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在我的眼中,最牛逼的存在青銅器 ,不是紋飾複雜,也不是幾百斤重大傢伙,而是一件毫不起眼,但思維超前,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一件青銅器,甚至被發現十幾年以後,才知道古人有這麼牛逼的一個東西!

    我們小時候都玩過放大鏡取火這個遊戲吧?

    西方文獻記載古希臘人阻止羅馬人的侵犯,阿基米德用鏡子聚光,燒燬了羅馬人的戰船,這種說法雖然西方人堅信不疑,但沒有任何文物證據支撐。

    探索頻道的《流言終結者》做過兩次實驗,第二次實驗甚至是奧觀海同志親自交代,但簡直是失敗中的失敗。船離岸30米都點不著船帆,就別說船體了。

    其實,我們的祖先周人,在三千多年以前,就使用青銅器製造的凹面鏡實現了聚光取火,叫做陽燧。不像古希臘只是一個傳說,中國三千年前的這種「黑科技」,得到了文物和文獻的雙重證明,非常之堅實。下面就來來說一說,整個證據鏈和發現過程,你自己去判斷我說得有無道理。

    (我估計很多人肯定會有一些困惑。因為我曾經為這個問題,在知乎上跟人有過爭論,有些人認為我誇大其詞。還被一些傻B視為「網路謠言」,說我把普通的銅鏡拿來吹牛)

    第一,古籍文獻中記載的陽燧

    其實陽燧從先秦一直到漢、唐、宋的文獻都有記載:

    《周禮•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陽燧取明火於日,以鑑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蠻、明燭,共明水。鄭玄注:夫遂,陽遂也。《禮記•內則》:左佩紛帨、刀、礪、小觸、金燧。鄭玄注:金燧可取火於日。《舊唐書·禮儀志》:“今司宰有陽隧,形如圓鏡,以取明火。第二,陽燧的發現過程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學者在河南三門峽上村嶺一個先秦虢國墓地,在墓地遺址發現了很多青銅器,包括幾件青銅鏡子,其中有一面直徑為7.5釐米類似鏡子一樣的東西,但是鏡面不水平的,而是有點弧形的凹面,,

    這麼一件不起眼的東西,考古學家並沒有重視,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寫的《上村嶺虢國墓地發掘報告》中,稱其為【弧面形器】:

    1972年,陝西扶風縣修建水壩,一個叫王太川的農民一鋤頭挖出了一個【弧面形器】,上面有繁複的紋飾,

    他把這個東西就交給了周原考古隊,考古學者發現這個地方是西周一處「垃圾坑」,考古學叫「灰坑」第一直覺以為這個東西是一枚變形而被遺棄的銅鏡,(當然,他們也不知道三門峽也出土了這麼一件東西)

    其實,這種【弧面形器】一直都有出土,沒怎麼引起重視,一直被當做變形的鏡子,有的甚至認為某個青銅器皿的蓋子。

    轉機發生在1995年,周原考古隊在扶風縣發現一處被盜掘的西周墓地,叫做黃堆60號墓,貴重器物盜掘一空,但在墓主人骨架左手部位留下兩件玉器:玉璧、玉鉞和一面【弧面形器】:

    當時的考古學家羅西章先生,這樣考慮:

    如果在灰坑發現的是遺棄的垃圾,但這個墓葬主人有玉璧和玉鉞和陪葬,這兩樣東西是政權和軍權的象徵,那麼,顯示墓主人的身份應該很高貴,而且還有100匹馬的「車馬坑」,意味著墓主人非王即侯。

    因為根據出土忽鼎的銘文記載,在周代一匹馬的價錢等於一束絲綢加五個奴隸,

    所以,馬從來不用於獻祭,只用於殉葬,而且只有身份很高的人才有殉馬,在商代,寧可殺人獻祭,都不會殺馬。

    100匹馬殉葬是什麼級別?可以衡量一下

    那麼,這個緊緊握在墓主人手中的【弧面形器】,就絕不能當「變形銅鏡」、「垃圾」對待了。而且這個東西的反光面是凹面,絕對不是鏡子,因為,根據光學原理,凹面鏡在近處的成像是倒立的。

    羅西章發現,這個【弧面形器】雖然佈滿銅鏽,在沒有繡的地方十分光潔,他查閱文獻後靈機一動,這會不會是古書中說的陽燧呢?

    他為什麼會這樣想呢?因為研究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方法,或者說古代的所有「製造業」,先秦典籍《考工記》是絕對要看和查閱的書。

    古人早就知道不同的合金配比,能得到不同的青銅效能,這就是《考工記》就記載的「六齊(劑量)」:

    1)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

    2)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

    3) 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

    4) 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

    5)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

    6) 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

    製造鏡子和陽燧的青銅配比「鑑燧之齊」,這個【弧面形器】表面光潔,不是鏡子,就只有是陽燧。

    於是,他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製造的了一個模型,送到西安光學儀器廠去檢測,從光學角度的分析非常完美,於是,就用模型側視,發現3-5秒中就可以點燃宣紙,聚光效率一點都不差於今天的玻璃凸面鏡:

    這個【弧形器】的謎團也終於解開了。就是古人用來取火的陽燧,木燧陰天使用,陽燧夏天晴天使用,所以,有一些條件限制。

    秦漢以後,更加廉價易行的火鐮等取火工具出現,這種東西就被淘汰了。

    第三、科學分析

    別說五十年代的學者不清楚,就連明清的學者都不是很清楚,宋代的「大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恐怕是最後一個詳細記載陽燧的,他的描述十分符合現代光學原理:

    《夢溪筆談》:陽隧面窪, 向日照之, 光皆聚向內, 離鏡一二寸, 光聚為一點, 大如麻菽, 著物則火發, 此則腰鼓最細處也。

    沈括這段文字中指出陽燧反射、聚焦光線的軌跡像「腰鼓」,聚焦點則像「黃豆」那麼大。下圖是就是現代凹面鏡反射聚焦實驗。「腰鼓」類比再合適不過了

    這說明古人知道今天的光學知識,因為光的路徑是看不到的,這就必須進行抽象思考,才能知道傳播路徑,黑科技就黑在這裡:抽象思考,在原理的基礎上推理。

    後來研究青銅器的學者路迪民對這個陽燧研究後發表了一篇冶金學和光學的分析的論文《周原出土西周陽燧的技術研究》:

    光學實驗的資料:

    冶金取樣分析:

    顯示古人在加入大量的錫獲得更好的反光度,錫的成分達到近三分之一以上,(一般只有10-20%),比一般青銅高出十幾個百分點,完全是符合「六齊」的。

    所以,《考工記》這種經驗總結出來的模型還是非常可靠,即便是今天製作銅鏡錫的含量也是最高的。

    第四、互相驗證的鐵證

    在其他回答中我曾經說過:《易經》是古人必讀的「科學」和「哲學」書,陰陽五行理論就是出自易經,

    西漢《淮南子天文訓》,東漢王充的《論衡》都提到「陽燧」要在「五月初五丙午」製造,如:

    《論衡》:陽燧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三時,消煉五色石為器,乃能取火。

    因為根據「陰陽五行」學說,這一天的陽氣最旺。這就是對「陰陽五行」學說的具體應用。當然,今天來看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但是,這是判斷陽燧非常重要的一個證據。

    而恰恰有一個這樣的有力證據可以互相驗證:

    1990年在山東新泰發現了一面三國時代的陽燧,其銘文是:青龍四年五月丙午造,完全印證了古籍中說的「五月初五丙午日」製造陽燧。

    (見論文《山東新泰出土青龍四年陽燧》,《文物》雜誌,2012年,第七期。

  • 2 # 囧王者

    最近《國家寶藏》的大火,也帶熱了一批古玩迷觀眾。大家都想知道,在青銅器界,那件重寶能稱王。可惜,在我看來,這些神器都是國之重器,沒有高下之分。我們來看看禁止出國展出的有那些青銅器吧。

    1.四羊方尊

    2.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

    3.利簋

    4.大盂鼎

    5.大克鼎(Big Grams Tripod)又稱膳夫克鼎

    6.西周太保鼎

    7.西周虢季子白盤

    8.春秋蓮鶴方壺

    9.齊王墓青銅方鏡

    10.戰國鑄客銅鼎

    11.曾侯乙編鐘

    12.曾侯乙青銅尊盤

    13.青銅神樹

    14.馬踏飛燕

    15.秦始皇陵銅車馬

    16.西周牆盤

    17.

    18.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

    20.景雲銅鐘

    以上,只是首批禁止出國展出的青銅文物。後面第二批,第三批還有很多。

    其實,這些文化的價值,是可以供我們研究歷史,保護好自己的文化傳承。談到稱王稱霸,就略顯下成了。

  • 3 # 懟是一種生活

    論青銅器:第一是九鼎:不管是不是傳說,鼎定天下就是說它了,希望這個有專家考證是不是真的存在。第二是嬴政的十二金人: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後續沒其他記載。是不是在秦陵裡?是不是被融了鑄造兵器?求解。第三毛公鼎吧,誰叫他上面字多呢。哈哈

    出土的青銅器多半是禮器,禮器在當時是閒著沒事的時候用的,感覺不是很重要,當然專為祭祀而鑄,上面有字記錄了當時情況的是重寶,對我們瞭解先民的生活情況可以有一個瞭解。最後說下,個人覺得中華五千年最重要的青銅器是九鼎,再次就是十二金人,哪怕是傳說,都比禮器重要

  • 4 # 鐵掌幫幫主裘

    華人最自豪的不是法律,而是禮樂,周公制禮作樂,這個才是中華文明文明的象徵,九鼎十簋天子之數,代表著禮的最高規格,毛公鼎,後母戊大方鼎當然入選,還要有簋才合天子制式既,然有禮器,當然還有樂器,鼎為天下重寶,樂器之王當然是編鐘,曾侯乙編鐘是禮樂文化最有力的鐵證,證明其他古老文明還在以殺戮和征服宣揚自己的強大的時候,中國的先民早已經用音樂書寫著我們的燦然文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人為什麼喜歡穿阿迪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