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在1644年入關之前曾經有過三次繞道入關行動。甚至有一次皇太極都兵臨北京城下了,問題這三次行動哪怕一次比一次聲勢浩大,但都沒有攻陷北京。失敗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首先清軍繞道三次入關屬於冒險式的斬首行動,他並沒有消滅明朝的實力。還有自古以來就有華夷之分,清國由少數民族建立先不說,努爾哈赤在關外時候就建立起了民族隔離制度的八旗制,又大肆屠殺漢人,所以哪怕清軍兵臨北京城下也攻不進去又面對源源不斷的勤王軍隊只能無功而返。 這個大家怎麼看呢?沒有李自成清朝真的滅不了明朝吧?
6
回覆列表
  • 1 # 雲中雲山

    大勢而已

    一方面幾十年天災,二是王朝末期腐朽統治。導致農民起義根本無法解決, 外部清朝也受災,不得不不停打下去

    沒有李自成還張自成,明朝亡在於內部農民起義,外部異族入侵,自身統治失敗。這個是大勢所向。就算沒有李也會有其他人起來推翻明。

    延伸下當時起義軍

    一方面,簡單說軍隊實力,當時起義軍基本跟政府軍打了十多年,都打不贏。而政府軍面對清朝被打成狗,主力精銳基本被清幹掉,就知道清軍實力多強。簡單說那個農民軍獲勝都打不贏清軍。

    二是統治能力,這個清朝後面入住中原統治兩百年這方面能力沒得說。

    簡單說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其他人冒出來,而冒出來的人當時條件還是打不贏清朝。

    最後關鍵在於吳三桂了,當時清朝入中原關鍵在於山海關。如果吳不投清,清是攻不下山海關的,就沒有機會進入中原。

  • 2 # 起起落落快樂

    原因在於外患不可怕,內亂可怕,李自成就相當於一把刀,這把刀捅的是自己。一個國家不怕外患,就怕內亂,內亂就是說自己人不和你打我我打你,這不是說李自成的不是,而是明朝讓他自己這個國家不安寧。只要內亂就說明這個國家分裂了,不能上下一心,不能上下一心,那外患你是抵擋不了的。不是沒有李自成明朝滅不了亡,而是明朝政治清明,官員為民,百姓安居樂業。明朝滅不了,這裡面明朝滅亡和李自成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明朝自己要自己滅的,百姓混不下去,官不清,政不明,沒有李自成,會出現張自成,劉自成,黃自成。只要百姓混不下去,他們就會有反抗,有反抗國家就不會和睦,滅亡免不了

  • 3 # 鳶飛九天2018

    其實哪怕滿清自己,也並不承認明朝是由清朝所滅。雖然這其中有很大的所謂“正統”因素考量在內,但是,無論是直接原因還是根本原因,明朝的滅亡,滿清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無論有沒有李自成,明朝都會滅亡,無論有沒有李自成,明朝都不會是清朝所滅。也就是說,明朝末年,明朝的滅亡成為必然,與李自成和滿清八旗都沒有必然的聯絡,明朝是亡於自身原因,也就是惡劣的氣候和內部的問題,而非外力——也就是清朝。

    明朝末年,明朝的問題已積重難返,病入膏肓,它的壽命已進入倒計時。小冰河期的肆虐,官僚的貪汙腐敗,貪婪到無恥地步的地主士大夫階層,再加上剛愎自用、心胸狹隘的崇禎帝和只知私利、黨爭的朝堂大臣們,明朝佔絕對多數的百姓們,甚至包括小地主在內的普通百姓,已經徹底活不下去。

    他們的選擇無非是兩個,或造反,或活活餓死。素來有“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反抗精神的華人民,紛紛揭竿而起。明末之時,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軍數不勝數,遍佈全國。

    因此,明朝末年之時,即使沒有了李自成,還有“張自成”、“王自成”、“劉自成”,也就是說,不解決人民的生存問題,無論李自成是否存在,農民起義的硝煙永遠不會熄滅,明朝的失血也始終會繼續。

    所以,也就不存在提主所假設的:如果沒有了李自成,明朝就會解放出對內鎮壓的一隻手,能夠全力對付滿清八旗,從而扭轉命運的可能性了。

    李自成能夠最終攻到北京城,覆滅明朝,並非由於李自成雄才大略,能力超凡出眾,而是由於明朝自身的問題不斷給李自成帶來機會。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迅速的墮落,最終一戰敗亡,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 4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邀請!這確實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也是史學界存在極大爭論的一個問題。但研究歷史不能從歷史虛無主義的角度去著手,而應該用唯物主義的科學精神去論述歷史。任何一個假設的成功必須有強有力的證據做支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客觀冷靜的去分析歷史中的那些“遺案”。言歸正傳,首先申明一下我個人的想法,我覺得如果沒有李自成的起義(或者叫明末農民大起義),清朝是無法滅亡明朝的。簡單來講,明朝是最終亡於內憂外患,腹背受敵。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下。

    第一,清軍雖然在軍事上勝多敗少,但明軍也不是軟弱可欺,一觸即潰。薩爾滸之戰後,明朝開始採取防禦為主的國防政策,但清軍也並不是如滿清統治者宣揚的那樣天下無敵。寧遠之役使得努爾哈赤中炮傷而亡、寧錦之戰皇太極傷亡慘重。清軍雖數次繞道入關,飽掠而去,但是對明朝的根本和軍事力量並沒有太大的削弱。另外透過清軍繞關而入就足以說明他們缺乏攻堅拔銳的軍事能力和經驗,山海關尚不能輕鬆得手,更不用說城高牆厚的北京城了。

    第二,滿清的兵力制約了滅亡明朝的把握。清軍的主要構成是滿八旗,兵力最盛時不過十萬,而且包括一部分蒙古士兵,真正可以披甲出戰的不過幾萬人。而當時明朝全國的軍隊至少二百餘萬。八旗軍作戰確實勇猛,但是以這樣微弱的兵力滅亡明朝確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敵多雙方的長期消耗中,即使八旗軍如何勇猛無敵,士兵的陣亡和受傷卻是一個永遠無法迴避的問題,還不包括病死或者其它自然減員。而滿族是一個人口極少的民族,有限的繁殖力是根本無法滿足因戰鬥減員而需要的兵源。即使清軍在後來佔領北京的時侯,多爾袞對依靠八旗軍能否統一中國仍然沒有多少信心,他曾言道:“何為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換成現代話就是:統一中國哪能那麼容易,能佔點是點吧。多爾袞身為滿清的實際掌控者,他如此消極,正好客觀印證了滿清政權的兵力不濟。

    第三,明朝當時還是一個集詔令、軍令、政令於一體的集權制大帝國。皇帝朱由檢又是一個事必躬親,勤於政事的勞模帝王。皇帝的旨意都能得到大致的貫徹。滿清只所以以微弱的兵力滅亡南明,主要原因就是南明建立之初就是一個由割據軍閥、地方武裝和農民起義軍構成的形式王朝。朋黨之爭在南明繼續漫延,各藩王為了爭奪帝位互相攻詰,各割據勢力又心懷叵測,一意儲存實力,對朝廷的旨意陽奉陽違,使得南明的軍事行動很難形成統一指揮和配合。滿清正是抓住了這個要害之處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一舉滅亡了南明。

    第四,滿清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其滅亡明朝。滿清的軍餉大多來自於對明朝的劫掠,但明朝有完整的賦稅和財政制度,軍餉借給源源不斷,沒有後顧之憂。而戰爭是一個長期消耗的過程,經濟實力的強弱往往決定戰爭最後的走向。

    第五,華夷之分,民族仇恨使得滿清在滅亡明朝的路上舉步維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漢人為主的國家,漢族內部紛爭雖然長久不息,但皇帝只能是漢人當。因此不論五胡十六國,還是宋金、宋元戰爭,漢人的抵抗是最為激烈,最為長久,也最為可歌可泣的。滿清在統一中華的過程中數次屠城濫殺,就是為了報復漢人寧死不降的民族仇恨。

    第六,蒙古對滿清的威脅和內部人民的反抗。由於地域上的關係,蒙古對滿清並不友好,並數次與之發生戰爭,這成為清朝最大的後顧之憂。其次,由於滿清統治者對關外佔領區漢族和其它民族的剝削壓迫,國內經常發生百姓暴動的事情,這極大動搖了滿清統治階級的穩定。

    以上六個方面是我個人總結出來的一點心得。崇禎帝即位後,明朝確實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但以崇禎帝剷除閹黨的決心我們可以看得出,他是準備做一番事業的。可惜上天沒有給予他這個機會和時間,就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如潦原之火迅速席捲全國,崇禎帝為了籌集軍餉在已經加派的遼餉的基礎上又對百姓加徵了剿餉和練餉,這種剜肉醫瘡的舉措逼得更多百姓加入了起義軍。從內部來講,全國的老百姓都在反抗明朝的統治,從外部來講,屯兵關外的滿清政權時時準備滅亡明朝。在這種內憂外患,民心盡失的情況下最終走向了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北宋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終宋一朝的戰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