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
2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是歷代傳誦的佳話,首先是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請出“臥龍”之後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報答君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諸葛亮不僅關係融洽,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這是古今中外君臣們追求的圓滿境界。
然而,就在三國風雲剛剛散去的六十年之後,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對情同劉備孔明的君臣,而他們兩人的組合,在個人關係和所取得成就比劉備孔明還要完美,這就前秦苻堅和丞相王猛。
早在苻堅還是諸侯王的時候就向尚書呂婆樓請教除去暴君苻生之計,呂婆樓力薦王猛。苻堅即派呂婆樓懇請王猛出山。苻堅與王猛一見如故,如平生之知交,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多次表示遇到王猛就如劉備當年遇到諸葛亮一般,如魚得水。
苻堅奪取皇位之後,對王猛的信任到了如膠似漆的地步:王猛幫苻堅整頓豪族,苻堅就幫王猛撐腰,貶抑那些敢於跟王猛作對豪紳貴族;王猛幫苻堅帶兵攻城略地,苻堅就在後方為王猛輸送糧草,使王猛無任何後顧之憂;王猛幫苻堅發展經濟、整頓法制,苻堅則把最大的權利都託付給了王猛,甚至說:“你辛苦一點,多承擔些責任,我得到你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子牙一樣,撒手享福就行了。”
終於在二人同心協力之下,掃平北方群雄,前秦出現了“關壠清晏,百姓豐樂的景象。王猛則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只可惜由於王猛過於操勞國事,終於一病不起,苻堅為了王猛能早日康復,親自為他向上蒼祈禱,還派了使者到各地的名山大川去進行祈禱。可惜苻堅一片赤誠沒有能感到上天,不久,五十一歲的王猛而去了,在葬禮上,苻堅三次臨棺祭奠慟哭,對太子苻宏說:“老天爺是不想讓我統一天下呀,怎麼這樣快就多去了我的景略(王猛字景略)啊”。於是,按照漢朝安葬大司馬大將軍霍光那樣的最高規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並追諡王猛為“武侯”。
明代文學家張大齡清楚的指出:“景略之才,不下管葛,而堅舉國聽之,間者必死,雖名君臣,實肝膽肺腑。”
-
3 # 叔孫無憂
我覺得其實未必,苻堅和王猛的關係不見得勝過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這一點從兩人的官職上可以看出來。兩人最高的職位都是丞相,但區別就在於王猛兼任大將軍,但諸葛亮卻是“錄尚書事”。
大將軍大家都知道,總攬兵權,是當時的最高軍事長官。但“錄尚書事”是個什麼職銜就比較複雜了。
“錄尚書事”這個職銜起源於漢武帝時。漢昭帝時,權臣霍光還是與金日磾、上官桀共領尚書事,替八歲的小皇帝處理國政。當時政令、政務總於尚書檯,有了這個職銜才能總知國事,綜理政務,成為真宰相。
和帝時,太尉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位在三公上,漢制遂以為常。每少帝立,則置太傅錄尚書事,猶古冢宰總己之義,薨輒罷之。自魏晉以後,亦公卿權重者為之,職無不總。
但這個職銜威權太重,在後來的朝代中常缺而不授,很多時候都是在小皇帝不能親政的前提下才給託孤大臣加的職銜。
以上所述,其實個人覺得“錄尚書事”應該比大將軍還是要高那麼一些的。雖然苻堅也曾經要給王猛加“錄尚書事”,但王猛並未接受。
苻堅稱帝時,以王猛為中書侍郎,在王猛36歲那年,甚至連升了五次官。到後來升至丞相、大將軍,軍政大權一把抓,甚至苻堅還要給他加“錄尚書事”的職銜,但王猛固辭不受。由此可見苻堅對王猛之親厚信任。但正因為這個職銜威權太重,王猛才固辭不受。
但劉備對諸葛亮的親厚也不差苻堅之於王猛,甚至猶有過之。劉備入川時,最大的官銜是左將軍,當時劉備集團的最高權力機構就是“左將軍府”,劉備入川后便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也就是說,劉備出征時,諸葛亮是代理劉備全權處理一切後方的軍政事務的,論名位雖然不是最高,但論職權則是劉備手下第一人。
到劉備稱帝時,“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 ,領司隸校尉。”不論官銜還是職權,諸葛亮直接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後來的王猛不敢受的“錄尚書事”,諸葛亮是否推辭我不知道,但史書記載劉備一稱帝諸葛亮就已經是“錄尚書事”,開始替劉備總理國政了。
之所以有人覺得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不如苻堅與王猛,可能是因為諸葛亮在劉備在世時並未統兵征伐有關。但諸葛亮出山時只有28歲,而劉備已經48歲了,劉備比諸葛亮大20歲,論作戰經驗劉備自然遠勝諸葛亮。而且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也是身經百戰,自然輪不到諸葛亮上陣。
雖然諸葛亮並未替劉備統兵出征過,但從劉備賦予諸葛亮的職權來看,諸葛亮所受的信重在劉備集團中絕對是後來居上的,也是當之無愧的頭號重臣。
而另一對CP,王猛比苻堅大13歲,自然是王猛更加經驗豐富一些,王猛代替苻堅統兵出征也自然是理所當然了。當然了,也許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確比不上王猛,所以劉備在世時並未給諸葛亮多少出徵的機會。直到劉備死後,蜀漢人才凋零,諸葛亮才軍政一把抓,開始帶兵出征。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並不比苻堅與王猛更差。或許王猛的統帥能力更加全面一些而已,也可能是其他客觀條件導致王猛在軍事上的成就更大。
還有就是劉備比諸葛亮早死11年,對諸葛亮的信任還沒完全展示出來;而苻堅卻比王猛多活10年,王猛生前該得到的待遇都得到了。
但即使這樣,諸葛亮被劉備依賴重用的程度依然是人臣之極。因此我認為這不同時代的兩對CP,在親厚信任方面應該區別並不大。
劉備(161年-223年)
諸葛亮(181年-234年)
苻堅(338年-385年)
王猛(325年—375年)
回覆列表
我不知道這種觀點從何而來。劉備和諸葛亮是千古君臣相遇的典範,就算符堅與王猛也是非常出眾的君臣相和代表,但要說超越劉備與諸葛亮,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對於個別人,特別是喜歡故做驚人之語的現代人,那就有可能。現代人什麼觀點不能發明啊?“劉備設下刀斧手靜候諸葛亮!”“諸葛亮預謀稱帝!”各種奇談怪論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時代變遷,人們對三國英雄,對於人性有了新的認識。還有些就是故作驚人之語了。
其實客觀而言,劉備與諸葛亮,符堅和王猛這兩對君臣本無高下之分。區別恐怕只是一對是君主早走一步,另一對是大臣早走一步。相對而言,其實劉備諸葛亮組更難得。因為權力是人人所渴求的。大臣抑制住對於權力的貪婪相比君主重用賢臣要難道很多。劉備和諸葛亮臨終的話也足以銘傳千古。一個是“勿因惡小而為之,勿因善小而不為”,另一個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相對而言,符堅和王猛就差上那麼一點。而劉備託孤和王猛遺命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一個是被認真地執行了一生,另一個卻被違背了。
當然從權勢上來說,一統北方的符秦要好過困居一隅的蜀漢。劉備所倚仗的也不是諸葛亮一人。但這並不構成符堅王猛組合好過劉備諸葛亮組合的理由。只是某些現代人愛故作驚人之語,捧一對貶一對罷了。當然,一些古人也會犯錯。象一些民國大師下的論調,後來就發現是錯的。我這幾天在讀《古文觀止》裡蘇東坡對張良、范增等人的評價,感覺這些被古人捧為經典的識見的邏輯思維也沒高到哪去。比如把晁錯之死歸於他讓漢景帝御駕親征。其實對於歷史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看法和堅持,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多方面比較求證。貿然相信不是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