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雲28536268

    趙匡胤和趙光義都沒收回來,以後就沒人張羅了,不獎勵軍工,自己還沒這個能力,只能是戰鬥力若,沒有好武的漢武帝,也造就不了衛青霍去病等名將。

  • 2 # 實用型人柴

    黃袍加身的趙老大怎麼可能會重武?重文輕武是宋的基本國策,強之若干是宋的戰略決策。燕雲十六州宋看做是自己北部屏障很重要想收回,遼看來是自己從部落聯盟成為中央集權帝國根據地更想死守。雙方都想要,但事後發現這兩位力量相當打來打去傷筋動骨的,還不如坐下來喝茶聊天論論交情了。

  • 3 # EB科技人文

    有心無力,北宋初期也曾大舉北伐,但都沒有成功。

    宋立國之初就缺少一個先天優勢——沒有合適的養馬場地,所需戰馬大多數都得從外購買。

    宋所控制的地方屬於農業耕種地帶,缺少養育馬匹的草原,這也就意味著缺少騎兵,在對付北方的遼和後來的金國時,宋缺少騎兵的缺點被不斷暴露出來。

    另外在政治上,為了避免唐末藩鎮割據的情況再次出現,宋採取了重文輕武的舉措,同時在權力分配上採取了多重製衡策略。

    而且為了賑災,朝廷往往會派員到災區去招兵,把招兵當成救災的一種方式,使得宋出現“冗兵”的情況,兵員數量龐大,但軍事素質很差,戰鬥力低。

    朝中一些士大夫對於收復北方故地也缺少長遠認識,認為那是苦寒之地不適合農業耕種,興兵北伐必然會產生巨大的財力人力消耗,得不償失。

    朝廷中缺少統一認識,缺少足夠的凝聚力,也就失去了收復故地的基本支援。

    得力於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宋也曾經發兵收復隴右地區,最遠到達青海湖東邊地區,證明宋也有戰鬥力收復故地。

    但隨著變法的新勢力失去地位,宋又恢復了以前的舊路子,隴右河湟地區也再次易主。

  • 4 # 殺仟陌38

    很明顯北宋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因為北宋軍事實力不如遼國,並不是說北宋實力很落,其實個人認為北宋很強!終宋一朝,個人認為,宋朝當時在世界上絕對是個強國的存在,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政治,經濟可以說是亞洲的中心,經濟絕對是世界的中心,至於軍事實力雖然說沒有最強大,但也可以排在世界前五是妥妥的!所以說,宋朝在全盛時期戰力在世界上應該在前列!只不過正好在亞洲有軍事強大的遼國存在,再加上有個西夏也並不弱,可能遼國戰力比宋朝稍微強點,但並不能強到吞併宋朝,加之宋朝又重文輕武,所以讓人覺得宋朝文弱!其實到最後被元朝給滅了也可以看出宋朝戰力的強大,當時元朝可是橫掃亞歐大陸的巨無霸,可是偏偏被宋朝拖了半個世紀!由此可見,終宋一朝,戰力是很強大的!

  • 5 # 開新說事

    幽雲十六州是北宋歷史上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一個巨大遺憾。終北宋一朝,也沒能收復幽雲十州,結果就是如鯁在喉,大宋北方邊境失去了天然的屏障。那麼,北宋為收復幽雲十六州做過哪些努力,這些地區掌控在遼華人手裡真的就對北宋沒有一點好處嗎?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這個問題。

    幽雲十六州是五代時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塘割給遼國的,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石敬塘本來是後唐的河東節度使,主要任務是保衛山西,防止北方的遼國南下。當時的後唐皇帝李從柯,因為弒君篡位上臺,對石敬塘非常顧忌,一直想要除掉他。石敬塘感到了自己處境的危險,於是請求遼國出兵,許諾事成之後割讓幽雲十六州,還認了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為乾爹。於是遼國起兵南下,佔領了幽雲十六州,還幫助石敬塘滅掉了後唐,建立了後晉。事實上,幽雲十六州原來是盧龍節度使趙德均的地盤,是遼國自己打下來的,並不是石敬塘佔領了再交給遼國。所以,石敬塘的做法有點借花獻佛的意味。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趙匡胤當然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便當時的實力遠遠不足。當時的北宋還沒有統一南方政權,軍隊不過有二十萬,以步兵為主。遼國已經建立了半個多世紀,擁有三十萬軍隊,以騎兵為主。但是趙匡胤從一即位就著手準備收復,他的做法是存錢,趙匡胤每年都節省下來一筆錢,叫“封樁庫“。“封樁庫“就是為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專門資金,趙匡胤準備了兩套方案,一是攢足了錢用來贖買;二是如果不能贖買,就用這筆錢招募士兵,以武力收復。

    趙匡胤向南消滅了南方的割據政權,在和北方的北漢政權作戰的期間,發生了“斧聲燭影”的故事,趙匡胤被自己的弟弟趙光義殺害,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宋太宗趙光義當上皇帝以後,仍然要把收復十六州為己任。趙光義先滅掉了山西的北漢政權,再挾勝利之師向幽雲十六州進發,想一舉收復。遼國大將耶律休哥率騎士迎戰,在高梁河把宋太宗打得大敗,宋太宗自己還中了兩箭,狼狽地逃回了開封。宋太宗因此大怒,下令關閉宋遼之間的所有貿易,對其進行封鎖。

    後來,遼國皇帝遼景宗去世,遼聖宗即位,大名鼎鼎的遼太后掌權,宋朝人看到遼國處在主少國儀的狀態,認為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又來了。於是派出三路軍隊,分別是東路軍、中路軍和西路軍,主帥分別是曹彬、田重進和潘美。三路軍開始都打得節節勝利。但是後來,遼國的蕭太后、大臣韓德讓、耶律休哥等人組織了反擊,將深入的東路軍糧道截斷,將曹彬打得大敗。

    東路軍是主力,東路軍失敗,中路和西路孤掌難鳴,就有被全殲的危險。於是朝廷下令都要撤回。中路軍撤回較為順利,還帶回了部分州縣的百姓。但西路軍的行動就非常難了,因為遼國的南遼大王耶律斜軫率軍隊拼命追趕,西路軍還要帶二十多萬百姓撤退。這個時候湧現了一個大英雄,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楊家將》主角楊老令公楊業,他當時是西路軍副主將。當時的軍隊裡還有一個人叫王侁,是皇帝派來的監軍。王侁和楊業發生了衝突,楊業被逼帶兵出擊遼,和潘美、王侁約定將遼軍引入指定地點設埋殲敵。整個過程,作為主帥的潘美並沒有同意王侁的建議,但迫於形勢勉強執行。可是後來,當楊業將遼軍引入指定地點後,王侁和潘美並沒有按約定設伏,而是撤軍了,導致楊業獨自對付遼軍,結果寡不敵眾,部隊被消滅,楊業被俘。耶律斜軫勸降,但楊業拒不投降,絕食而死。

    這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的一次努力,可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除了各路主帥的指揮失誤原因外,遼國武力的強大是主要原因。

    宋太宗去世後,他的兒子宋真宗趙恆即位。宋真宗較他的父親伯父相比,是比較文弱的。但他在位時,遼國主動進攻,蕭太后和遼聖宗親自率大軍南下,一直打到了黃河邊上的澶州。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堅持建議下北上,來到了澶州。宋軍看到皇帝來了,精神大振,一鼓作氣打敗了遼軍。雙方相持在了澶州。

    最後宋遼雙方進行了談判,最後約定,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尊宋真宗為兄長,宋真宗也尊蕭太后為嬸母。在財政方面,宋朝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子,二十萬匹絹。雙方開放貿易,互通有無。這個條約就是歷史有名的澶淵之盟。

    這個盟約在表面上看,宋朝吃虧了。但是如果我們從長遠角度來看,和平對北宋是理有利的,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1.澶淵之盟維持了宋遼邊境一百多年的和平,雙方都不用在邊境加派很多軍隊,這就為宋朝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我們看到的北宋的繁榮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取得的。

    2.遼國之所以不再南下掠奪,正是因為他的財政已經足夠維持政權運轉。這些財政來源就是幽雲十六州的財富和宋朝的歲幣。如果幽雲十六州還在北宋手裡,遼國的財政就一定會不足,結果就是要麼南下掠奪,要麼很快滅亡。如果遼滅亡了,草原就會出現權力真空,新的草原民族就又會崛起,對大宋造成嚴重的威脅。由此可以看出,遼國的長壽反而是北宋可以長期保持和平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這在以往的朝代和後來的明朝都是沒有做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牌子的奶粉比較好?你一般給孩子喝國產奶粉還是進口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