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我們有一個部門是專門生產噴槍(用於製衣行業清潔用的,配有一個噴壺的),近段時間質量一直不穩定,經常遭到客戶的投訴,同時銷售部又給壓力,已有QC員做抽檢,但情況都是反反覆覆,又不知問題出在哪裡,想做一下改革,但又不知從哪方面開始,請各位提供一下意見,我應該怎樣做這個改革方案?
回覆列表
-
1 # 工廠管理課堂
-
2 # 海哥記實
我建議你們,成立一個QC小組。也就是全面質量管理小組。
我在80年代在工廠當班長的時候,我們廠就專門組織學習了,日本的全面質量管理。<就是在上這個課的時候,我還找了一個女朋友>。他的精髓就是,當一個產品出質量問題的時候,組織攻關,從中找出主要問題,次要問題,先全力解決主要問題。當一個主要問題解決了以後,進入下一個迴圈。再從原來的次要問題裡找出最主要的問題,這樣迴圈下去,直到全部的問題解決。
日本人的東西做得好,他們就是這樣管理質量的。
我建議你去查查,全面質量管理的資料。
個人認為,在製作改革方案之前,必須先弄清楚問題在哪裡?否則就像在看不到敵人的情況下亂開炮,試想連自己的改革方案要解決什麼問題都不知道,那麼改革方案的效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同樣的質量問題重複犯,通常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質量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沒找到,制定的糾正預防措施不合理,改善措施執行不到位,下面針對上述內容進行詳細說明。
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後續糾正預防措施的基礎,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出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制定預防措施,避免問題再次發生,這是處理問題的標準流程,可以看出,分析問題是後續措施的基礎,如果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就算制定了措施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01.要想盡一切辦法獲取更多的問題資訊
透過銷售人員協助,聯絡客戶端實際測試人員或者使用人員
郵件不能表達清楚則需要透過電話、影片會議進行詳細溝通
條件允許情況下安排技術人員(FAE)到客戶現場進行問題確認
客戶的使用環境和使用方式需要詳細瞭解
對於問題資訊的完整性可以透過“5W2H”進行逐項確認,確保資訊完整、清楚。
02.問題產品是問題分析的重要證據
問題產生,存在各種可能性,問題產品的物料、生產加工、測試和檢驗各環節存在不同。
在問題產品沒有從客戶端返回工廠之前,我們只能透過產品追溯系統調查物料、人員、加工、測試、檢測各環節的資訊記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記錄資訊都不符合客戶要求肯定不會安排發貨。
要獲取準確的原因,最好的辦法是透過對問題產品的深入分析。
有幾點需要注意:
在問題產品分析過程中,需要每一步進行拍照存檔,留存證據
對於產品的測試需要模擬客戶的使用環境,不能以內部測試環境為主
對於不良原因要多問幾個WHY ,層層深入,人員操作失誤通常不是根本原因
03.“特性要因圖”有助於原因分析
“特性要因圖”有稱之為“魚骨圖”
魚骨圖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先生所發明,故又名石川圖。魚骨圖是一種發現問題“根本原因”的方法,它也可以稱之為“Ishikawa”或者“因果圖”。其特點是簡捷實用,深入直觀。它看上去有些像魚骨,問題或缺陷(即後果)標在“魚頭”處。在魚骨上長出魚刺,上面按出現機會多寡列出產生問題的可能原因,有助於說明各個原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透過“人、機、料、法、環、測”等因素進行原因分析,在分析過程中需要透過“頭腦風暴法”來組織討論。
04.問題的分析需要組織研發、工藝、品質聯合進行
品質部作為原因分析的主導,但是僅靠品質部人員是無法保證分析到真正的原因,特別是涉及產品設計缺陷、可靠性、測試軟體的穩定性,這些都需要其他部門的協助才能完成。
05.產品可靠性和穩定性的原因分析需要多次試驗
關於低階失誤的原因分析相對簡單,而涉及可靠性和穩定性的原因分析不那麼容易,
例如產品在客戶端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失效,使用過程中時好時不好,到達特殊的條件下失效等等。
問題產品退回後測試發現符合指標要求,不能簡單的判定為客戶使用原因
客戶端不良現象需要透過上百次或者更多次的重複測試才會重現
產品需要透過長時間老化,高低溫迴圈才能刪選出問題
小結:
原因分析要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的使用環境為基礎,在充分掌握客戶端不良現象的前提下,組織相關部門對問題產品進行深入分析,對於問題原因要多問幾個“為什麼”,透過多次數,長時間的實驗找到深層次的原因。
糾正預防措施的制定和執行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糾正預防措施是保證後續提供給客戶的產品不再發生相同問題的重要保證,所以,在制定糾正預防措施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下面幾個因素。
01.要臨時措施和長期措施想結合
臨時措施主要起到糾正的效果,保證發貨給客戶的產品不再重複發生相同的問題,
可以透過外觀全檢、100%客戶實際應用測試等措施,保證客戶訂單保質保量的完成交付。
長期措施主要起到預防的效果,根據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透過設計變更,生產工藝改進,防呆措施的匯入等方式,從源頭消除不良的產生。
02.標準化是糾正預防措施長期有效實施的關鍵
如何保證制定的措施不會因為員工離職而忘記執行?
如何保證品質稽核人員每次會對措施執行進行確認?
那就是把糾正預防措施固化到作業指導書、測試標準檔案、IPQC Check List 等現場指導檔案中,結合相應的培訓措施,保證每位員工清楚措施的執行要求。
同時品質巡檢人員可以依據檢查要求監督員工按照措施執行,推動措施得到長期有效的執行,避免問題的反覆。
03.糾正預防措施內容要具體,不能喊口號
在措施制定的過程中,避免使用“提升”、“加強”、“適當”等詞語,措施中要有具體的責任人,開始時間和預計完成時間。
例如:透過加強員工技能培訓,提升作業能力
可以改成:安排工程師XXX於7月2日對焊接崗位員工進行手工焊接技能培訓,透過培訓並考核合格員工才能繼續上崗作業,責任人:XXX,預計完成日期:XXXX/XX/XX。
04.糾正預防措施的效果確認和關閉需要大量資料的支撐
對於糾正預防措施的效果確認不能透過簡單的300-500只產品測試結果就認定為措施有效,更不能輕易的對問題分析的整個過程進行關閉。
對於產品的可靠性或者穩定性導致的問題,本身就可能一段時間內沒有產生不良,也許沒有找到根本原因,只是碰巧問題沒有產生。
如果直接草率的關閉事項,就可能導致一段時間後問題再次發生。
所以,在確認措施是否有效時,要經過長時間、大量的資料來支撐,在關閉措施時要慎重。
總結:質量問題發生後,首先要透過臨時措施保證客戶訂單保質、保量的完成交付,不影響客戶端的使用,對於根本原因的分析要層層深入,員工的操作失誤通常不是真因,要深入到產品設計、流程管理層面。糾正預防措施的制定要儘量匯入防呆措施,利用裝置、軟體、工裝夾具幫助員工降低出錯機率,對於措施有效性評估要有大量資料支撐。希望回答能夠對你有一定的幫助,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