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蘑菇雅說
-
2 # 信陵侃史
三國鼎立後,蜀漢是三國之中最弱的,實力最強的是雄踞北方的曹魏,但自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以來曾六次北伐曹魏,即然蜀漢實力最弱,那為何諸葛亮還要一直北伐呢?
一、攻滅曹魏,是蜀漢的政治使命曹魏和蜀漢是世仇,劉備以漢室宗親自居,“除賊扶漢”是他的使命,而曹操便是劉備眼中的“賊”。曹操死後,曹丕代漢自立建立曹魏,劉備以繼承漢室之名在蜀地成都進位稱帝建立蜀漢,那曹魏理論上在蜀漢的眼裡就是個不合法的政權,因而攻滅曹魏,統一天下,恢復大漢河山便成為了蜀漢的政治使命。
劉備在位時間比較短,其在位初期因關羽之死找東吳復仇將全部精力都用於東征孫吳上,攻滅曹魏的事情只能交給下一任統治者,而諸葛亮作為下一任實際掌權者,攻滅曹魏的使命自然而讓便落在了諸葛亮的身上,因而諸葛亮一直北伐。
二、北伐是蜀漢的戰略方針早在諸葛亮出山之前,便把北伐取關中寫進了《隆中策》中,而《隆中策》便是蜀漢的戰略方針,北伐是蜀漢集團取天下的重要一步,本來當初定得是兵分兩路,一路是從荊州取中原,一路便是北伐,只可惜關羽大意失了荊州,所以原本的兵分兩路也就不存在了,也就只存在北伐了。
而三國時期曹魏最強,蜀漢和孫吳為自保便結為聯盟共同抗曹,因而北伐攻魏是蜀漢開疆拓土唯一的選擇。
三、轉移蜀漢朝廷黨派矛盾蜀漢朝堂上大致可分為兩個黨派,一個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老班底——荊州派,一個便是蜀地本土的益州派。荊州派作為元老其權位要高於益州派,但益州派並不服氣,因為這裡是益州地盤不是荊州地盤。因而為了緩和朝內矛盾,樹立曹魏這樣一個外敵是轉移黨派矛盾的一個重要舉措,有利於維護內部的統一。
綜上所述,雖然蜀漢勢弱但諸葛亮依然堅持北伐。
-
3 # 唐朝的長老
據統計三國時期魏華人口達到400多萬到500多萬之間,而蜀華人口只有90多萬,所以說魏華人口是蜀國的5倍應該還是比較靠譜的!
但是在軍隊方面蜀國大概10萬左右,而魏國軍隊是否有50萬這個很難說,如果真的有5倍的話漢中之戰曹操就不用撤兵。但是魏國的兵力應該還是有30萬以上的。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出師表裡面說的很清楚,諸葛亮的志在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雖然蜀國實力不夠強大,但是也要去努力實現志向。所以說諸葛亮北伐雖然成功的機率很小,但這是他在盡全力來實現自己的政治報復!同時也可以把志向影響到整個蜀國,不然就等於承認了魏國的合法性。
一致對外,轉移矛盾蜀國的掌權者都是劉備從荊州帶過來的人,但是關羽失去荊州之後荊州就回吳了,所以荊州集團的人是很有限的。而蜀國的益州集團再此地已經是根深蒂固,由外來人管理他們,他們自然心裡很不痛快的,所以益州本土人和劉備帶過來的荊州集團一直是有很深的矛盾的。
所以諸葛亮就利用北伐戰爭,讓荊州集團摒棄矛盾,一致對魏!對於緩和內部矛盾來說,北伐起的作用至關重要!
鞏固地位劉備託孤的時候文官託的是諸葛亮,而武將託的是益州集團的李嚴。如果諸葛亮不帶兵北伐的話,諸葛亮恐怕是很難掌握住蜀國的軍權的。
雖然說諸葛亮把蜀漢的政治以及軍事都抓在了自己手裡,但是他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是很難鞏固自己以及荊州集團的地位的!
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是有政治志向,化解內部矛盾,自己鞏固地位三個原因的,既然是多方面的需要,也就顧不上實力的問題了!
-
4 # 聽雨渲染年華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魏:戶數103萬,人口443萬,兵60萬。蜀:戶數28萬,人口94萬,兵10萬。吳:戶數52.3萬,人口230萬,兵23萬。可以看出,蜀國的確是三個國家中最弱的。
諸葛亮為什麼堅持北伐呢,首先是為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劉備一生以恢復漢室為奮鬥目標,關羽張飛等大將都是為了這個目標為之奮鬥,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其遺志,堅持北伐。
其次,當時的正統之爭,因為曹魏的政權的的確確是漢獻帝禪讓的,具有法統上的合理性,劉備雖然在西川稱帝,建立了蜀漢,但畢竟偏安一隅,時間久了,人們會忘記漢朝的正統地位。
再者,曹魏佔據的是中原地帶,蜀漢畢竟屬於偏僻地帶,論國力人口都遠遠不如曹魏,蜀漢如果選擇休養生息,那麼曹魏只會比蜀漢恢復的更快更好,到時候國力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與其坐等滅亡,不如起兵伐之。
諸葛亮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不會看不到這一點,所以會一直堅持北伐。
-
5 # 真一個人的江湖
歷史上對於諸葛亮跟姜維的北伐戰爭,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但是大部分的觀點都認為諸葛亮的北伐之戰希望渺茫,幾乎沒有獲勝的可能,這主要源於敵人的強大。對於現代戰爭而言,由於資訊暢通,而且政府的動員能力十分強大,所以可以從上層一直宣傳到最基層準備備戰,此時的戰爭考驗的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但是對於古人而言,國家的動員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能動員的兵力是我的三倍,那麼就算我比你弱上三分,那麼我們在戰場上的能力還是持平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很多時候綜合國力並非是戰鬥的決定因素,而恰恰相反,一場大的戰役可能就扭轉了兩個勢力之間的水平,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一些有名的戰役弱國能夠取得勝利,若是單靠國力,袁紹滅掉曹操那是分分鐘的事情。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諸葛亮的無奈,國力不足,糧食難運,魏國實力雄厚,都是因素。隆對中也明確指出,即便跨有荊益兩州的情況下,也要等天下有變,方能克復中原。五出祁山無功而返絕對不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足,反而從戰局上,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能力很強。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回覆列表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相信《三國演義》大家都看過,對諸葛亮露出其三的故事更是有所耳聞。那麼如題主所問,魏軍是否為蜀軍的5倍,我們無從考知,但是蜀國卻確確實實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那麼如此之弱的蜀國,諸葛亮又為何要一直北伐呢?
堅持正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們知道劉備在建立蜀漢時,以國號為漢,況且其自身為漢朝後人,在建立蜀漢之後也一直把蜀漢作為是漢朝的正統,而在他們看來,曹魏便是篡奪了漢的罪人,因此,在建立蜀漢後,諸葛亮一直北伐,便是向社會表明一個態度:蜀國才是漢朝的正統,並且一直希望光復漢朝。
緩解內部矛盾這一點是比較有意思的,在三國時期社會混亂,天下紛爭,世家大族之間矛盾不斷,甚至可以直接干預王朝內政,而同樣的在益州也有大大小小的大族,這些大族會憑藉著自己的家族勢力,干預地方政治,影響蜀漢統治。而諸葛亮提倡一直北伐,便是以中央集權的力量調配國家上下共同支援北伐,在蜀漢的內亂中樹立出一個外敵,減少益州大族對政治的影響。這其實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就好比於在一個家族中,每一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與其他人發生一些糾紛,但是當這個家族面臨到一個更大威脅的時候,他們便迫不得已先拋下個人矛盾,而為了整個家族去努力,蜀漢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