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季濤談收藏與投資
-
2 # 骨董時光微講堂
織染作為傳統的中國手工藝,從古至今一直髮展傳承,從西周時期開始出現染織的工藝,幾千年來不斷變化發展,從原料到技術,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工藝,使得從衣物布料到藝術本身,今天就題主所聞談一談五代宋元時期的染織工藝體現在那些地方。 五代:隋唐五代的紡織業在當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印染的技術,這時印花的工藝分為版型印花與手工印花,顏色除了白色以外,青、絳、黃、皂、紫均作為染作出現在了歷史之中。 絲織的生產中心也由北方向南方轉移。絲織的花紋也逐漸華麗流暢。 宋代:染織工藝發展到宋代首先的重大表現就是政府介入,其次就是染織工藝的使用範圍除了正常的衣物還擴大到了書畫的裝裱和皇室的賞賜。 宋錦的紋飾與唐五代團花不同,宋代慣用遍地錦紋飾和寫生花且色彩沉靜淡雅。 而宋繡此時在繡畫中得以發達,除了與宋代文人興盛有之間關聯,同樣重要的是朝廷在徽宗年間設立了繡畫專科,更使得宋繡興盛。 元代由於政權的更迭,隨著歷史的發展興起了毛織和棉織。 毛織是為了適應統治階級——蒙古貴族而興盛的染製品。而隨著江南地區棉布產業的發展,著名棉紡織家黃道婆推廣棉產業相關的製造技術,使得棉織開始興起。 對比前代的刺繡,元代的刺繡與前相比更多將刺繡工藝運用到佛像之上,此乃不同。 綜上所述,五代宋元時期的染織工藝從時代特徵、紡織技藝等等都有不同的具體之美,但總的匯聚成了中國手工藝的重要的一部分,使得中國傳統之美得以延續得以發展。
-
3 # 藝滴美育
宋代的染織工藝對比唐代的時候有了明顯的發展,這是為了適應貴族以及社會各個階層不同的需求,在朝廷中也設定了染院、材料院、文秀苑等等管理染織工藝的院所。在南方地區是絲織業比較發達的,並且在蘇州設有織造局。這些地方的各個城市十分齊全,染織工業在民間也得到了普遍的發展。到了元代的時候,棉織印染工藝在民間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宋代的染織工藝物品種類繁多,不僅有錦、綺、紗、羅等等,更是有絹和綾,花色各式各樣,工藝水平也很高。除了用於服飾上的材質外,還用於書畫的裝裱。在宋代的時候花紋上多以活潑或者典雅為主。而且不止有幾何花紋更是有動物花鳥植物等等,各色各樣。在宋代的時候以定州所產的緙絲技藝已經非常的高超,北宋時期緙絲技藝主要用於佛像以及貴族的服飾上的使用,而在南宋緙絲技藝一部分朝著藝術發展的方向,用於裝飾有比較獨立的欣賞功效。而在另一方面也著力於模仿名家書畫。並且達到了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的程度。這在書畫織物上形成了書畫化的傾向,並湧現出了以朱克柔和沈子蕃為首的緙絲技藝,染織工藝的另一個表現體現在刺繡方面,在宋代也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主要以細膩精緻為後人所稱讚,宋代的刺繡多用於服飾。但是在仿製書畫這種單純的只具有欣賞功能的繡品上也是很發達的。在元代的時期,棉花的種植已經擴大到了全國,這也是的棉紡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
回覆列表
據文獻和考古發掘,養蠶、繅絲、織帛、刺繡,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商代甲骨文中已有 蠶、絲、桑、帛 的象形文字。西周至春秋戰國,王公貴族已講究穿用精美的絲綢錦繡及棉麻織品。
漢代是中國織染刺繡工藝史上第一個興盛時期,已能用各種色線織成內容複雜和多層經線的錦緞。魏晉南北朝的戰亂及人口的遷徙,增加了此項工藝的交流。隋完成了統一大業,社會有了較為安定的環境,織染刺繡從此又獲得了大發展的時機。
宋代的絲織、印染工藝,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當時,管理絲織、印染生產的機構相當龐大,分工也很細。少府監所屬文思院、綾錦院、染院、裁造院、文繡院等,都是染織生產部門。
北宋 《紫鸞鵲譜》 遼寧省博物館藏
宋代的絲織品種主要有錦、綾、紗、羅、綺、絹、緞、綢、刺繡、緙絲等。
宋錦屬於織錦類工藝品,工藝複雜品種繁多。主要分匣錦、大錦及小錦三類。大錦是宋錦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種,它的質地厚重圖案精美,多使用金銀線編織。作品美觀大氣,適合於製作各類書畫裝飾品。蘇州織錦始於五代,到了宋代已發展得相當興盛。後世談到錦必稱宋,“宋錦”由此得名,流傳至今。宋錦紋樣繁複,配色典雅和諧。龜背紋、繡球紋、劍環紋、古錢套、席地文四方連續的圖案,朱雀等動物圖案,百吉等字形圖案最為常見,適合於服裝和裝潢書畫之用。
綺是一種指地紋為斜紋的絲織物,一般都一色,宋代時出現了兩色的。從目前出土情況看,當時已有四種花紋的小花綺,即矩形點小花、菱紋小花、方形小花、幾何小花,其中幾何小花最精美。
宋 刺繡 《秋葵蛺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紗是一種輕薄而透明的絲織物,手感柔軟。宋代還出現了一種花紗,地是紗組織,而花紋則為平織。這是一種較能反映宋時絲織水平的絲織品。
羅和紗基本一樣,兩者區別在於,紗無橫紋,而羅織物表面,有明顯橫條紋。在宋代的絲織物中,羅的生產得到了較大發展,成為當時著名的品種,被稱為“宋羅”,且多為貢品。宋代的羅名目繁多,有方目羅、雲羅、結羅、輕羅、透額羅、孔雀羅、牡丹羅等等,是宋代絲織水平的集中體現,很有代表性。
綾的織物表面有明顯的斜紋,也分素綾、花綾兩大類。宋代的花綾有牡丹、山茶、桃花等多種花紋,有的葉內含葉,有的葉內含花,構圖、織法的構思十分巧妙。
宋代由於雕版印刷的發達,在印製技術上解決了一些難題,又由於文化上的發展,在用色及染料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和突破,因此,織物印染工藝,也得到了較高的發展,織物印染已較為普遍。
由於宋代繪畫的發展,絲織品畫作也隨之發展起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緙絲和刺繡。
緙絲,是織絲時先架好經線,按照設計花樣在上面描出圖或文字的輪廓,然後按所要求的色彩,用小梭子引著各種顏色的緯線,織出圖案。宋代的緙絲,宣和時期最盛,而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緙絲織物在當時比錦緞更為貴重,已向欣賞品方向發展了。
南宋 沈子蕃 緙織 《梅鵲》
由於宋徽宗的推崇和宋代院畫的興起,這時的緙絲功能發生了重大轉折:從以往的日用裝飾品發展成為具有純粹欣賞性質的藝術品。這時的緙絲作品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以臨摹名人書畫為主。南宋的緙絲藝人用細膩的緙織技巧緙出織錦、印花和刺繡等工藝均無法表現的繪畫藝術,在藝術效果上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境界,其特有的立體感更“勝於原作”,這一時期的緙絲技術達到了最高的水平,蘇州、松江成為緙絲的重心。同時,緙絲名家輩出,朱克柔和沈子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宋 緙絲 《沈子蕃青碧山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朱克柔 緙絲《牡丹圖》
朱克柔,原名朱強,南宋松江雲間人(今上海松江縣),是一位以繪畫和緙絲為生的女藝術家。在宋高宗時,其所作人物、花鳥、樹石無不精巧絕倫,運用的緙織技法之嫻熟,宛如用筆作畫,極受後世誦頌。其所獨創的“長短搶”緙法被稱為“朱緙”,一直沿用至今。她的傳世佳作《蓮塘乳鴨圖軸》、《緙絲牡丹圖》及《蛺蝶山茶花圖軸》就珍藏於她的故鄉——上海博物館中。
南宋 朱克柔 緙絲 《蛺蝶山茶圖》 遼寧博物館藏
宋代時,刺繡不僅針法多樣,而且花飾也非常講究。從出土的文物看,針法細密、巧妙,用功用料都達到了新的水平。這時的刺繡除作服飾用品外,也與緙絲一樣,向欣賞品方向發展了,成為後來的畫繡。
北宋 刺繡 《大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刺繡 《菊花簾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緙絲和刺繡畫作傳世的不多,大多都在博物館裡。拍賣場上偶然可以見到古代的緙絲畫作,如果品相好則非常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