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allme不韋
-
2 # 史學達人
其實歷史上之所以有三家分晉,實在是好多巧合的原因組合在一起發生的。
晉國是一個大國,而且晉國還是被周朝最早分封的國家之一,它和老牌的齊國,燕國建國的歷史一樣悠久,並且晉國和燕國一樣都是由姬姓子孫掌管。
可是,隨著時日的推移,姬姓子弟在晉國繁衍了好多代。這些姬姓子弟裡就出現了很多小宗,小宗是不能繼承王位的,只有大宗這一支血脈才是有繼承晉國的權力的。
很不湊巧的是有一支晉國的小宗勢力發展的強大了起來,他們和大宗之間發生了戰爭,最後把大宗給打敗了。
就這樣小宗奪了大宗的位置,也就奪了晉國的控制權,並且把大宗給滅了族。
奪權的小宗為了穩固自己的江山,又大肆的屠殺了很多姬姓子弟,這在晉國就造成了一種姬姓子弟,尤其是姬姓人才,不夠用的現狀。
正是因為姬姓人才不夠用,所以,這就給了其他姓氏的人才一些機會。
其中韓、趙、魏、知被提拔起來,他們擁有軍隊的統領權,捍衛著整個晉國的安危。
漸漸地這四家的勢力越來愈大,竟然把國君給架空了。
所以,整個晉國被化分為了四個地盤,被韓、趙、魏、知所統治。其中力量最大的一支就知家。
知家的宗主叫知伯,知伯這個人有點貪婪,而且他沒有什麼腦子,還總愛挑動事端。
知伯為了繼續擴大自己的領土,他先是給韓家的宗主韓康子要一塊地。
韓康子得到這個訊息的時候,他很著急,不知道怎麼辦,還好他手下有一個大管家,這個管家告訴他。知伯的勢力比我們大太多了。這個地你一定要給,否則,他們率領軍隊來攻打我們,我們就被滅了。還有就是,知伯若是給我們要地,得逞了。他還會給趙家和魏家要地,若是他們兩家有一家不同意給的,他們之間肯定會開戰。到時候我們在坐觀其變。
知伯又開口去給魏家的宗主魏桓子要土地,魏家也不敢得罪知伯,而且他們的想法和韓家的一樣,給了土地,然後看著他給趙家去要地。
知伯兩次要地都得手了,這次他的慾望又大了一些。
他給趙家趙襄子要地的時候,竟然是指定了一塊,趙家最肥沃的地要的。
趙襄子當時就火了,趙家的實力和知家的相差不大,所以趙襄子決定給知伯幹一仗。
知伯沒有要到地,就聯合了韓家和魏家一起來攻打趙家,戰事打了三年也沒有什麼進展。
一個偶然的機會,知伯發現了趙家都城旁邊有一條河,他就把河水引到趙家的都城,趙家都城被水給淹了,看樣子應該趙襄子撐不了多久了。
韓康子和魏桓子聽了知伯的這句話,背後冒冷汗呀。很顯然知伯的言外之意,就是若是你們不聽話,也用這種辦法滅掉你們。
這個知伯真的是太可惡了。
就在這個緊急關頭,趙家的管家來見韓康子和趙桓子。他告訴這兩個宗主,我們趙家馬上就要完了,但是我們完了之後,緊隨其後的就是你們兩家。不如趁著我們趙家還沒滅,我們三家聯合把知家給滅了。
趙襄子和韓康子表示同意。
因為戰事進行的比較順利,趁著知伯放心在家裡睡覺的時候,韓康子和魏桓子就把淹趙家的水,改道去淹知家了。然後他們三家的聯軍隨後又殺了過去,最後知伯被殺,知家被滅,這就是歷史上三家分晉的過程,以及出現三家分晉的原因。
韓趙魏鼎力的時期到來,戰國從此開始了。
-
3 # 清水空流
三家分晉是春秋的結束,是戰國的開始,中國歷史從春秋五霸進入戰國七雄。作為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晉國被瓜分實在是太遺憾了。這也成為了中國歷史的分水嶺。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在瓜分了智氏的封地以後,派使臣前往洛邑去見已經是有名無實的周威烈王,要求在故紙堆裡的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只有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自此以後,韓,趙,魏為中原諸侯大國。
三家分晉最根本原因就在於晉國公室(也就是宗室)太弱。從晉獻公大殺公室開始。這樣就導致宗室權利不斷衰弱。一旦君王昏庸,公卿士大夫的權利就會不斷壯大,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公元前633年設六卿,於是形成了後來六卿當政架空君王的局面,可以說始作俑者就是晉文公重耳。六卿主政的局面在晉景公時代已經完成了,君主就是縮小的周天子。晉國就此也退出了爭霸天下的機遇和實力。春秋進入秦楚爭霸天下的時代。六卿經過爭鬥變成四家(趙魏韓智),智伯驕橫無政治頭腦,被趙魏韓聯合打敗,於是才有了三家分晉。 所以三家分晉是歷史必然。
由於歷史的發展。分封制已經不適應春秋後期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他的破產已經是必然的了,一種新的政治架構必然要出現。那就是中央集權制,而秦國的商鞅變法無疑就是中央集權制變法。在制度和政治上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楚國作為春秋後期最有資格統一的潛力但的諸侯國,但卻沒有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國家內外全是宗室公卿,下層先能之士沒有晉升可能,有點像後世唐代的藩鎮割據。晉國和楚國是兩個極端一個宗室太輕一個太重,齊國和晉國類似,齊桓公後幾個公子內鬥,後來幾大家族內鬥,最後就是再後來田氏代齊,直接篡位了。
三家分晉,晉國末年君主無力阻止。就是因晉獻公怕公室學自己這一支以小宗取代大宗。所以就把公室不是殺戮就是放逐。晉國國君也自此不喲用公室,而重用士卿。大權一旦旁落就再也回不來了。史學大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之所以從三家分晉開始說起,為的就是強調長幼之節、君臣之禮。是告誡帝王要給臣子做好君臣之禮的思想工作,並且自身做好表率,達到上行下效的目的。
回覆列表
首先要確認的是我們要說的是晉國而不是晉朝!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的一個諸侯國,而晉朝是三國之後由司馬氏建立的一個朝代,兩者截然不同!
晉國是一個內亂頻繁的國家,三次內亂造成晉國大量公族精英受到屠戮,尤其是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更是將晉國內亂推到了頂峰,晉獻公逐殺諸公子,太子申生上吊自殺,兩位公子重耳(晉文公)、夷吾逃到他國得以活命。從此以後,晉國曆代國君不再設立公子、公孫為貴族,這就是“晉無公族”!
公族之間是不會發生內亂了,但是得有人幫助國君治理諸侯國啊,所以異姓大夫開始崛起了,晉國大權慢慢的就被十幾家異姓大夫把持,而晉國國君的權利慢慢被架空了,這和各諸侯國慢慢架空周皇室如出一轍。
十幾家異姓大夫之間不斷爭鬥,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六家異姓大夫了,分別是趙氏、魏氏、韓氏、範氏、智氏、中行氏,史稱“晉國六卿”這六家決斷晉國所有大事。
公元前497年,趙氏受到中行氏和範氏的聯合進攻,智氏、韓氏、魏氏聯合趙氏一起討伐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失敗逃到朝歌;
公元前493年中行氏和範氏得到齊、鄭兩國的支援,與趙氏再戰失敗,次年中行氏和範氏逃出國外,兩氏滅亡;
公元前455年,實力最強的智氏,命令韓、魏一起攻擊趙氏,趙氏憑藉晉陽城固守不出,智、韓、趙圍攻兩年沒有攻下來,於是引水灌城,但是晉陽城的百姓寧死不降。 危急關頭,趙氏與韓、魏兩氏密謀達成協議,三家聯合一起滅了智氏,並瓜分了智氏的土地,晉陽之戰,以智氏全滅告終;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拜見周威烈王,周天子順水推舟,封三家正式成為諸侯;
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此事史稱三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