯爾區進行了轟炸。

    當然,最讓人佩服的是,他不甘心長期“屈人籬下”。於是,轉戰法屬非洲殖民地,在那裡建立起復國和抗戰的根據地。在非洲,他們在各個戰線上奮勇出擊,和盟軍一道打擊德意聯軍。隨著軍事力量不斷壯大,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尤其是美國的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嘴裡有四個口腔潰瘍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