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逐鹿
-
2 # 籃球界鍵盤俠正揚同學
主要還是諸葛亮想得太美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的未來規劃大致是四個點
1:明確聯吳抗蜀的重要性
2:佔據荊州、益州兩地
3:成功佔據後,革新政治,維護鞏固各民族關係
4:時機成熟之後兵分兩路進攻中原後來劉備確實是按照這份計劃書執行發展的
並且確確實實的也獲得了相對應的收穫
可以說,諸葛亮堪稱料事如神
只不過任何的計劃都要與時俱進,按照事態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
諸葛亮的這份計劃忽略了幾個很嚴重的隱患
1:荊州之地
荊州是劉備以借的名義從孫權手裡拿來的,荊州緊靠揚州,始終是孫吳方心裡的一塊心頭肉。
而劉備這一借就是借了十幾年,試問一個東西借十幾年不還誰心裡受得了?何況是城池
這是大意失荊州的伏筆之一
也是對於計劃一極大隱患
2:益州、荊州相隔數千裡
諸葛亮只想到進攻。確實,如果孫吳一同配合,那麼相當於整個版塊的南半軍隊,積蓄力量後,三路同時進攻曹魏,那麼屆時曹魏就很難受了,還真有可能頂不住
這點,從關羽後期開始給曹魏施加壓力就可以看出。顯然,當時曹操還是有點坐不住的。所以動起了聯吳的想法。
但諸葛亮和劉備一直處於美夢之中,他們一直覺得佔據著以借的名義得來的荊州是理所當然的
但當關羽出城北伐的時候,面對孫吳的突襲,荊州無力反抗,而相隔千里的益州根本無法及時增援
3:派關羽鎮守
武聖關羽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圖騰之一,但歷史上的真實關羽也有自己的性格缺陷
關羽心高氣傲,並且很容易膨脹
孫權為了鞏固吳蜀關係,想迎娶關羽女兒,被關羽無情拒絕。這更像是在表明,荊州不準備還了的意思。
老年的關羽攻拔襄陽郡,決戰龐令明!似是找回了當年千里走單騎的味道,一度覺得自己不可一世。
也真是如此,才中了陸遜、呂蒙的連環計,最終敗走麥城。“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劉備、諸葛亮又何嘗看不透關羽的性格缺陷,卻沒有及時提醒
4:劉備太“仁義”
劉備一直稱仁義是自己最大的本錢
而在關羽死後,荊州被孫吳取回,劉備一度被怒火衝昏了頭腦,立刻起兵初期討伐孫吳
直到張飛的死,劉備徹底暴走,以絕對的仁義二字征伐孫吳,奪回失去的領地。
演義給我們的概念是,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才要奪回荊州
可現實卻是,劉備為了奪回荊州,才給關羽報仇
因為荊州原本就是孫權借給劉備的,但到了最後,就跟現實借錢一樣,這錢不打不打算換了,還理直氣壯的決定這是自己的錢
這一打,就破壞了當初的計劃,連吳抗魏蕩然無存。
最終夷陵之戰,兩敗俱傷,蜀國更是敗光了多年來的積蓄,劉備也不堪負重,病臥床榻
自此,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宣告失敗
此後,進入北伐階段,然而這幾個點是北伐失敗的主意原因1:蜀國太弱
夷陵之戰後,蜀漢大勢已去,實為三國最弱
雖然益州地大物博,但仍屬貧瘠。主要是因為益州人口還是相對稀疏,並且南中民族總是會鬧一鬧
相比曹魏,天下九州得其六,資源豐厚的同時,還有龐大的人口。
五虎將只剩老年趙雲,人才濟濟可危,好不容易培養了一個馬謖,結果街亭你送一波人頭,最後被諸葛亮斬掉以震軍心
其實諸葛亮早就知道天意早已不在漢,六出祁山,僅是困獸之鬥
不然呢?縮在家裡,經濟跟不上人家,人口更是沒人家多,還能翻盤不成?
但無論如何,此時的蜀國想要打敗魏國,是難於上青天
幸運的是,隨後吳蜀再度聯盟,這也是三國真正意義上的平衡勢諸葛亮死後,三國鼎立接近三十年的時間,後隨著阿斗的投降。曹魏(晉)慢慢的消化了整個天下
2: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有限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演義中被過分的仙人化
借東風、空城計、上方谷等很多時間都是無中生有
諸葛亮是一個治國之才,但未必是一個出色的軍隊領袖
這是為什麼當時夷陵一戰劉備未帶諸葛亮的原因之一,他需要諸葛亮輔佐劉禪,主內給自己的軍隊配送物資。
而不是演義中說的,刻意架空諸葛亮
軍師與統帥有本質區別,尤其是冷兵器時代。
一個拿文筆,紙上談兵
而統帥要做的是把這紙上的內容變成實戰
只不過在當時蜀國已經沒有人比諸葛亮還震的住軍心了
所以也只有諸葛亮可以帶兵北伐
7:諸葛亮的精力有限
可以說,當時的諸葛亮掌控著整個蜀國的所有權力。
可以說,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為國為民親盡全力
但也可以說,他在這有或無意識的獨掌大權,實則限制了很多年輕人的成長,增加了許多內部矛盾。
有時候放權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可以讓自己更有精力去專攻一項事物
回覆列表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為蜀漢恪盡職守,鞠躬盡瘁,前後出師表,感人肺腑,句句真情。六出祁山踐行興復漢室的諾言,然而由於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諸葛亮用兵如神,兢兢業業為何沒有統一三國,我認為以下原因可以作為參考。
孔明不佔天時。首先,劉備一意孤行,盡出蜀國之兵伐吳,在夷陵之戰被火燒連營,七十萬大軍所剩無幾,許多人才就此殞沒。白帝城託孤後留下了一個內憂外患的蜀國,缺兵少將,出現了人才就此斷層,甚至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其次,劉禪昏庸,不堪理政,雖然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但聽信讒言干涉軍政,是的諸葛亮的一次北伐無功而返。在諸葛亮蔣琬等去世後,宦官黃皓在朝中專權。迫使姜維外出屯田,蜀國漸漸衰敗。之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不戰而降,並且搬遷但洛陽,封為安樂公。
益州疲弊,人才奇缺。蜀國無論是軍事上還是國土面積上都不佔優勢,當時曹操統一了北方,魏國得到了發展,後期又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力迅速恢復。蜀國連年內戰國寄虧空,人口也只有九十萬,養活蜀漢集團真的很困難,諸葛亮不注重人才培養,導致蜀國後繼無人,不能知人善任北伐最終無功而返。最住要的還是蜀國地理位置不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又有秦嶺阻隔,很難直接通向長安,道路崎嶇,運糧也是問題。這樣的形式伐魏,怎麼會有不敗的道理。
蒼天助曹不助漢。這也是諸葛亮在上方谷與司馬懿決戰時,仰天長嘆的一句話,在這關鍵的一戰中,差點讓司馬懿斃命,但火燒司馬懿卻沒有料到會天降大雨。諸葛亮在上方谷底放火,致使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上升,致使大雨傾盆。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本來決定自殺的司馬懿又絕處逢生,諸葛亮功敗垂成,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生性謹慎,採取步步為營的策略。蜀國資源和土地都遠不如魏國,在這種情況最好採取奇襲,方可取勝,而孔明也並未採取魏延的建議——兵出子午谷,直取洛陽,如果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其結果也未可知。只可惜孔明十分謹慎,被實際強大魏國拖垮,國內沒錢,百姓無法生產,連年窮兵黷武,豈能不敗。
諸葛亮雖然沒能統一三國,但其永不言棄,鞠躬盡瘁的精神為後世所敬仰。也算對得起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情義,你是怎麼看待諸葛亮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