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記歷史
-
2 # 歷史二十五畫生
正史上壓根就沒有說過,漢元帝是因為相思病而逝世的。不過漢元帝在做太子的時候,的確有過相思之苦。
用現在網路用語來說,“男人都是大豬蹄子”而這個漢元帝,也可以這樣說。
漢元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十分的寵幸司馬良媂,然而不幸的是,司馬良媂得了不治之症。劉奭得知後,痛苦欲絕,而司馬良娣在臨死之前,對劉奭說,是其他妃子的詛咒,自己才會得此怪病。
因而當司馬良媂死後,劉奭便就不再臨幸其他妃子。
不過飽受相思之苦的劉奭,沒能抵住男人的年輕氣盛。而這時王政君入宮,慾望重生的劉奭,最終同王政君好上了。
王政君也很爭氣,為劉奭剩下了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成帝劉驁。
綜上所述,從以前劉奭的表現當中,我們就可以推出,即便劉奭有過相思之苦,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感情也會淡忘。更何況,所謂因相思而故,只不過是小說家之言。
-
3 # 尋根拜祖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五月,漢元帝劉奭突然病了,沒過多久便撒手人寰。蹊蹺的是,關於漢元帝的病因,史書上並沒有詳細記錄,看似很普通的一場病,卻要了年僅41歲的漢元帝的命。四個月前發生的一件事和一個人,被後世之人與漢元帝的死因聯絡在一起,這件事就是昭君出塞,這個人就是王昭君,有傳言說,漢元帝是思念王昭君,鬱結成病,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一年的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拜見漢元帝。歷史上把呼韓邪單于塑造成和平大使,一直致力於漢匈和平,為此他甚至不惜自降身價,求為“漢甥”,這既是事實,又不完全是事實。怎麼講?呼韓邪的行為是為了和平,但其實並非完全出於真心。當時的匈奴出現五位單于,相互攻伐,呼韓邪單于幾次差點被幹掉,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投靠大漢。
在和漢朝接觸的過程中,他驚恐地發現,漢朝對於匈奴這頭小綿羊來說就是頭大象,一腳就可以要命。尤其是郅支單于被滅,漢朝甚至連一兵一卒都沒發,就把幾千裡外的郅支單于的頭顱砍了。祈求和平的虔誠之下,是一顆恐懼之心。漢朝當然能洞悉這一切,為了撫慰呼韓邪這顆驚恐的心,鞏固漢匈和平,漢元帝決定答應他和親的請求,嫁一位“公主”給他。
於是王昭君出場,這段故事不用贅述,人人耳熟能詳。需要提一下的是中間的小插曲:
插曲一:漢元帝悔婚
說漢元帝一見如此驚豔的王昭君,立刻麵糰掉進油鍋裡——酥了!於是決定悔婚,想強行扣留王昭君。最終迫於多方勢力的反對,以及王昭君本人的意願,漢元帝只好忍痛送王昭君北去。
插曲二:漢元帝強行佔有王昭君
這個出自野史,說漢元帝見留不住王昭君,便使出了最惡毒的損招,找藉口把王昭君強留在宮中三天,這三天發生的事很“汙眼”,你懂的。
此後的結果便是,王昭君走了,同時帶走了漢元帝的魂,他得了相思病,抑鬱成疾,四個月後,痴情男皇帝劉奭硬是活生生“想死”了!
這些說法其實很扯淡,野史不可信,正史也不能“傻讀”,跟著史學家瞎起鬨,史學家也是人,對史實的分析往往帶著有色眼鏡。對漢元帝的這段歷史也是如此,先來看看漢元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歷史上普遍認為漢元帝是個昏君,對此筆者不否認,但同時他卻又是個道德君子。很矛盾的兩個評價,其實並不衝突。首先漢元帝的“昏”,表現在他的“智力水平”方面,直白一點說,他就是政治白痴,很容易被政壇老狐狸們耍得團團轉,還我感覺良好,可以想象,他這樣的水平,被說成昏君一點不冤。但只要漢元帝能拎得清的事,他絕不含糊,更從不昏庸,所以說他又是一個好人,道德君子。
昭君出塞,毫無疑問是在漢元帝的智力水平範圍內的事,他不可能做出如此荒唐的事,而且實事求是地講,作為一個皇帝,他不算好色,起碼不太好色。後人之所以如此評價他,其實是人性的弱點使然,人們都喜歡黑白分明的故事,讀起來大有快意江湖的味道,所以人們會不自覺地給“白”人漂白,給“黑”人潑墨,其實大多數人都是“灰色”的,就像漢元帝。
劉奭作為皇帝是“黑”的,作為人,無疑是“白”的,但畢竟他的第一標籤是皇帝,所以,他被潑墨也是必然的。那麼漢元帝到底是怎麼死的?
說出來很索然無味:自然死亡。到壽了,閻王爺想你了。你可能說,他才41歲,不老。是的,作為常人確實不老,但作為皇帝這種高危職業者,41歲絕對是長壽了。史書記載,漢元帝不到三十歲就“齒髮皆落”,年紀輕輕,牙齒頭髮都開始紛紛罷工,典型的早衰現象。
所以,漢元帝的病就是正常的身體臟器衰竭,遇到一點不適,就會引發免疫系統崩潰。這樣的病,史書也沒法大費筆墨,閻王殿的正常招生而已。
相思病的說法,除了是對漢元帝刻意的貶損潑墨而外,還寄託了人們對王昭君的變相褒獎,這樣一位為國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貢獻的奇女子,她曾經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提高她的聲望,是每一位後人的責任,難道不是嗎?
與其說是漢元帝對王昭君得了相思病,還不如說,這個傳言寄託的是華人對王昭君綿延的思念!包括你!
-
4 # 94310417小云
元帝乃漢宣帝之子,資質平穩乃守成之君,其一生文治武功不及其父一半,他執政時最有名的事情便是明妃岀塞,嫁於呼邪寒單于啦。由於他母親對其寵愛嬌縱,自小悠閒自在,多思美色奇物,王政君是元帝無意中在母后安排下選中的,他衷情與司馬良娣的單純美麗,對王政君只是行周公之禮,僅一擊而有孕真奇事,王昭君於王政君本同為官女子,但昭君其人潔身自愛,高傲品正,不善交計持重,有無銀兩巴結毛延壽被畫的臉無顏色,埋藏於美色撼海中,枯老一生,時正值匈奴王呼韓邪內附大漢,求取公主,以結秦晉之好,張榜納美遠嫁匈奴,冒充公主,昭君思與其枯老冷宮,不如嫁走成後,到宮中見了漢元帝和呼韓邪,元帝大驚,宮中僅有如此美色,己僅不知,頓時心緣意,僅想反悔,乃匈奴王非昭君不娶,忍痛割愛以國家民族大義為要,揮淚嫁了昭君,有相思的成份存在,自那以後元帝性情大變,斬了毛延壽,怨恨於皇后,不雨露均霑,喪了明妃,從此縱情與多個妃子,冷漠政君,以懲其尊,皇帝決不會傻到為了女子而抑鬱症了,多為聲色犬馬之勞,不足掛齒,。
回覆列表
公元前36年漢對匈奴發動戰爭,併成功將郅支擊殺。郅支的政敵呼韓邪單就非常的高興,決定拉近和漢的關係,就於公元前33年正月來到漢當時的都城長安,並表示願意娶一個漢女為皇后,來鞏固漢和匈奴的友好關係。漢元帝當時也認為透過和匈奴的政治聯姻,可以減少邊境地區和匈奴的戰爭,所以就隨便找了個叫王嬙宮女許配給呼韓邪單,王嬙字昭君也就是咱們的四大美女之一。這件事完成之後匈奴和漢確實和平了很長一段時間,邊境地區和平穩定,昭君出塞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漢元帝和王昭君後續糾葛主要起源於民間傳說,王昭君當時是以平民身份被選入宮的,那時候宮裡那麼多女人,漢元帝不可能每個人都見到的。所以那個時候宮廷畫師就會把這些女人畫在紙上,然後把這些美女畫卷呈交給漢元帝,漢元帝再從這些畫中挑選出漂亮的女人。當時王昭君一沒錢去賄賂畫師,二沒有政治背景,所以畫師也就不會為她磨皮、美白、加濾鏡。這樣漢元帝看到畫中的王昭君就是平庸不出彩,自然也就不會關注上她。那麼許配給匈奴的女人,肯定得是漢元帝挑剩下的,王昭君這個被漏的美女就被呼韓邪單撿了便宜。後來在送親儀式上,漢元帝才發現王昭君是如此的驚豔,但既然答應了匈奴就不能再反悔,自此就得了相思病鬱鬱而終。
漢元帝相思王昭君主要是民間傳說可信度不高,正史上漢元帝后期宦官石顯專權亂政,如果真是心裡有病鬱郁而死,我想也應該是朝中亂象滿心抱負無法施展壓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