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樂幼教
-
2 # 廖明章962
還是要看孩子的個性,孩子犯錯了,不要馬上訓他,看清事情過程,找出理由,對孩子講解,分析錯誤,犯錯的事情對自己的引響,大多數孩子都會改!
-
3 # 河北外國語學院張世強
我建議用同向式教育法,意思就是孩子做了什麼不要先去否定,要先肯定他,讓他從心裡認可你不是來反對他的,然後再用一些例子來讓他思考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讓孩子自己主動思考,反思問題,改正錯誤,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
4 # 修媽育兒
孩子犯錯,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先了解原因,再做判斷。
有時候孩子犯錯,即便他是有意為之,也不一定就是犯錯,只是他學習,探索世界的過程,只是在大人眼中,覺得是犯錯。
比如你剛把孩子的玩具整理好,放在紙箱裡面,孩子回頭就把紙箱弄翻了,你覺得孩子犯錯了,是在跟你對著幹
可能他只是想找一個玩具,或者他只是想知道,把紙箱推倒,會發生什麼事情,即便他是故意推倒的,也不算是犯錯。
還有一種孩子犯錯,是他不知道,沒人教過他這樣不行。
比如孩子玩水,把衣服弄溼了,家長覺得孩子犯錯了,問題是家長在孩子玩水之前,沒告訴他別把衣服弄溼,更沒告訴他怎樣玩才不會弄溼衣服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跟孩子發脾氣,孩子就很冤枉了
對於孩子無心犯的錯,孩子也知道錯了,就不必揪住不放,人生在世,誰還能不犯錯呢?改了就好
-
5 # 面向孩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這道理誰都懂,可當真的問題落在自個兒身上的時候,就不自覺的變味了。從精神和願景的角度看來,很多人的選擇,可謂是一個比一個高階。可真正伸手拿捏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會選擇那個最不高階、最粗暴粗俗的那一個。
奇奇是我2019年遇到的第一個孩子,父母自身很優秀,對奇奇的要求很高,所以父母總感覺奇奇還不夠優秀,慢慢地家裡出現了一種壓迫的態勢!父母強烈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處在高壓之中,奇奇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種自我機制——“失聰”,無論父親如何咆哮,孩子都充耳不聞,這著實讓父母感到惱火!父親的咆哮頻次更高了,孩子就更加的無動於衷了。
遇到這對父母,我還會那句老話,孩子的種種表現,都是對父母教育的某種投射罷了!孩子的種種問題,都是父母自身的問題被放大在孩子身上——“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有問題了,父母更需要反思自己。透過對孩子的基礎測評,我們很快就鎖定了孩子的優勢和劣勢,且優劣勢非常明顯!孩子在組織管理方面的能力和邏輯思維方面的表現,異於常人,非常突出!與奇奇媽媽一聊才發現,孩子在學校各種活動組織者,都是由奇奇統籌、召集、管理,是學校辦理同學公認的優秀領導者。
孩子的劣勢也非常的突出,就是在聽覺感受方面的能力水平,遠遠低於自己的平均水平!奇奇的聽覺感受問題,完全不是功能上的問題,更沒有體質上的缺陷,而是聽覺選擇上的心理遮蔽,即“不想聽”。其實,父母的優秀基因遺傳到奇奇身上,並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會創造出新的優秀表達,奇奇有自己的優勢天賦,但卻被父母的做法給掩蓋住了!
父母長期對奇奇內心的真實需要不以為然,總想讓孩子的成績更好一些、名列前茅,也讓自己的臉上有光!家裡耗費大量的金錢時間給孩子補習輔導,但結果卻總是不能如意。於是一氣之下,直接將孩子在學校裡參與的種種活動,一併掐掉好讓孩子專心學習,而孩子也只是默默地遵照執行……不知何時,孩子就變成現在“無動於衷”的模樣了!每個孩子在獲取外界資訊的通道是不一樣的,孩子對資訊的加工方式和驅動力,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我直接回應了奇奇的父母,他們的咆哮憤怒,只是父母無能為力的表現!只能透過發怒咆哮的方式,舒緩釋放自我的壓抑,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均無計可施。
父母也需要與孩子一同成長,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父母要學習不同的教學知識以及搭建自我的心理建設,手裡決不能只握著一把釘錘工具,還需配備多個多功能工具箱,應對不同的問題,否則遇到所有的問題都只用釘錘處理,反倒把所有問題都處理成了釘子!我也時常納悶一件事,就是成人世界裡,很少講究對錯,反而孩童時期過度關注對錯問題,處於成人階段再來看待孩童時期的過失對錯時,就更有一番滋味。
我只想說,實踐、犯錯、思考、改正、領悟、成長,這才是是孩子成長進步的完整課堂,重視且客觀的面對孩子的過失,與孩子一起思考解決,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成長,我相信這是解決問題的其中一種正規化。
-
6 # 愛伊兒
一聊得知,孩子在寫作業時打翻了水杯,這是第N次打翻水杯了,水撒在了ipad上,這位媽媽沒壓住火,氣急敗壞地冒出一連串吼罵,孩子呢,非但不接受,反而跟著嗆嗆,一個10來歲的大小孩了,吼起來嗓門很大,差點都幹起架來,事後那個後悔啊!
孩子當然是知道打翻水杯不對,不是有意而為,可為什麼會多次打翻水杯?當媽媽的是否應該找找原因?水杯是否放的位置不對?書桌是不是太小?桌面是不是凌亂?等等。
出現問題,應從解決問題的方法入手,而不是批評,大吼,甚至打罵。
如果父母對孩子錯誤的態度總是很尖銳,批評,大吼。而孩子知道犯錯誤之後的後果則會是害怕、恐懼、憤怒。那麼他們就會非常抗拒犯錯和承認錯誤。這個時候,一旦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就是一個矛飛向孩子。孩子要麼是用盾擋,表示自我保護,不接受。要麼是也扔一個矛過來,表示你憑什麼管我,你管不著。
所以平心靜氣地接受孩子的錯誤,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錯誤,我都希望家長們不要採用打罵教育。相信我,孩子們可能會忘記爸爸媽媽打他的原因,但一定會記住打他的情景,長大後回憶起,一定會隱隱感受到痛苦。再者,潛移默化,會讓孩子們覺得打罵是一種正常的態度,這樣粗暴對待別人也是可以的,也許他們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而這樣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是違揹我們教育的目的的。
身為父母的我們,請大家允許孩子犯錯,希望大家2019年的目標之一都有一條:允許孩子犯錯,並能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錯的原因, 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
-
7 # 就屬無常
既是無意之過,結果已經發生,那就讓小朋友看到結果的嚴重性,或者給別人帶來的影響,這就夠了,他自己也會自責,也會吸取教育並且牢記。
回覆列表
孩子的無意之過,也就是他沒有意識或不是故意而引發的過錯,對於這樣的問題,家長千萬別惱,你需要耐心:
1、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慾都會促使孩子進行探索,而探索的過程因為沒有經驗的指引,往往會使孩子在過程中犯錯,犯的錯誤可能是本身探索道路錯誤,也有可能是探索過程中引發的事故,無論是什麼樣的過錯,家長都應該寬容,若一昧地指責孩子的過錯,那麼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慾就會受到打擊,形成心理負擔,以後就不會再自己去尋求答案了,對於孩子將來的自主學習也會有影響;
2、對於孩子所走的彎路,家長應該及時引導孩子,多鼓勵孩子堅持完成探索,對於過程中犯的錯誤家長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清楚後也會避免再次出現,家長再進行鼓勵,孩子一定會獨立地探索出滿意的答案,這樣更有利於孩子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3、生活中無心之失也是常有,孩子的心還沒有那麼細,想不到很多問題,對於家裡的磕磕絆絆,家長也應該及時指正,但記住不是指責,孩子犯錯了,能認識到錯誤再改正過來一定比犯錯後被家長指責產生負面情緒要好得多。孩子犯錯一次指正後可能印象不夠深,還會犯第二次的,第二次後再次指正就一定會印象深刻,不會再犯第三次了。
家長在處理孩子的無意之過時,一定要耐心、細心、平心地給孩子指正,正確的方法會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