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nyboy

    不錯的問題,我從以下兩個層次來分析一下,先還原一下“罷百尊儒”這個事,再來分析漢武帝的意圖。

    首先,“罷百尊儒”不是一個具體的事件,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眾多人經過多次、反覆,最終才得以形成。

    近年來,一些旁門左道、不讀書的觀點提出不存在“罷百尊儒”,這種荒誕荒謬的觀點,稍微有些常識的研究者都不會去理會。但有趣之處在於,這些人會把“沒人理會”當做是‘被駁倒了”,這就很滑稽了。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認為罷百尊儒不存在呢?是因為這些人自己原來就有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存在著一個具體的事件,由董仲舒提出,漢武帝推動的事件叫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而史學界始終有著廣泛的共識:“罷百尊儒”是對從漢武帝初期發起,到漢中後期才形成的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在《史記》《漢書》等基本史料中都敘述的很清楚,但凡一個人把《史記》《漢書》相關的篇目讀過,就能知道這一點。

    另外,中國的歷史課本對“罷百尊儒”的描述高度概括,很多人對教科書上的描述太過印象深刻,所以也會存在著一種片面印象,就好像董仲舒提出了一個口號,漢武帝將其貫徹落實了一樣。

    事實上,從歷史大背景看,因為漢初秉承秦法,所以從漢初以來,就不斷有希望漢朝改制的呼籲。但當時儒學自身還沒有形成具體的理論,來推動這一切。所以,漢初的博士及其弟子們,是百家都有的,也包括儒家。董仲舒就是作為儒學的人物,在漢文帝的時候就成為博士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他剛即位,丞相衛綰奏言:“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這就已經進入到“罷黜百家”的過程中了,因為舉賢良是當時主要的官員選拔渠道。

    到了竇太后去世之後,漢武帝再進行對策,這時有了董仲舒著名的天人三策,其中,董仲舒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等建議。這就是一般意義上所說的罷百尊儒。

    但是,與很多人所設想的不同,董仲舒並沒有受到漢武帝的重用,而是被打發到了外地做了王國相。因此,很難說漢武帝就迅速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

    漢武帝當時重用的儒家人物是公孫弘,而恰恰是在這時期,漢武帝一些關於推崇儒學的政策才逐步推動下去。當然,形成羽翼的還有其他的儒學人物。

    漢武帝一直到死,都沒有真正把儒學納入到帝國的決策的核心之中,譬如儒學最重要的祭祀,一直到王莽時期才搞定,這時候西漢都快滅亡了。

    儒學真正實現唯我獨尊,是要到漢宣帝時期的石渠閣會議,甚至說到漢元帝、漢成帝時期。漢宣帝還是講究王霸之道雜之的,而漢元帝就是篤信儒學了。

    因此,罷百尊儒是一個長時段的歷史程序,它是在漢代繼承秦代的歷史背景下,為解決漢代的合法性問題而產生,從漢武帝初期就發源,歷經波折,到漢宣帝才正式形成,到漢元帝達到頂峰,到莽政時期才臻於完成的過程。

    其次,關於漢武帝的態度

    漢武帝對儒學無疑是信仰的,要注意這個詞,是“信仰”。

    因為,當時儒學在宮廷的主要派別是公羊學,而公羊學裡是有很多荒誕不經之論的,講究天人合一,相信讖緯、災異,或是五行。說白了,此時的儒學,更像是儒教。

    而漢武帝從其個人說,他渴望永生,因此對天人合一是篤信的;他有好大喜功,而儒學的禮樂封禪等宏大敘事,很符合他的口味。

    從漢武帝的政治訴求來說,他必須要解決漢朝改制的問題,也就是要證明漢朝有得到天命的合法性,就要徹底的從秦制改成漢制,而儒學能夠提供一整套的理論來幫助他改制。

    因此,從上述兩個理由看,漢武帝是真的崇拜、篤信儒家。

    但是,漢武帝的崇拜和篤信,並不妨礙他只是把儒家當做一種裝飾。

    這個很容易理解,我也篤信養生之道,但不妨礙我仍然熬夜、喝酒嘛。漢武帝也一樣,他的雄才大略之處體現在,他知道儒家的理論可以解決合法性、禮儀制度等問題,但解決不了具體治國的問題,怎麼徵稅?怎麼管理?等等,這些,還是要靠以前的法律,靠一些用人之道等等。

    所以,歷史上對此也早有定論:緣飾儒學。

    就是說,漢武帝把儒學當裝飾品。他信儒學的那些道理,但不相信儒學能治國。

    所以,他不重用董仲舒,而是用公孫弘,這簡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他的重孫子漢宣帝,和他很相似。漢宣帝也篤信儒學,而且特別相信祥瑞,西漢有一半的祥瑞都是漢宣帝時期的。但漢宣帝也不相信只靠儒學就能治國,所以才有他對漢元帝的訓斥:王霸之道雜之。

    到了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以及王莽,這些人才是徹底的相信儒學,不僅相信其理論,而且相信能治國。當然,這就是後話了,以後再談吧。

  • 2 # 楊朱學派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歷史上最荒誕無稽之談。漢武帝獨尊的是法家。

    漢文帝時,重用儒家大師張倉為丞相。放開言論,廢除秦朝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張倉廢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漢武帝時,重用法家酷吏張湯為廷尉。重立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張湯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唐代法家酷吏來俊臣可謂張湯轉世】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江充,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屠戮無辜者達十幾萬人。

    漢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壓榨盤剝百姓。開徵人頭稅。墨家鉅子郭解剷除害民惡吏。漢武帝與法家酷吏聯合誅殺最後一個墨者郭解。剿滅墨家,墨家徹底滅絕。

    漢武帝與張湯謀劃發行白鹿皮幣,召來大夫顏異商議。顏異認為不妥,並未罵劉徹。法家酷吏張湯認為,顏異欲罵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誹罪之名,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腹誹罪,就是肚子裡罵天子之罪】

    漢武帝欲封禪泰山。要儒生主持封禪。被儒家拒絕。漢武帝罷黜群儒。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建立了一個人吃人,人整人,人治人的時代。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者,是思維邏輯混亂的弱智。

  • 3 # 河東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核心是漢武帝為了將道家勢力從朝堂上排除,聯合儒家勢力實施的奪權行動。

    漢武帝的意思不是崇拜儒家,他是希望儒家崇拜帝王,“百家崇拜儒家”,儒家只是帝王的下屬,所以帝王將其冊封為名正言順的儒教教主,作為儒家合作推翻傳統儒教的祭司階層道家的回報。

    傳統儒教,信仰核心是帝王代表的“神”,當家人是道家人物,實際做事的人是儒家人物,為什麼叫儒教,不叫道教,也不叫神教?因為儒家負責國家管理的具體行政,與人民打交道,這是族群發展的根本目標,宗教創立的目的是為民眾謀福利,所以這種突出老三地位的宗教被稱之為儒教。

  • 4 # 趙日金141

    子無虛有。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麼一件歷史大事,《史記孝武帝本紀》卻不見有文字記載。

    據說董仲舒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若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必然信任並重用董仲舒,然而事實正相反,漢武帝十分反感董仲舒,並差一點要董仲舒的性命。《史記儒林列傳》:

    中廢為中大夫,居舍,作《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賜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6-8萬的小型SUV領域,哪款車的價效比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