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命居士
-
2 # 內求安己
焉能稱之“風光無限”,頂多是自吹自擂!
真要與聲名在外的強國相提並論,不免得“自慚形穢”了,再怎麼吵吵嚷嚷都是個“二流貨色”。
小有斬獲,就志得意滿、得意忘形、不思進取,還沒往下傳幾代就亡國了,該是去陰曹地府爭雄了!
【越國由來】
夏后帝少康,有個小兒子被封於“會稽”,來供奉看守“大禹祠”。傳了二十多代,到了“允常”這輩。允常時常跟“吳王闔閭”擦槍走火、刀兵相見。允常死後,其子“勾踐”即位,是為“越王”。
【吳越爭霸】
〔槜李之戰〕
“勾踐”剛一即位,吳王闔閭就領兵伐越。大軍壓境,勾踐別出心裁地耍橫,“挑了多名敢死之士,在吳軍陣前排成三列,一起喊叫、集體自殺”。 吳軍驚駭不已,看得入神,爭先觀之,隊形雜亂。越軍突然發起攻擊,在“槜李”(今浙江嘉興縣西)打敗吳軍,射傷闔閭。返回途中,闔閭傷發而亡,立太子“夫差”為王,囑咐“勿忘殺父之仇”!
〔夫椒之戰〕
過了三年,勾踐 聽聞 夫差 日夜操練兵勇,欲報仇血恨。勾踐不聽勸諫,立馬起兵攻吳,想要先發制人。夫差 見狀,點齊精兵,在 夫椒(今江蘇太湖洞庭山)反擊越軍,大敗越國。勾踐帶著5000殘兵退守會稽山,夫差領兵團團圍住。
〔前後求和〕
勾踐聽從范蠡之言,派文種去向吳國求和。文種跪行見夫差,言:“勾踐請為您的臣子,他的夫人願為您的侍女!” 伍子胥一旁說道:“上天將越地賜給吳國,不要答應!” 文種回來後如實報與勾踐。勾踐氣急之下要殺掉妻妾跟孩子,燒了他的寶物,來個魚死網破。文種趕緊阻止,進言道:“吳太宰嚭 貪財好利,可賄賂他而促成求和。” 於是,暗訪嚭,贈予美女、寶物。嚭果然答應,勸和夫差。夫差竟應允了,撤軍而歸!
〔臥薪嚐膽〕
勾踐返回越國後,痛定思痛,睡柴草、嘗苦膽,以自我激勵!他親自耕種勞作,夫人織布做衣,很少吃肉菜,衣著樸素;禮賢下士,優待賓客,振濟窮人,弔孝死者,與民同苦。 暗中積蓄力量,明面奉迎吹捧夫差。
〔趁虛而入〕
公元前482年,夫差北上與諸侯會盟於“黃池”,“精兵強將跟隨,老弱病殘留守”。夫差與晉國爭奪盟主之位,相持不下,延誤時間。勾踐這下瞅準時機,發兵直擊吳國,迅速拿下國都。夫差得知後,草草地結束會盟,領兵回撤。長時間奔波,人困馬乏,夫差便使人送以厚禮給勾踐,一求言和。 勾踐見吳國大軍尚在,尋思不是對手,就暫且答應了,回撤越國。
〔一雪前恥〕
四年之後,勾踐再度起兵攻吳。吳國因窮兵黷武,國力凋敝,將士多死於齊、晉戰場。“此一時彼一時”,吳國被勾踐死死地圍困三年之久,吳軍敗後,又圍“夫差”於姑蘇山。夫差遣人求和,范蠡爭搶不允,發令進攻。勾踐於心不忍,想要將夫差“安置到甬的東邊,做一個百戶之君”。夫差不堪屈辱,自殺了。
隱忍多年,一朝得志,吳越爭霸隨即結束。
【爭霸之後】
勾踐趁滅吳之餘勢,效仿夫差,北上徐州,以會諸侯,過過當“老大”的癮。可是,多數諸侯不予以接受和認可。只是在鄰國露露臉而已,橫行於長江、淮河以東罷了。哪有“霸主齊桓公”的“九合諸侯、一筐天下”之勢、之況,頂多小打小鬧。所以,主流的“春秋五霸”裡,不見其蹤跡!
【亡國之路】
勾踐死後,傳至第六代國君“無彊”。無彊來了興致,與楚共謀齊國。當越國出兵攻齊國時,楚國並未按約而至,不出一兵一卒。當越國把齊國打得招架不住時,齊國示弱求和,將戰火轉嫁到楚國身上。結果,楚國一怒,打垮了“齊國”、滅了“越國”。真可謂,“不自量力”、“不作不死”。
【無緣爭雄】
“七雄並立”是戰國中期。
介於三種不同的戰國起點說,推算出三個中期時間“前348年、前337年、前312年”。
史記上記載的是:公元前333年,楚國楚威王滅了越國。
這時,“七家”剛嶄露頭角,只有“齊楚”稱王。
另一說:經過考古研究確定為公元前306年,楚國楚懷王滅了越國。
此時,趙武靈王經胡服騎射才始稱王。
不論在哪個時間點上,言之爭雄還尚早,都是各掃門前雪、自我發展的階段。
況且,僅此跟楚國一戰,就被滅國,連爭雄的機會都沒了!
【總結】
“戰國七雄”都是前前後後歷經“變法圖強”才脫穎而出的,越國有過改革嗎?
所以,“越國”本身就沒有“爭雄的實力”。
縱觀其戰史,只是“家門口打打吳國”、“碰碰齊楚鄰國”。
連家門口都出不去,何談“爭雄”!
愛歷史、觀歷史,歡迎討論! -
3 # 百里不奚
越國沒有加入算戰國八雄,當然是因為在列國爭強的過程中,他中途退場沒能堅持到最後。
越國被滅到底是哪一年,歷史學家有很大的爭議。但越國作為個政治實體失去它的重要性,則大體可以認為是在越王無強的時代。
無強是勾踐的五世孫。這名字一聽就很衰,他也確實很衰,照《史記》的說法,他根本就是給齊國忽悠死的。
無強覺得國際上對越國重視不夠,想要成名立威。
越國東邊是大海,無強卻並不想春暖花開;越國南邊,到福建到廣東到廣西到越南,遼闊的土地上生活著跟無強血濃於水,但更加貧窮落後的越族兄弟,向他們發動攻勢,仗打得再成功也攢不了多少經驗值,升級不能指望他們;往北是齊國,往西是楚國,則都是威望素著的大國。
於是越王無強決定攻打齊國。齊國就派了個使者跟無強說,打齊國是很沒有意思的,相反,楚國卻必須要打,越國不打楚國,往大了說不能稱王,往小了說不能稱霸。
無強聽使者大談了一通當時的國際形勢對伐楚是如何有利,於是心裡就活泛了。他率領越軍攻楚,然後被楚威王打得大敗,無強被殺。楚國大軍一路東下,完全吞併了越國所據有的當年吳國的土地。楚軍一直打到了浙江(水名,即錢塘江)。從此楚國幅員之遼闊,為其餘國家所遠遠不及。而越國,則被打得支離破碎,《越世家》說:
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雖然史書上也提到,後來諸候亡秦時,也有越人參與其事。但一個完整的越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越國驟衰,表面看是因為無強兵敗,但深究起來,恐怕勾踐的鼎盛時代,越國就透著短命壽夭之相。
勾踐滅吳之後,把都城遷到的琅琊。琅琊在今天的山東膠南縣,則是勾踐繼續北上爭霸的意圖很明顯。如此,他也就不能把“準上地”丟掉,令首都和大後方隔開,變成一塊飛地。
越國對吳國的勝利,實在有很大的運氣成份。吳王夫差虛榮心膨脹,硬是要北上爭霸,遠征二千里,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後勤補給之難可以想見(所以吳國只好使勁挖運河)。於是鬧得後方空虛,這才給了越國在背後捅刀子的機會。勾踐以百里之地,覆二千里之吳,說起來是以弱勝強十分露臉,但接下來就面臨了巨大問題:短期來說,是不惜代價滅吳後,越國也精疲力盡,該怎麼面對楚國的咄咄攻勢;長期來說,是越國的經濟基礎比吳國還要薄弱,政府機構比吳國還要原始,現在擁有了這麼大ー個國家,怎麼管理又成了難題。
所以越國的覆亡,從勾踐時就埋下伏筆了。
回覆列表
你瞭解一下老年的越王就知道了,跟漢武帝有點像,而且本身越國綜合實力地理位置都不好,加上後期的昏庸,也就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