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蜂二師兄

    我們現在看現在的大學生們,衣服不會洗,有的甚至把衣服打包寄回去讓媽媽洗了再寄過來,吃喝享樂花父母的錢花的心安理得,我還見到很多大學畢業回家結婚有了孩子,還像孩子一樣又哭又鬧,什麼都不會做的。

    “常識”就是基本理論體系和行動能力,為什麼說是體系呢?因為高等教育下的學生雖然某方面理論高大上一些,但是連基本判斷,全面分析能力都很缺乏,比如抖音上有說某人穿越十幾年前,某個工作上手就能給你開一萬元,有常識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很多人就信了,這就是缺乏“常識”的原因!

    說高等教育迴歸常識,還在於大學生畢業後到單位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從頭學起,白白浪費大好青春,應該在大學甚至高中時多提供實際實際操作能力的內容,提高同學們的動手能力,也間接提高對社會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 2 # 老圈建造師

    所謂迴歸常識,我覺得中心點就在於讀書,讀書,這是個挺“狹隘”的詞。別把什麼待人接物,什麼社會經驗,什麼人生經歷隨便往這個詞裡面放。讀書就是讀書,說得更窄一點叫做學問。

    當代對大學生活的解讀是什麼?從下往上看,首先是高考解放了,從上往下看,是快要進入社會了。誰在關心讀書?然後大家為了面子不那麼難看,就說在大學不僅僅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學習社會經驗,學會人與人打交道,學會談戀愛交朋友處理問題等等等……但這種藉口的本質是在掩蓋大家不願意好好讀書的那顆躁動的心。

    對於學生來說,大學的著眼點就歪了,大家以為上大學是為了進入社會做準備,把這個放到頭等大事了。這是歪了,大學大學,來這裡是讀書的,說不好聽的,為進入社會做準備,打工不行麼?技校不行麼?社會那麼大,瞭解它,準備它的途徑多了去,如果只想混社會就不要來上大學——當然這很極端,社會現狀不允許我們這麼嚴苛,但道理是這個道理,這就是迴歸常識的中心點。我們不是來為了謀生為了混社會的,我們是為了讀書的。至於為什麼要讀書……這種問題我覺得就不用細說了吧?不讀書最近的戰爭怎麼辦?

    對於老師來說,迴歸常識有個更重要的點,就是他首先要作為一個老師,其次才是一個科研工作者。說實話我覺得這是個很困難但很重要的命題,我們現在的大學制度,老師們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而本科教育被忽略了。這並不是說師德怎麼樣,而是制度本身就沒有給他們抓緊本科教育的動力。大學當然要是一個做學問,教學問的地方,但完全為了做學問而忽略教學問是不可取的,作為管理者,也不能把這種責任全部算到所謂的大學生自覺性頭上。

    本科不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那種層次,老師不可能把做學問和教學問融合成一個整體對待,所以職業的本科老師——而非職業科學家兼職的本科老師,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現在的大類招生也在迴應這種趨勢,在學生們還沒有確定所謂研究方向的時候,職業的本科教師不必具有太高深的科研素養,其重心應放在本科教育而非科研工作上。

    而從更高的視角,把高等教育和中學教育放在一起看,我覺得迴歸常識有個更重要的點——就是上面所說的所謂社會經驗,所謂待人接物,所謂人生經歷,其實恰恰是應該在中等教育完成的東西。首先從知識結構來說,高中知識重要性在人的生涯中所佔比重,遠不及高考本身的重要性,說白了我們用太多的精力和重視程度放在了本來不需要那麼重視的東西上。就90 00這一代來說問問自己的父母,學生時代忘記最多的知識,不是他們所謂沒好好學習的大學知識,而是為之奮鬥拼搏甚至還要復讀的高中知識。

    其次從成長規律來看,高中生已經完全具備瞭解,接觸社會,深刻認識和分析社會複雜問題的能力了,包括時政經濟,包括生涯規劃,包括戀愛交友,包括社會弊病,包括人情世故。其實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往往能發現,很多人的思想境界眼界胸懷之間有很大的差距,這就是高中這個價值觀成形期間自由放養的後果。大家的知識水平差不多,但真正的心理年齡卻天差地別。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問題複雜難以分析,許多人覺得世間太過渾濁看不清,找不到方向最後墮落或者無為的原因。

    把這種大學可能產生的迷茫在中等教育就消除,把學習高中知識的一部分社會資源和關注度拿出來著重育人而非教書,把大學本科的一部分科研和所謂對大學生自覺性的批判拿出來正兒八經教書,遲到打手板,不交作業去罰站(開玩笑哈哈)。我覺得會比現在好很多,也算是我自己對迴歸常識的見解吧。

  • 3 # 梅寶寶研究所

    大學生進入社會後,大部分人會有一種體會,就是學校教的內容,特別是課本內容落後於實際發展情況。出去少數頂尖大學,教學可以跟上時代發展,大部分大學仍然按照落後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導致很多學生進去社會相當於零起步。

    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是教育主管部門要及時更新教學大綱,緊跟社會需求。二是學校不能死板遵循教學大綱教學,要創新發展,讓學生學習到真正能應用於實踐的知識。三是作為學生不能只滿足於學校教授的知識,要主動鑽研學科,利用好學校的大好時光,真正把本事學到手。

  • 4 # 軍旅小故事與教育

    高等教育迴歸常識,可以說是多年來大家所期盼的,引起了各方的關注。2016年10月15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武漢地區高等學校工作座談會上,教育部長陳寶生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做到“迴歸常識、迴歸本分、迴歸初心、迴歸夢想。”這“四個迴歸”的提出,目的就是要根本改變高等教育的不良狀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邏輯。

    近些年,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廣受詬病,本來教育的常識就是學生好好讀書學習,教師潛心於教書育人。可現在的情況是學生上課遲到、早退、不聽課和曠課的不在少數;課後不復習,上網、玩遊戲佔掉了大部分時間的也大有人在。

    有些學生急功近利、急於求成,距畢業還有一年甚至二年就把專業課程放到一邊,一門心思用在考研備考上;有的學生則在畢業前一年就把精力用在求職上,無暇顧及學業。有的教師浮躁,教書不認真,搞科研又沉不下心。在高校部分教師中形成了教育教學重量化指標、輕素質教育、重理論灌輸、輕能力教育等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所以有專家學者指出:“讓教育慢下來是迴歸常識”。

    由浙江工業大學圖書館開展的一項針對國內外大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發現:中國大學生平均每天閱讀文獻量達到三萬字以上者僅佔18%、平均每學期閱讀課外讀物達到10本書以上者僅佔12%、平均每學期閱讀專業論文達到50篇以上者僅佔17%;而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洲等國的大學生這三項指標分別達到85%、92%和89%。

    更令人擔心的是,該項調查也發現,只有31%的中國大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要求學生寫課外專業閱讀文獻綜述或述評,而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洲等國則達86%;出於興趣讀書的中國大學生僅佔33%,為考出好成績而讀書者高達67%,而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洲等國的大學生出於興趣讀書的高達76%,為考出好成績而讀書者為34%,從中可以反映中國一些大學生功利性讀書比較突出、也很普遍。

    近些年浮躁之風在高校有所抬頭,有些學校不把心思放在教學上,而是熱衷於怎麼給學校更名,圖大求全不顧實際盲目擴招和上新專業。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而生源質量不斷下降,師資力量不足;教育部近幾年就取消了一些高校的本科專業。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雖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人才培養質量卻有所下降,讓教育慢下來不能再停留在口頭上。

    要改變高等教育目前的現狀,高等教育迴歸常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要讓學生真正把心思能用在學習上,好好讀書;教師能潛心於教書育人,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安靜;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追求,這樣才能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得到更好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燒魚怎麼做要什麼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