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上課帶是一年級的小可愛,有一個坐在第一排的男孩子總喜歡在上課的時候打斷我說話,或者一個人自說自話。
他的聲音很大,已經影響了其他的同學上課。
下課後我就把他叫了過來問他:“上課的時候不可以隨便說話,你知道嗎?”
他迴避我的眼神說到:“不知道。”
我看到他調皮的眼神就是故意這樣說,因為我上課的時候提醒過他。
然後他又突然說到:“我媽媽說我手欠嘴也欠,說我總是亂說話,手亂摸。”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不知怎麼的咯噔了一下。
我很好奇,就繼續問他:“那媽媽工作忙不忙呀?你家裡還有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嗎?”
他在我旁邊邊晃邊說,裝出不以為然的樣子:“我媽媽不上班,我家就我一個孩子,他們說了,養我一個就夠討人厭的了,再生一個太煩了,整不了太麻煩。”
雖然每天與孩子相處,但是在一個六歲半的小朋友口中聽到這些話還是感覺到不可思議和心疼。
“手欠嘴欠”、“討人厭”、“麻煩”這些詞,居然是出自自己的父母之口。
因為父母的這些評價,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就是管不好自己,我就是淘氣,我上課的時候就要插話,我的手就要亂動別人的東西,因為這才是我啊。
作為家長,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還拿我們班那個小可愛說吧,我問他:“那你為什麼亂摸其他人的東西呢?”
他說:“不知道,我就想碰一下!”
我對他說:“別人的東西在動之前要先徵求主人的同意,當別人同意了以後我們才能碰,沒人或者不同意的時候就不能碰,上課的時候也是一樣,你想說話可以,但是要先舉手,老師叫你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你就可以說了,你現在明白了嗎?”
他點著頭告訴我明白了,在下一節課的時候當他一想要說話的時候我就看著他,他就知道把手舉起來,有時候沒控制住自己還會捂住嘴巴不好意思的說:“哎呀,我又忘了。”然後馬上把手舉起來。
小孩子就是這麼的簡單。
還比如:N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很聰明,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些貪玩,但一到在考試的時候總會犯一些小錯誤,加上馬虎和粗心導致成績不是很理想。
N的媽媽看到即將中考的孩子成績這樣不穩定很著急,所以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後看到因為孩子的馬虎而錯的題就會訓斥他:“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簡單的題都能錯?就這成績連最差的高中都考不上!”
剛開始N還會反駁,到了後來一言不發,直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不想繼續上學了,覺得自己腦子笨,學了也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去工作賺錢…
看到這裡,各位父母們,你們覺得自己無意間對孩子的評價和指責重要嗎?
這兩個孩子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父母錯誤的評價中讓自己一步步的養成壞毛病,以至於以後真的成為了父母口中那樣的人。
我們曾經對我的孩子做出過什麼樣的評價?我們對孩子說的話是為了釋放自己的情緒還是為了解決問題?
在我們評價孩子做錯一件事情之前有沒有認真的告訴過他規則是什麼樣的,你的建議是什麼?
在我們責備孩子之前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孩子,他的認知和經歷有限,做不到和大人一樣,我們有沒有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孩子很有可能因為家長的一句反面評價而自暴自棄,也有可能因為父母一個積極的鼓勵而點燃希望。
其實家長們對孩子的評價就是我們所說的貼標籤,也叫“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所以,在我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尤其是在處理已發生的問題時,我們說的話就更加的重要。
也許我們之前並沒有意識要這些評價的重要性,我們覺得孩子做錯了,希望他改正,但是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孩子。
父母易當,孩子難長,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是父母們修行、學習的過程。
那接下來我就給父母們介紹一些實用的小方法,幫助大家在與孩子的這場修行中更好的渡劫。
1. 先聽聽孩子的想法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孩子,他們經歷的越少就越容易犯錯,那我們在指正錯誤和給出正確的建議之前,一定要先問問孩子事情的經過和原因。
比如您可以這樣說: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做?我想知道你的想法、你是怎麼想的可以說來聽聽嗎?
我們先傾聽再去溝通,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想法是什麼,才能更有效的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評價孩子的對錯,即使孩子承認了錯誤,但是孩子心中更多的是委屈而不是想要去改正。
2. 只說你想要的
比如發現孩子穿衣服很慢時,忍住不去責備孩子怎麼這麼慢,穿個衣服也磨磨嘰嘰的這樣的話,可以說:“媽媽希望你穿衣服的時候更快一點,我相信你五分鐘之內就能把衣服穿好。”
給他正向積極的暗示,孩子的大腦裡也會有積極的反應,這樣才更容易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3. 把孩子當成孩子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忘了,他們還是孩子,犯錯誤、有些事情不明白是正常的,不要期望孩子會像大人一樣什麼都懂,不要用對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他們。
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要告訴自己他是孩子,我們要有耐心聽他說完,細心的去引導。
4.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畢竟是孩子,年齡越小,對家長的說法越易於認同,他們並不容易分辨家長說的是不是客觀、公正,同時。
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其獨立性是有限的,所以家長們不要輕易對孩子下結論,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因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養育孩子確實很不容易,我們難免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對孩子失去耐心,但是如果我們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語言,一時心中的怒氣釋放了出去,孩子卻因為我們的負面評價而對自己產生懷疑,那就得不償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言行、評價是對孩子最重要指引,所以,認真對待對孩子說出的每一句話,孩子會在我們每一句正面積極的引導下成為了一個最好的他。
這學期上課帶是一年級的小可愛,有一個坐在第一排的男孩子總喜歡在上課的時候打斷我說話,或者一個人自說自話。
他的聲音很大,已經影響了其他的同學上課。
下課後我就把他叫了過來問他:“上課的時候不可以隨便說話,你知道嗎?”
他迴避我的眼神說到:“不知道。”
我看到他調皮的眼神就是故意這樣說,因為我上課的時候提醒過他。
然後他又突然說到:“我媽媽說我手欠嘴也欠,說我總是亂說話,手亂摸。”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不知怎麼的咯噔了一下。
我很好奇,就繼續問他:“那媽媽工作忙不忙呀?你家裡還有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嗎?”
他在我旁邊邊晃邊說,裝出不以為然的樣子:“我媽媽不上班,我家就我一個孩子,他們說了,養我一個就夠討人厭的了,再生一個太煩了,整不了太麻煩。”
雖然每天與孩子相處,但是在一個六歲半的小朋友口中聽到這些話還是感覺到不可思議和心疼。
“手欠嘴欠”、“討人厭”、“麻煩”這些詞,居然是出自自己的父母之口。
因為父母的這些評價,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就是管不好自己,我就是淘氣,我上課的時候就要插話,我的手就要亂動別人的東西,因為這才是我啊。
作為家長,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還拿我們班那個小可愛說吧,我問他:“那你為什麼亂摸其他人的東西呢?”
他說:“不知道,我就想碰一下!”
我對他說:“別人的東西在動之前要先徵求主人的同意,當別人同意了以後我們才能碰,沒人或者不同意的時候就不能碰,上課的時候也是一樣,你想說話可以,但是要先舉手,老師叫你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你就可以說了,你現在明白了嗎?”
他點著頭告訴我明白了,在下一節課的時候當他一想要說話的時候我就看著他,他就知道把手舉起來,有時候沒控制住自己還會捂住嘴巴不好意思的說:“哎呀,我又忘了。”然後馬上把手舉起來。
小孩子就是這麼的簡單。
還比如:N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很聰明,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些貪玩,但一到在考試的時候總會犯一些小錯誤,加上馬虎和粗心導致成績不是很理想。
N的媽媽看到即將中考的孩子成績這樣不穩定很著急,所以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後看到因為孩子的馬虎而錯的題就會訓斥他:“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簡單的題都能錯?就這成績連最差的高中都考不上!”
剛開始N還會反駁,到了後來一言不發,直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不想繼續上學了,覺得自己腦子笨,學了也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去工作賺錢…
看到這裡,各位父母們,你們覺得自己無意間對孩子的評價和指責重要嗎?
這兩個孩子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父母錯誤的評價中讓自己一步步的養成壞毛病,以至於以後真的成為了父母口中那樣的人。
我們曾經對我的孩子做出過什麼樣的評價?我們對孩子說的話是為了釋放自己的情緒還是為了解決問題?
在我們評價孩子做錯一件事情之前有沒有認真的告訴過他規則是什麼樣的,你的建議是什麼?
在我們責備孩子之前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孩子,他的認知和經歷有限,做不到和大人一樣,我們有沒有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孩子很有可能因為家長的一句反面評價而自暴自棄,也有可能因為父母一個積極的鼓勵而點燃希望。
其實家長們對孩子的評價就是我們所說的貼標籤,也叫“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所以,在我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尤其是在處理已發生的問題時,我們說的話就更加的重要。
也許我們之前並沒有意識要這些評價的重要性,我們覺得孩子做錯了,希望他改正,但是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孩子。
父母易當,孩子難長,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是父母們修行、學習的過程。
那接下來我就給父母們介紹一些實用的小方法,幫助大家在與孩子的這場修行中更好的渡劫。
1. 先聽聽孩子的想法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孩子,他們經歷的越少就越容易犯錯,那我們在指正錯誤和給出正確的建議之前,一定要先問問孩子事情的經過和原因。
比如您可以這樣說: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做?我想知道你的想法、你是怎麼想的可以說來聽聽嗎?
我們先傾聽再去溝通,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想法是什麼,才能更有效的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評價孩子的對錯,即使孩子承認了錯誤,但是孩子心中更多的是委屈而不是想要去改正。
2. 只說你想要的
比如發現孩子穿衣服很慢時,忍住不去責備孩子怎麼這麼慢,穿個衣服也磨磨嘰嘰的這樣的話,可以說:“媽媽希望你穿衣服的時候更快一點,我相信你五分鐘之內就能把衣服穿好。”
給他正向積極的暗示,孩子的大腦裡也會有積極的反應,這樣才更容易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3. 把孩子當成孩子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忘了,他們還是孩子,犯錯誤、有些事情不明白是正常的,不要期望孩子會像大人一樣什麼都懂,不要用對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他們。
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要告訴自己他是孩子,我們要有耐心聽他說完,細心的去引導。
4.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畢竟是孩子,年齡越小,對家長的說法越易於認同,他們並不容易分辨家長說的是不是客觀、公正,同時。
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其獨立性是有限的,所以家長們不要輕易對孩子下結論,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因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養育孩子確實很不容易,我們難免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對孩子失去耐心,但是如果我們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語言,一時心中的怒氣釋放了出去,孩子卻因為我們的負面評價而對自己產生懷疑,那就得不償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言行、評價是對孩子最重要指引,所以,認真對待對孩子說出的每一句話,孩子會在我們每一句正面積極的引導下成為了一個最好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