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諞秦腔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文化需求不斷提高,表面上秦腔似乎已經度過了那個岌岌可危的傳統文化沉沒的年代,迎來了秦腔發展的又一個春天。然而事實上,秦腔的危機依然嚴重,而且深層次潛伏的危機甚至於比上個世紀末還要嚴重。

    經過上世紀中後期的沉淪,傳統劇目在改革開放以來開始解禁,演出團體開始復活,秦腔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爆發時期,該時期一批過去優秀的秦腔藝人還大量的活躍在舞臺上,成為了秦腔的星星之火。但是很顯然的是,這些老藝人由於身體和年齡的原因,不足以撐起整個秦腔,於是乎各地開始大辦秦腔藝術學校,為秦腔培養急需的人才,以便充實各個演出團體。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秦腔推行的城鎮化和各種流行文化的興起,以及大量的老藝人的離世,秦腔勢單力薄,很快的在上世紀末進入了最為慘淡的時期,各種演出團體名存實亡,大量的當時培養的中堅力量開始改行謀求生路,秦腔演出團體的收入更是少的可憐,大多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後來,到本世紀初期開始,隨著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的推動,加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對流行文化充斥後對傳統的思念的加劇,秦腔又開始逐步找到得到了復甦。各個演出團體開始盤活,大量改行的演員開始從新入行,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文化生活依然單調,加上人們對精神寄託的嚮往,廟會文化的深度繁榮,為秦腔生存繼續提供著賴以生存的基礎。 由此可見,不管秦腔怎麼發展,秦腔始終是反應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和樸實價值觀的一種大眾民間藝術,不管時代怎麼發展,秦腔如何改革,都無法離開人民群眾這個深厚的土壤。 然而現在秦腔可悲的是,一大批的人近年來開始附庸高雅,硬生生的把秦腔要推成高雅藝術,刻意的脫離人們群眾,無論是在創作導向上,還是在演出市場選擇上,主流的秦腔團體正在和秦腔千百年來所依附的生存基礎脫離,自己不服務於人們群眾,反而歸結於文化發展的多樣性的競爭,這種對人民群眾需求的漠視,真是當下秦腔表面繁榮下最可怕的危機。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秦腔界,藝術家如雨後春筍般的開始抬頭,當然這一方面也反應出了名片制度管理不嚴格的弊端。而主要是原因在於,這一批所謂的秦腔名家和藝術家,大多都是在秦腔開始復甦的上世紀末成長起來的,由於當時的現實需要和後來秦腔沒落的原因,這批秦腔名家雖然大都是科班出身,但是總體上表現出的是這一代演員基本功非常的欠缺,把演秦腔純粹的弄成了唱秦腔,因此上我們可以看到秦腔所謂的藝術家不一定會演戲,客氣的說他們只是會唱戲而已。 過去的秦腔老藝人,那個不是身懷絕技,平地摳餅,對面拿賊,屏的是真本事硬功夫,騙人是絕對不行的,他們雖然社會地位地下,但是從來把秦腔當作養家餬口的的手段和手藝,絲毫不敢怠慢,那些老藝人可以說把秦腔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而現在這些個秦腔名家,藉助於各種發達的現代傳播手段,沒有多大的本事,卻能透過各種渠道,迅速的成名立萬,然而技藝確實稀鬆平常,只是頂著各種頭銜,招搖撞騙,秦腔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斂錢和發家致富的工具而已,他們從來不會在乎秦腔的死活,眼裡只認得錢,人民群眾在他們的眼裡只是他們隨意糊弄的傻子而已。 正是有這樣一批人和這一批人的骯髒的思想的存在,他們不思進取,附庸高雅,脫離群眾,使得秦腔傳統劇目和技藝失傳嚴重,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秦腔賴以生存的一些傳統技藝大量的失傳,人們樂見的大量劇目也開始大量的失傳。而於此相對的是,秦腔這些年樂於花大資金排演一些脫離群眾的所謂的新劇目,為的就是得獎,套取國家的資金,獲得相關的認可,然後靠著這些所謂的成績招搖撞騙,混吃等死,完全沒有一點的社會擔當和責任。 原則上,這些秦腔主流團體,靠著政府財政支援的優越條件,理應擔負起秦腔發展繁榮的重任,紮根到人民群眾當中,踏踏實實的為人民服務,然而事實上他們社會責任我的缺失,價值觀導向的畸形,導致他們不願意和秦腔賴以生存的的基礎相接壤,想法設法的和這些東西劃清界限。本應該由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卻只能由民營劇團傳承。 如今的秦腔,演出表面上應接不暇,但是事實上是演出劇目貧乏,大量的民營劇團由於資金的限制,演員流動性強,水平層次不齊,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高水平秦腔觀看的需求,事實上秦腔目前的繁榮只是虛假繁榮,如果不在短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那麼秦腔的復興繁榮只是一句口號,是空話套話,對秦腔有百害而無一利。

  • 2 # 巴音布魯克HJG

    是不是繁榮的景象?看一看臺下有多少觀眾、有多少年輕人,就是最好的回答。

    我是一個和秦腔有緣的人,因此很想討論這個問題

    凡是被列為國家文化遺產的,一般的講,都是已經到了該搶救和保護的地步了。中國戲劇之鼻祖,古老的秦腔就是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秦腔就理所當然也到了被搶救和保護的地步了,於是在省內各界振興秦腔的呼聲甚高。

    我的老岳父梁文藝就是從延安民眾劇團到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曾演出現代戲的開山之作《血淚仇》還有《梁秋燕》扮演王仁厚和梁老大。就說說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吧。

    在振興秦腔的呼聲中,陝西的幾個秦腔團體還是很不錯的,也創作排演了了一些優秀的秦腔作品。比如被譽為秦腔的最高學府、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並演出、號稱為三部曲的《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和《西京故事》。這三部戲我都看了,個人認為的確不錯。比如《西京故事》這齣戲,本子寫的不錯,尤其是主演李東橋對劇情的理解和個個魅力,蕩氣迴腸的唱腔、表演的功力,把這個角色發揮的淋漓盡致,真可謂是對劇本的二次創造。我真是服了,看到了振興秦腔的希望。

    話說改組後的西安秦腔劇院這是一個由尚友社、三意社、易俗社、五一劇團合併組建的劇院

    就劇院整體而言,個人認為、或者說和我個人的期望值還相差甚遠。

    三意社有真傳所以還行

    在古典傳承上三意社真是功不可沒,一部《火焰駒》、《玉堂春》真是難得的視聽盛宴,目前在秦腔界已經無人能敵了。為什麼呢?關鍵在於傳承了肖泒,一個肖玉玲的關門弟子侯紅琴撐起了這面大旗,深受戲迷的愛戴。還有《清風亭》一劇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尤其是主演康亞嬋的做工和演唱令戲迷們掏心掏肺啊。

    只有傳承方可發揚光大

    為什麼要說這個傳承呢?咱就說肖玉玲肖派的唱段吧,是那樣的婉轉細膩,一口三腔,細磨水滑,明麗響亮,淡雅清新,傳神、楚楚動人。在他生前暫且不說專業的,就說業餘的有多少年輕的小夥子師從學唱。其中“小鳥哀鳴”的那段唱,最具代表性。

    古調獨彈的易俗社一一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百年劇社

    提起西安的易俗社,我的內心充滿了驕傲和無限的自豪。我常常對,來自祖國各地的朋友講秦腔的歷史淵源,甚至帶他們去易俗社觀看演出。可是我感覺易俗社走下坡路了,關鍵在於傳承經典做得不夠。為什麼不重視傳承呢,不知改組為什麼要讓肖若蘭的關門弟子,肖派的傳承人李淑芳離開劇社,他還年輕、還正處於演出的黃金季。就目前易俗社的現狀,活躍在舞臺上的究竟有誰是肖泒傳人?當然易俗社應該傳承的東西太多了!作為局外人,我可真是有點恨鐵不成鋼。

    我相信古老的秦腔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一定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能不能回到上個世紀三大秦腔進北京,再次創造出大江南北演秦腔的壯舉。期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歷史上彈跳力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