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盤飛行棋
-
2 # 使用者圖騰96868865089
根本原因是對財富的爭奪,誘發原因是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時商品滯銷,資產大幅縮水和金融泡沫的破裂,惡性通貨澎漲。另一方面企業大量倒閉,大量的失業,食品短缺,普通民眾的生話舉步為艱難。資本家和政府都想轉嫁危機減少損失,因此資源和勢力範圍就要重新分配,這種分配和危機的輸出,必然會引發國與國的尖銳矛盾,當矛盾難調和時,戰爭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和結果。所以一戰二戰都是在工業化很高的歐洲引發,同時兩次大戰前都發生過嚴重的經濟危機。
-
3 # 歷史系旅法師
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對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而導致的戰爭。
大航海時代造就了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殖民帝國。
第一次工業革命讓英國和法國崛起成為世界霸主。
而與此同時俄國雖然在各方面落後但是俄國從建國開始的陸地擴張一直沒停止過。
英法俄是世界的一片巨大陰影。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美國和德國崛起,19世紀末美國鋼產量就已經超越英國,而德國更是在20世紀初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國:佔有整個世界15.7%的工業產值。
新興的德國自然不可能服氣於英法這些老傢伙:只是因為老子統一晚了一點你們就把世界分完了?
尤其是德國統一路上已經擊敗了法國,逼的法國割地賠款(1870年普法戰爭)。
所以:
第一,德法成了世仇,法國每一天都想著收復德國佔領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第二,德國自己對殖民地的要求刺激了英法的神經,而且要建立海外殖民地就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德國公海艦隊,世界海軍的頭把交椅英國因此開始和德國競賽般的建造海軍,一戰爆發一年前英國還想說咱倆緩緩,籤個一年內大家都不造軍艦的條約,德國表示不OK.
第三,英法靠攏要壓制德國的時候,德國拉攏了義大利,因為義大利也屬於統一晚的歐洲國家,義大利在北非尋求殖民地所以和法國一直有摩擦,而且義大利統一程序中收到了法國的一再阻撓和背叛,所以德意站了一隊。
第四,巴爾幹地區由於其多民族多宗教問題一直是歐洲的火藥桶,原本統治這裡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衰落後,巴爾幹以西的奧匈帝國和巴爾幹以東的沙俄已經為了爭奪巴爾幹水火不容,而且在英法對陣沙俄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遭到了當時還是盟友的奧國的背叛,沙皇自盡而死,俄奧已經必有一戰,而基於德皇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德國在這二者中選擇了奧匈帝國,而沙俄也不可能獨自作戰,只能選擇倒向從前的敵人英法以緩解德奧的壓力。
第五,德國在一戰前以七千萬以上的人口和從普魯士時代就建立的軍事制度,其戰鬥力在陸地上對英國和法國是壓倒性的,因此英法需要兵源龐大的沙俄在德國背後牽制其兵力,減輕自身壓力。
雙方佔完了隊,為了重新劃分下地盤,只需要一個理由就可以給全世界一場最大的戰火。
回覆列表
各種教科書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定性為“是一場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呢?戰爭的性質不是因誰放第一槍,誰是勝利而定,而是根據戰爭的根源,作戰者的目的,採用手段和戰爭造成的結果等方面的因素來加以判斷的。
戰爭根源:來自帝國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它的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隨著資本的高度集中,國家政權逐漸被壟斷資產階級所控制,他們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竭力擴大資本輸出,爭奪資本輸出場所。海外殖民地正是帝國主義國家的金融資本最有利最方便的投資場所、商品銷售市場和廉價原料的供應地。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各資本主義列強都投入爭奪殖民地的熱潮,到20世紀初帝國主義形成的時候,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在此基礎上,任何一國要想擴大殖民地,只有靠資本和實力。一旦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資本和實力發生新的變化,殖民地掠奪者之間的戰爭就難以避免。
經濟政治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到了帝國主義階段,由於生產的高度集中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及應用,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加劇了,一些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迅速趕上和超過老牌資本主義。然而各帝國主義國家所佔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卻是按照舊的實力對比劃分的,與各國的實際力量對比極不相稱,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不能容忍這種狀況,在世界還沒有被瓜分完畢的時候,列強之間的衝突可以透過瓜分“自由”土地而得到緩和,但是,在世界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後起者就只有透過戰爭來改變現狀。從根本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德國和英國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挑起的,薩拉熱窩事件只不過是這場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正如列寧所說:“現代戰爭產生於帝國主義。”一戰的根源就是來自帝國主義。
作戰者的目的:掠奪和稱霸。德國:是想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帝國”,帝國的疆域從北海、波羅的海到亞得里亞海,從柏林到巴格達。而且德國還打算打垮英國在海上的壟斷地位,奪取英、法、葡、比等國在非洲、太平洋和南美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一句話,德國是想以戰爭手段奪取投資場所、商業市場和原料產地,建立起世界霸權。奧匈:它參戰的目的是想征服塞爾維亞,控制巴爾幹,奪取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擴大在東南歐的勢力,建立三元帝國。英國:參戰的目的是為了穩固世界霸主地位,進而摧毀德國,奪取殖民地,同時還想瓜分土耳其帝國的“遺產”,建立中東優勢,成為更大的殖民帝國。法國:為了打敗德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進而分割德國,奪取魯爾區,在歐洲大陸建立自己的霸權。俄國:為了建立“斯拉夫帝國”,其疆域從亞得里亞海到北冰洋,從易北河到中國。而且還企圖奪取亞洲的土耳其和波斯、阿富汗,瓜分中國,稱霸東亞。還想奪取歐洲的東普魯士,加里西亞,巴爾幹和裡海海峽,建立巴爾幹霸權。義大利:為了建立地中海霸權,意欲奪取突尼西亞,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佔領的裡雅斯特和阿爾巴尼亞,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在交戰國中,只有塞爾維亞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爭取民族解放,它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但是,它只是個別的、區域性的、從屬的意義,不可能改變整個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
採用手段:按各自利益組建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為了在爭奪世界霸權中獲勝,各列強分別尋找自己的同盟者,使列強之間出現新的分化和改組,20世紀初,出現了德、奧、意三國同盟和英、法、俄“三國協約”相對峙的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由於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經濟上、政治上分別與兩大集團有著不同程度的關係,因此,兩大集團之間所引起的戰爭必然是一場世界規模的戰爭。
德國手段尤為卑劣,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極力慫恿奧匈發動戰爭,出兵破壞盧森堡的中立,蠻橫地要求比利時借道,遭到拒絕後就大打出手,在戰爭過程中,公然使用滅絕性的毒氣,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的本質。
戰爭結果:與帝國主義願望相反。一戰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這次大戰大大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垮臺,英法雖然勝利,但也被嚴重削弱。另一方面,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埋葬了沙皇制度,從根本上打破了帝國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段專政的國家,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這是與帝國主義願望相反的結果,這一結果也不能改變這個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
綜上所述,一戰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帝國主義發展的必然,是由不同經濟利益組成的兩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殖民掠奪的結果,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