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儒姐在北京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是一年中四個鬼節之一。這個日子是儒教、佛教、道教三大宗教共同的節日,非同尋常。

      之所以成為三教共同的節日,其共通之處,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中華民族在最初形成過程中就具備的共同信仰,至今仍深植民間。先秦時期,農業生產條件落後,民以食為天,莊稼收成至關重要,春夏秋冬都要開展祭祀活動,秋祭更為重要。人們最終把秋祭日定格為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秋莊稼初有收成,又是一個月圓的日子,祝願農事圓滿。祭祀活動自然是祭祖,感謝上天惠賜,先祖恩德,祭拜儀式是拜祖先牌位或上墳燒紙祭拜。還有一層很重要的意願,是讓先祖品嚐一下初秋的成果,所以又稱為“秋嘗”。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興盛起來。農曆七月十五日成為佛教盂蘭盆節。

    救母

      目連是孝敬父母的佛弟子,他母親在世時作惡多端,死後被打入地獄,受盡煎熬,餓得皮包骨頭。目連跟佛祖修行,已經有一定功力,他看到母親在地獄中的慘狀,想法救度母親。他準備好飯菜端給母親吃,無奈母親還沒 有吃到便化為灰燼。佛祖被目連孝心感動,給目連指出瞭解救母親倒懸之苦的辦法。讓目連在七月十五這一天,準備好供品,供養那些在地獄裡受苦的各方鬼魂。最終目連透過佈施、供養,救度亡靈,解救了母親,讓母親進入了極樂世界。

      “盂蘭盆”不是蘭花之意,而是“倒懸”的意思,是說如何解救倒懸之苦。

      盂蘭盆節之所以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在中國流行,跟這部經典的內容關係很大。本來,佛教宣揚眾生平等、主張出家修行、不婚不嫁,與儒家“愛有等差”、“三綱五常”、“無後為大”的思想是有衝突的。佛教徙最初沒儒家認為不親、不敬、絕後之人。《盂蘭盆經》講的是一個孝道故事,恰好緩解了這一矛盾,自然是大受歡迎。

      中元節之名,來自道教。

      道教信奉掌管天地人世的天官、地官、水官,將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定為祭祀天官的日子,稱上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定為祭祀地官的日子,稱為中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日定為祭祀水官的日子,稱為下元節。

    元節道場

      道教中元節祭祀地官,還是想給己經逝去成為鬼魂的先人祈福,祈願掌管地獄的地官給鬼魂放個假,讓他們回家團圓一下。道教在中元節要舉行隆重的“齋醮儀式”,就是人們常說的“道場”。要供奉諸神仙牌位,透過誦經、祈禱等一系列的法事活動,超度亡靈,為逝去親人的鬼魂祈福。

     不管是“秋嘗”、“盂蘭盆節”,還是“中元節”,雖然內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其中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是祭祀祖先。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融合能力在這裡體現出來,祖先崇拜這一悠久的傳統信仰,打通了儒、釋、道三教,將儒家的孝道、道教的敬鬼神、佛教的普渡眾生等元素整合在一起,成了儒、道、佛三教共同的節日。

  • 2 # 豫東水城

    中元節源於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弟子目連尊者父母雙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親,得道後,他開天眼通在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佛說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尊者與眾僧人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百味五果、飯食素齋供奉地獄裡的眾生,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所說的“鬼節”這於儒家是沒有關係的。

  • 3 # 最大玄機

    這個節日和儒家是相通的。儒家強調重孝道,當父母在世時,做兒女的自應當親奉甘旨;當父母死後,也要“祭如在”,跟父母在世時一個樣。故儒家倡導對祖先春秋二祭之外,七月半也可祭祖先。

    在中國古人觀念中,天地之間不是絕對對立的,天地之間還有人和其他許多動植物,所以,上天者與入地者之間,應該還有一些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找到歸宿的孤魂野鬼,這樣,夏曆七月十五的七月半,人們在祭祀自己祖先和孝敬父母的同時,並沒有忘記那些沒有著落的孤魂野鬼們,人們也會在這天祭祀一下他們。長此以往,就在民間形成了敬孤文化傳統。

    中元節的各種習俗都蘊含著無比豐富的文化內容,把中國的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體現得淋漓盡致。

    1、中元節是傳統孝文化的線上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孝文化,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文化。“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行為衍伸的總和。”孝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我們不能僅僅從一種倫理觀念與規範方面來理解,它可以說是包含了諸種意識形式的精神現象,包含著宗教的、哲學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藝術的等諸多文化意蘊。孝之起源應該是在周代, “直到周初,祀祖才算是真正具有孝道之教化的意義。”人們中元節祭祀祖先正是遵從了中國傳統文化,孝。

    2、中元節是祖先崇拜的載體

      自古以來,中國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信仰文化體系。先民的宗教信仰是複雜的,有時甚至是矛盾的。當今有的學者把儒、釋、道視為舊時中國的宗教,但這種觀點在學術界仍有異議。我們的祖先對於宗教的選擇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於我用者,拿來便用。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都曾佔據過先祖門的意識空間。但他們卻不會一代接一代的執著於某一種思想系統,只是認為某種思想在於其有益時才會去理會它。祖先崇拜的內容是神秘而豐富的,我們可以用“慎終追遠”四個字來概括祖先崇拜的內容,“‘慎終’指按照一定的禮儀來辦理上輩的喪葬;‘追遠’指按時祭祀和悼念遠祖,以示不忘根本。”

    3、中元節是中國鬼魂觀念的延續

      鬼魂觀念是人類最早的宗教觀念之一,是人類對自身生命的神秘化理解。古時人類認為,人是靈與肉的組合體,靈與肉是相分離的,靈魂依附於肉體,人死了,但魂不滅。靈魂無形的永駐人間,它在生時表現為靈魂,死後成為鬼魂。但鬼魂畢竟是屬於精神範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人們能夠接觸和加以安置的只是其依附體——失去生命的肉體,而且,古今的人們都認為“鬼魂關心自己的屍體,並且棲息、徘徊在墓地周圍,所以鬼魂崇拜主要體現在埋葬和祭祀死人的儀式上,以某種喪葬禮俗寄託生者的哀思和心願”。

  • 4 # n是名n

    儒道都是以孝道為教,這是中華文化一個顯著的特色。

    孝心,源自對父母慈愛的深刻體會和自覺迴向。

    父母的慈愛,來自生物本能,這是最常見、最自然的一種感情,每個正常家庭裡的孩子,所接受的,來自這個世界的第一份禮物,就是父母的這種毫無保留的情感,世間大愛,莫過於此。

    體會到它,再由衷的反饋回去,這就潛移默化的完成了一次“回心轉意”,道種就這樣種下去了。

    講孝道,一句“慎終追遠”就足夠了。更多事情在於實際的行為上,包括孝順父母,也包括愛護子女,甚至包括家庭和睦,以便於給小孩一個更溫馨從容的童年生活。

    具體到中元節,祭祀講究一個“祭如在”,心存禮至、遙相祭祝、人鬼兩安,就很好了。

    至於什麼“目建連盂蘭盆節救母”,這個東西也是挺搞笑的,和尚好勝心還是很強,一著急什麼都要弄得很極端,瞪眼說瞎話是手到擒來,一句“如是我聞”啥都能編。

    很多偽經不偽經的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寓言故事背後想表達的思想,比如盂蘭盆故事,就是講孝道的重要性,和佛弟子也要嚴格遵從於中華文明傳承根本的這種意願,所以大乘佛學,會依聖諦而認可這種經文。

    能出現這種經文,又怎麼不是儒家孝道文化的強大影響力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駕昌都,怎麼規劃自駕路線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