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講武堂胡春泉
-
2 # 不二太極
我的師父對我說:“出手要狠,挨著要忍,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武德。
傳武,挨著那一下,才是要人命的殺招,除非要見生死,否則挨著對方的時候一定要忍要收。
現在說這些,一定會被很多人噴。話說某某冬要受內傷怎麼的。只好笑笑,無話可回,也無需回覆,因為你沒法證明給誰看,總不能找個死刑犯吧,法律也不讓啊。
所以,這些話,對沒接觸過傳武的人,或者沒傳承的,也不必深辯,也辯不清楚。
我跟著師父練,主要是圖著修身養性,太極拳於我,就是一場難得的修行。即便略略有點打人的功夫,也絕不是能夠打擂的功夫,吹不起牛皮,所以也就不深論了。
-
3 # 老三1591351
出手打擊後馬上把手收回,都不是傳武,說出這句話的人根本不懂武,君不聞,出手容易收手難,進步容易退步難,拆打容易打人難嗎,無論練套路還是練實戰,出手必收手,不收手就無法快速打出下一招,就算練推手,雙方搭著雙手,推著推著也是往回收再用力推出去才能把人推開推倒,把雙手伸直能打人,誰信呢
-
4 # 力順運動
不光是不認同,而且是嚴重錯誤,可以判定這個人對傳統武術一知半解。傳統武術雖然有出手如挫回手似鉤的說法,但是也有鞭彈脆快的說法,像翻子,同輩,披掛,等,就連詠春的日字衝錘也是立刻收回再打,而且速度極快。起碼有一點,傳武講究平衡,講究二掙力,打和收是都很必要的。
-
5 # 擎巖的老家
缺心眼才打出不收回來呢。不收回來怎麼打下一拳?傳統武術打出不立刻收回?難道我們的祖宗都是缺心眼?完全不可理喻。
-
6 # 唐果爸爸成長記
傳統武術可以做到短距離發力,如果打擊後又有了新的攻擊機會,可以靠身法贏得發力距離。但說每次都不收手,那不成殭屍跳了嗎?
-
7 # 原事催
認為這種說法或許是故意搞笑,意指傳武的動作練習僵硬而不知靈活運用;
或許是一些影視看多了,所見的都是一些排山倒海一樣的出招,一擊就中;
或許是表演套路看多了,只見一招一式地橫衝直撞,不見收招閃避躲讓。事實上,任何有關勇武搏擊格鬥的一招一式在使用過程中都象槍械一樣,射出子彈,必需回膛重新扣板機才能繼續發射。
拳腳在出招以後,無論擊還是未擊中對方,在一般情形下,都必需收手,然後重新發力。就象平常的呼吸一樣,肺部的起伏是必需迴圈的。
也就是擴張到極限的吸後就會回到收縮到極限的呼。
所以腳拳伸出去不收回來是不可能接續下一招的,即使是寸勁使用到老後也還必需在腰腹有一個重新收發的過程。
當然,如果動作慢,只出一招就被對方擊倒,那自然不用收了。
如果動作快,只出一招就擊敗對方,也是不用收的。如果三兩下雙方不能決勝負,不僅要收,而且還必需快,才真正體現出勇武的格鬥真諦。
-
8 # 醫學標本辨
只有無限制搏擊才能顯示能不能打。包括無德。
傳統武術太講武德,點到即止,不下死手,怎麼可能顯出能不能打!
-
9 # 搏擊迷阿亮
你好,請問是什麼武林人士說的?
雖然我不是武林人士,但我有腦子,用正常的思維想想,打完人肯定要把手收回來,不收回來幹嘛?愛撫對方?給對方輸內力?還是給對方個機會,讓他把自己的手砍下來?抱歉腦洞有點大,但我實在想不出,不立刻把手收回來的理由。
傳統武術的本源是技擊格鬥,其基本原理不外乎就是利用人的身體打擊對手,只要是人,生理結構就不會差太多,所以說所有的格鬥術本質是差不多的,可能在理念和訓練方法有所不同,我是堅決反對神秘化傳武的,傳武的很多口訣理念完全可以翻譯成符合現代科學,能讓人理解的語言,理解了自然就不會誤解,就少一點質疑,這樣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才能發展傳承下去,你們怎麼看?
-
10 # 質躍
有些吹牛不打草稿樣子了。當然,這話是很有一定的道理,但話說的太絕對嘍。抹煞了別的各路拳而已。
傳統武術門類繁多,不下百十種拳種,有些並且是互相剋制的,所謂南拳北腿,太極八卦,各有各的優勢哩,豈能以哪一家之言而能代表傳統武術發言,而且是如此偏頗絕對的話?
傳統武術裡有些技擊技術要求是有出手不回收,步子緊跟走,手是兩扇門,全憑步贏人,手到步亦到,打人如薅草,手到步不到,拳法不得妙等等類似的說法的,不過,不能就此否定一些譬如冷彈脆快,手似流星,腿似鑽,兩條胳膊似皮鞭的技擊法,出手是彈性勁的,自然而然是收手的。
但是,看問題是說,“每次出手擊打對方後馬上就收回的”這個“每次”大概是有些拳擊手的影子吧。拳擊手出拳後必然要收手,因為攻防不可偏廢,進攻時也要防守。是這樣的。
當然,對於有些傳統武術高手,不需要每次出手擊打後就收手的多的很,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準的很。上升到武哲層次的,攻即防,防即攻,攻防一體,何來收手出手,出即收,收即出,以攻為守,以出為收,因此,問題中的話從這個角度看是十分對的。一而二二而一。西洋拳擊手多是一是一,二是二,這個有層次之別的。當然,但是,話說的有些絕對了,抹煞了各路拳種是不對的。
個人之淺見,僅供參考。
-
11 # 紫雲觀濤
不請自來。
這是那些“傳武”人士說的?黑傳武吧?
筆者認識的傳武圈裡人從來沒有這種觀點。倒是聽說過一句口訣:輕出重收。
這四個字不是表面意思,輕輕打出去,重重收回來。出手是輕柔的,富有變化的空間,因勢而變手、變勁,虛的才好虛實轉化;手一旦碰到對方,勁力和形粘住對方,貼衣始縱力。打擊的時候要意氣力俱到,周身上下瞬間合一,驚炸力。
至於重收,我方若力打不實,則要收手,但不能空收,手裡要扒拉點東西,這是秘傳。
言歸正傳。打完人不收手不就是開著門等人家打嗎?手不用來保護好自己,外面扎煞著好看?
不知道怎麼評價這種想法的人。
搏擊的打法打完就要立刻恢復到抱架狀態保護好自己。可能是想和搏擊劃開界線吧……
就這樣。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
12 # 颳彀龔
分辨傳武還是現代搏擊要看拳路!
搏擊的拳基本都是學的拳擊,直襬勾,快打快收連續性強,但是一拳打一手護。
傳武出拳基本上都是從腰間打出,一手拉一手打,以腰椎為軸,多攻擊胸腹,還要甩打,抽打,掄打,砸打,練起來不易用更困難!
無論什麼功夫,沒有力量就是花架子,攻擊部位沒有硬度也是花架子!
-
13 # 易禮春秋
止戈為武好麼?止戈為武就是打的敵人再也不敢跟你動手,是止敵人之戈,而不是止自己之戈!止自己之戈,那不是隻能被動挨打麼?武術在以前,不是人類自相殘殺用的,而是人類和大自然中的猛獸爭奪生存空間的,那玩意要是手軟了,還有今天的人類麼?狗怎麼訓出來的?難道用真善美把狼感化了麼?止戈為武,是文人說的,文武殊途,一幫練武的,把文人的話當成核心思想,感覺有些可笑,岳飛就是這麼死的,宋朝就是這麼亡的!
-
14 # 痴書堂主
傳統武術練功苦著呢,現在誰吃的了那苦呀,那些所謂的大師估計也就學了些傳武套路,也不實戰,你跟天天實戰的現代格鬥打你不是找死嗎?當年我們老師傳武出身,連著兩屆深圳全國散手冠軍,我們練了三五年的師兄弟跟他過著都沒法出拳,只要出拳就捱打,老師根本不用動地你就是打不著,快得根本看不清,打小練下的功夫
-
15 # 劉軍168096076
不認同。持此說者顯然以偏蓋全,非明家!滾入滾出.流星閃電.回手勾杆拳是怎打,打顧一體.攻防合一怎談收不收回。炸力無斷序.沾身即打怎樣技擊狀態。說實話,真正傳武是貨真價實的赤金啊!
-
16 # 要掃除害人蟲
不收手快等著被抓被摔嗎?太極八卦一般不特意收手,那是因為其中還有活。詠春的連珠快拳不收回怎麼連續擊打?拳諺有云,出手如鋼銼,回手似鉤杆。中國武術是一大系,能說出這樣外行話的多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
17 # 大千小語
我不認同。
就從形意拳來說,萬法不離三體氏。形意拳裡還講,打中有顧,顧中有打,也即功放兼顧。但這個攻防中,一定要有回到三體氏的意識。如果只有進攻沒有防守,那就不是格鬥。沒有一個人靜靜地站到任憑你進攻的。
傳統武術在現代很受人們質疑,以為只是花架子。但傳統武術講求一招致命,是要置人於死地的。其次,傳統武術的一些獨特的訓練方法,也漸漸被現代人捨棄。傳統武術練不到一定階段,效果很小。
話說回來,不管是傳統武術,還是現代搏擊,都是要在格鬥中獲勝,傳統武術又因為門派之見和門派之別,對於出手打擊後是否把手收回來,也有門派之別,不能一概而論。
-
18 # 阿堅大叔
這就是胡扯了。完全不認同。出手擊打不收回來,那是早期武打港劇。一招一式非的讓大家看清楚,只能說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黃日華翁美玲版的射鵰英雄傳,大概是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巔峰。
-
19 # 深州再傳弟子
沒有這回事。出拳有長勁和短勁兩種打法。長勁把人打出去,可能會把人打個跟頭,可以不傷人。短勁就是驚彈勁,被打的人會直接癱下去,容易傷人。這是兩種不同的打法。但無論如何放勁就是一瞬間的事。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首先,能說出手打擊對方後馬上把手收的都不是傳武,這個問題不是認不認同的問題,而是說這句話的人根本就都是不懂武術的人,或者是隻練套路不懂技擊格鬥的人,交手歷來講究出手如射箭縮手似火燒,也就是說要打的快收的快,一擊不中快速收回再擊。
這些人要不然都是推手型的人,二手支攏著找對方的手,我個人認為推手和技擊交手是二個概念,技擊交手以擊打、重擊、制服為主,而推手必須雙方搭手以破壞重心牽引推送等技法贏人,形如摔跤。
所以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