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區兄弟
-
2 # 呆呆鴨
(1)預防
流行季節要消滅吸血昆蟲,保持豬舍乾燥通風,防蚊滅蚊。常發生地區在發病季節,應對豬每月注射1次黃色素用於預防。
(2)治療
新胂凡鈉明(914),每千克體重15~45毫克,靜脈注射。注射後血液中的蟲體2~24小時消失,但多數可再次復發。土黴素和四環素也有較好療效,每千克體重均為5~10毫克,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黃色素每千克體重4毫克,隔天1次,連用2次。血蟲淨粉(貝尼爾)每千克體重7毫克,靜脈注射。採用耳尖、尾尖、蹄尖放血的辦法也有一定療效。
-
3 # 阿承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症狀及防治方法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原蟲疾病
病原:豬附紅細胞體 臨床症狀:
1、臨床上以發熱、貧血、黃染為典型特徵。
2、仔豬:多發生於斷奶仔豬。急性體溫達42℃,厭食,時而貧血或黃染;個別豬耳部、頸下、胸前、腹下、四肢端等面板紅紫,指壓不退色,成為“紅皮豬”;毛孔處瀰漫性滲血點斑以耳部、頸肩部、臀部明顯;病程長者可見便秘、拉稀、流涎、呼吸困難、結膜炎等;慢性體溫一般正常,主要表現貧血和黃疸,大便幹如慄狀,表面帶有黑褐色或鮮紅色血液;生長緩慢,出欄延遲。
3、母豬:常於分娩後一週發病,急性期持續高熱,厭食,母豬流產和死胎,個別豬面板毛孔呈針尖大小出血,乳房和陰唇水腫,產奶量下降。慢性豬呈現黏膜蒼白及黃疸,不發情或屢配不孕。
4、育肥豬:臨床症狀似仔豬,高熱,毛孔處針尖大小出血紅斑,尤其耳頸部更加明顯,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常因繼發感染而症狀嚴重,慢性以貧血、黃疸為主要症狀。
預防與防治方案: 1、全群驅蟲,用百蟲淨定期驅除體內外寄生蟲,切斷傳播媒介。 2、注射用三氮眯肌注,一日一次,連用3~5天,以控制繼發感染。 3、補血肌注右旋糖酐鐵(鵬程紅桃1+1)或維生素B12。 4、附弓康混合拌料,連用7天。 5、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如氣候突變、飼料轉換、環境衛生、分娩、生產管理等帶來的影響
-
4 # 鄉下囧哥
臨床表現,小豬患病後表現發熱,精神不振,食慾下降,面板蒼白,發生黃疸發病一天到數天死亡,或者自然恢復,但是變成僵豬。
母豬患病後出現高熱,食慾下降,有時候陰唇和乳房發生水腫,奶量減少,產後三天開始慢慢自愈。
病理變化,面板蒼白,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有大小不一出血點,腹腔,胸腔積水,淋巴結腫大,膽囊腫大,肺部出現代長性肺氣腫,腎臟腫大,積水,胃腸粘膜區域性出血,水腫。
怎麼治療?
1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類藥物選擇4環素,土黴素,多西環素等,口服或者皮外注射,
劑量多西環素體重300-400mg/kg拌料喂服,或者體重150-200mg/kg混水服用,持續4-5天直到病好為止。注意懷孕母豬不能使用。
2土黴素,肌肉注射,體重150mg/kg連續3-4天
3使用新胂凡納明治療之前,用生理鹽水溶液慢慢注射。或用5%葡萄糖注射,具體用量生豬15-45mg/kg用藥三天後緩解。
蒼蠅蚊子是會傳播豬附紅細胞病的要及時消滅豬舍吸血鬼。特別是現在,要經常在豬舍附近噴灑殺蟲劑,還可以給豬注射驅蟲藥,如1%的敵百蟲溶液和伊維菌素等。
-
5 # 創新農牧
豬附紅細胞體病:又稱為黃疸性貧血或紅皮病,是由豬身體組織裡面的,附紅細胞體引起的一種,熱性溶血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的傳播途徑以及宿者有很多,包括豬、牛、羊、馬和貓科動物內,家畜,家禽,人都可以感染。但發生在豬的身上比較常見,各種年齡的豬都特別容易感染,該病毒對生長的育肥豬致死率,可高達80%到90%,此病通常都是地方性流行暴發,多發季節於,夏季特別多雨之後容易發病。它主要的傳播途徑是:是由患病豬透過吸血昆蟲或者蟎蟲,蝨子類的小型動物進行傳播,也可透過未消毒的針頭,一些器具進行傳播,也可透過母豬的胎盤垂直傳染,常見的傳播途徑有小豬的打鬥過程中,透過面板傷口,圈舍環境差都可以導致該病爆發。第二、病理變化
這種病症在各種年齡的豬都可以發生,我們典型的常見症狀表現有,皮膚髮紅,貧血,溶血性黃疸或母豬表現流產,如果該病毒與其他疾病混合,相繼感染,會使該病症複雜綜錯,難以治療,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七天左右,各種年齡階段的致死率都可高達70%。
第三、臨床特徵及表現
通常患病豬的體溫都會,身高至40度以上,會有發抖和聚堆的表現,排洩的尿為茶褐色,食慾減退,甚至廢絕,前期表現為便秘,後期拉稀,胸部而部腹部皮膚髮紅,有出血點,尤其是耳尖出現紫紅色斑塊,多數的發病豬會有呼吸困難的症狀,表現的呼吸急促,或成腹式呼吸,犬坐式呼吸等,行走搖擺,四肢不協調,隨著病情的發展,後期豬出現面板蒼白黃疸,多數的豬在死前會表現的,四肢抽搐或劃地,有的角弓反張,如果不及時採取治療,大部分的豬發病在2到4天內都會死亡,
第四、治療方案
回覆列表
附紅細胞體病簡稱附紅體病,是多種動物共患的一種散發的熱性、溶血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徵是呈現急性黃疸性貧血和全身皮膚髮紅,故又稱紅皮病。病豬感染後可大批死亡,因此給養豬業造成極大的危害。
該病原體常寄生於紅細胞中。附紅體對乾燥和化學藥品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濃度的消毒藥可將其殺死,但耐低溫。
1.流行特點 不同年齡和品質的豬均有易感性,仔豬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病死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可透過多種途徑傳播,也可垂直傳播。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夏、秋季多發。
2.臨床症狀 體溫升高可達42℃,呈稽留熱;病初豬不願走動,全身皮膚髮紅,以耳部、鼻鏡、腹部面板最為嚴重,喜趴臥擠堆,嗜睡;食慾減退,後期廢絕,豬全身面板蒼白、貧血,呼吸困難,可視黏膜蒼白、黃疸。有些豬耳部、腹下、腹股溝及四肢部位可見先發紅後出現不規則的紫斑,指壓不褪色。耳尖放血稀薄,血紅蛋白濃度降低。
3.病理變化 主要變化為貧血和黃疸。面板及黏膜蒼白,血液稀薄,全身性黃疸。肝臟腫大變性,呈黃棕色,膽囊腫大,內充滿大量的明膠樣膽汁。腎腫大,渾濁,貧血嚴重。肺腫大,瘀血水腫。脾臟腫大變軟。心肌蒼白松軟。
4.治療方案
(1)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0.1g/kg內服有效,土黴素每天每千克體重1.5g,分2次肌肉注射,可以連續應用。
(2)黃色素注射液,每千克體重3ml,靜脈注射。
5.預防措施
(1)預防該病的重點工作是滅蚊、驅蚊和驅除豬體內外寄生蟲。
(2)閹割、斷尾時應注意器械的消毒工作。
(3)注射時應注意更換針頭,減少人為傳播的機會。
(4)藥物預防可用土黴素800g拌1噸飼料,或可用阿散酸100-125克/噸飼料處理效果較好。
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做好通風降溫。夏季熱性豬病是一類由環境因素造成的內源性疾病。由於生存環境不良,導致豬體的抵抗力不同程度的降低,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害發病。因此,針對夏季高溫多溼的特點,宜多飼餵一些青綠多汁的富含維生素類的飼料,同時注意降低飼養密度,加強通風降溫工作。尤其是圈舍低矮、石棉瓦的豬舍更應採取多種降溫防暑措施,切實改善生豬的飼養環境和科學合理的飼料搭配,以增強其抗病能力,是預防夏季熱性豬病的最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