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隨著年齡增長,總覺得小時候過年有意思,總盼望著過年,而現在,感覺過年越來越沒意思。
4
回覆列表
  • 1 # 杜魯梵

    年味越來越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還是現代人生活越來越好,不愁吃喝,以及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

    過去,大家都窮,只有在過年時才捨得好吃好喝,早早精打細算,準備年貨,在春節到來那幾天,全家人圍坐一起,吃著平時不容易吃到的美味。而現在,物產豐富,人們不缺吃喝,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和吃到美食,沒有必要非等到過年才享用。

    現在人們過年少了期待,感覺跟平常日子差不多,因此,也就不覺得有年味了。

    過去,在人們的意識裡,春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有俗語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在春節長假期裡,可能會選擇走出去休閒和旅遊,不一定非要一家人聚在一起才叫過年,人們的觀念和生活方式隨時代改變了,也讓年味不再濃了。

    還有一點,過去人們過年講究很多,比如,小輩要給長輩挨個磕頭拜年,要舉辦許多民俗活動,等等,現在,這些傳統慢慢消失了,讓過年的豐富度減弱了。

  • 2 # 小破孩的破苦茶

    作為一個90後,深刻感覺到年味的變化。

    個人感覺有以下原因:

    1、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以前人們生活比較拮据,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吃一口饅頭,吃一次肉,穿一次新衣服,人們每天都盼望著新年的到來。

    如今,人們經濟條件允許,每天都能吃到大魚大肉,都能穿新衣的條件下,對於新年的期待值變會大大降低。

    2、網路、資訊的快速發展。

    以前交通比較閉塞,資訊不夠發達,外出學習和打工的人們只能透過寫信,打公共電話和家人聯絡都盼望著能夠在新年能夠和家人見面聊天團聚;

    隨著只能手機和高鐵技術的不斷髮展,和家人見面非常的方便,可以和家人隨時影片通話,做高鐵幾個小時就能到家。

    3、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

    由於生活壓力的增加,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由之前的思想逐漸轉變為努力賺錢,減輕生活壓力。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回家過年而選擇加班掙錢,與家人團聚減少。

    4、大眾娛樂多樣化,不再單一。

    以前人們的娛樂方式比較少,就是和家人朋友一起打個牌,坐在一起看春晚,逗大家快樂。

    如今,智慧手機功能多樣化,可以再一起開黑遊戲,平時有許多娛樂節目進行消遣,對春晚的期待逐漸減少。

    最重要的是人們現在已經成為手機奴,低頭族,即便與家人一起,也和家人聊天頻率降低,變得逐漸冷漠…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每次回家過年,很少玩手機)

    以上是個人觀點,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 3 # 心香醉人

    年味越來越談,作為一種感覺,大概普遍存在於40歲以上的人群。改革開放以後出生的群體不一定有這種感覺。

    所謂的濃濃的年味,實際上是短缺經濟或者叫計劃經濟的產物。大凡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過年刻在腦海裡的恐怕只有兩件事,一是穿新衣服,二是走親戚吃好的。

    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戶屍的孩子無不從頭到腳煥然一新,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蹦蹦跳跳地走出家門,三個一群,五個一堆,放鞭炮,瘋跑撒歡,玩各種土得掉渣的遊戲…。大人門也穿著不一定新、卻也乾淨整齊的衣服,在村頭邊曬太陽邊聊天,漫無邊際地吹著牛皮。

    大年初一一過,人們便開始走親戚。走親戚對孩子們意味著吃好的。對大人們則是親人相聚的美好時光。那個年代,農村人一年到頭省吃儉用,缺衣少食如影隨形,只有過年待客的那天最"奢侈",家象庭院的空氣裡都瀰漫著菜仔油和豬肉的香味,房間裡迴盪著親人們談笑風生的歡聲笑語。這美好的時光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一過完,年就算過完了,冬天的農閒季節也就結束了,緊接著春耕生產就開始了。

    改革開放以後,農村人隨著國家進步的腳步走向小康,過年給人印象最深的穿新衣和吃好的被天天穿新衣和頓頓吃好的所代替。至於走親戚,通訊手段和交通工具的現代化,使親戚間的感情勾通隨時隨地可以實現。如果用那時過年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的人們天天都在過年。這也許就是許多人感覺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

    再往深裡想,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千百年來華夏農耕文明的衍生物,與農業、農時有著緊密的聯絡。春節的時間節點恰好處於農閒季節,過節不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農諺"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冰雪消融,萬木勃發,寄託著先民們對新一個週期五穀豐登的期盼,他們將一年最重要的節日放在冬末春初,冠名農曆的新年,隆重地慶賀,不失為一種大智慧。

  • 4 # 我就是春暉

    年味淡了,那是因為自己的年紀大了。曾經的青蔥歲月過去了,兒時記憶中的春節也淡化了,不再為還有多少天就過年而倒數日子。

    春節,全世界華人傳統的節日,在當今這個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有多少人會依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傳統度過?

    古訓:“雙親在,不遠行”。但現在的我們卻遠離故土作為異鄉遊子。難道這是有違古訓有違常論跟幾千年傳統相背而馳嗎?答案是不,原因是我們長大了,要撐起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了。為了家人著想,我們只有像候鳥一樣生存,像蜜蜂一樣忙碌……而春節,就是留給我們這些作為候鳥、蜜蜂的人,一個短暫歇息和跟家人團聚的時間。如果沒有了春節,我們就像沒腳的候鳥,沒窩的蜜蜂。畢竟我們遠離故土的初衷就是為了家人能夠有好的將來。但是在春節這個短暫又幸福的日子,我們卻又無意間把曾經濃濃的年味淡化了。其實那不是故意的,因為我們在外經歷了一年的風雨和一路的風霜才換來這瞬間的幸福,根本就沒時間去刻意營造那曾經的年味……

    現在的人說年味淡了,其實沒有淡,只是你我對春節的年味體會不同了。我小時候春節的年味是穿新衣放鞭炮拿壓歲錢,我現在對春節的年味是家人團聚,有美好的將來!!!!

  • 5 # 呢n細語

    年味確實淡了,記得以前非常渴望過年,那樣一大家子在家裡拜年呀,收紅包,非常的開心,到處都洋溢著熱鬧的氣息,而現在過年主要也就是感覺有了一個假期休息一段時間,並沒有那種很熱鬧,很有年味的感覺,走親戚也是以前親戚都住的很近過去可以湊一桌打打撲克,下下棋,而如今基本上都是抱著手機無聊過後還是無聊。

  • 6 # 漁丈人2

    過節的心情越來越濃厚了。所有漂泊在異鄉的遊子早早登上了返程,驛動的心都奔著同一個目標----“家”湧動,GPS定位系統呈現的是發散形的指示標誌,家鄉的父母都在張羅著與年節相關的活計,你能說年味不足嗎?

    老人說,年年難過年年過。正是因為這種根植於華人內心深處的情節,上千年的文化內涵使春節成為華人的成年儀式,至孝至忠只有在這個時間點得以詮釋。可以說年節的氣氛會越來越濃,越來越有味道,只不過是換了個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而己。

    因為春節,代表著一個以宗族社群為最高理想的中國傳統。這是一種封閉式的文化和人生理想。人們以血緣的紐帶圍在一起,在一個慶典中把不屬於自己的人排除在外。因為唯有把不屬於自己的人排除了,一種被假想的幸福才會如期而至。

  • 7 # 秋128152536

    生活條件好了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少了 平時大家忙著各自的生活埋藏著各自的艱辛 過年難得幾天的長假休閒放鬆心情所以就報喜不報憂,顯得客套 人情淡了多少各自保持著距離自然年味也淡了

  • 8 # 明嶽心理

    很多年俗沒了。

    很多需求平時就可以滿足了,比如吃喝玩樂購。

    根本上是內心缺乏安全感,踏實感,歸屬感,由此產生的失落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二年級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