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胡讀歷史
-
2 # 先啟歷史
這一段雖是文學作品,但也反映了當時普通百姓的心態。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種地交皇糧,他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本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幾千年來天地君親師的等級觀念在普通民眾心裡根深蒂固。在衣食稍足就不會想造反,不想“逆“或“大逆“,視革命如洪水猛獸。
清帝退位實在是很突然。雖然有南方各省的獨立宣佈,武昌有槍聲,但民眾心裡的皇上怎麼突然就退位了呢?估計一般元元草民是很難知道其根本原因的。
回到本題,個人認為,當清帝退位之時,老百姓的表現可以用一個網路熱詞:懵逼。
-
3 # 溫讀
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曾寫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八個字可謂是一針見血字字珠璣。封建王朝的興盛和滅亡,跟老百姓的關係真的很大嗎?
不大。
於普通老百姓而言,每天能活著就已經很累了,酒足飯飽衣食住行可要遠遠比王朝的更替要重要的多,田地的農耕更是要比誰來當天子重要的多。
每個王朝的滅亡,跟最底層的老百姓的關係真的關聯太小了,只要不是把這些只求一口飯吃能活下去的農民逼到絕境,他們才不會去造反。只要和他們沒有太大的切身利益,身為一介普通老百姓,高高在上的皇帝距離它們真的太過遙遠了。而且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都在實行著一個愚民的政策,大多數的老百姓還是沒有國家的概念的。
真正去思念故國的要麼就是那些亡國貴族要麼就是那些有骨氣的讀書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都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了都不敢篡位是因為什麼,不就是因為天下還有漢臣,知識分子依舊認可的是漢家天下麼,南宋末年崖山海戰,陸秀夫帶著幼主投海自盡,十萬軍民殉國何其壯烈,大明王朝崇禎皇帝掛在了一顆歪脖子樹上了卻此生,明朝滅亡,可是一個朱三太子令清炒疑神疑鬼了多少年。
可是清朝呢?除了那群滿清遺老還有誰真的去思念舊朝呢?寥寥無幾。
連那群吃著大清帝國俸祿的讀書人都不再擁護你,更何況底層人民?你要說老百姓沒有半點仇視滿清那應該也不可能的,畢竟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死傷無數,隨後又有一次義和團運動,都是底層人民不堪其壓迫憤而反抗的。
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隨後而來的就是溥儀退位,267年的大清王朝滅亡,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終結,在我們看來1911年真可謂是偉大的一年,何其波瀾壯闊。
可是於那些戰亂並沒有殃及到的老百姓而言,中華民國與大清王朝最大的區別可能改了一些制度而已,可能就是不用留辮子了裹小腳了,不用動不動就跪下了。可是,他們依舊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為了一日三餐為了生存下去奔波,真正的切身利益變了嗎,是讓你當家作主了還是減輕賦稅了還是翻身農奴把歌唱了?
都沒有。
所以啊,沒有幸災樂禍,更不會傷心難過,更多的是一種無動於衷的“佛”繫心態吧。
-
4 # 勇往值錢
滿韃子統治中國300來年,沒給中國老百姓帶來啥好處,除了愚弄欺凌百姓,就是買國求榮,清朝完蛋了,溥儀宣佈退位,老百姓應該是高興的。
-
5 # 山野崔某人
對於中國古代百姓和官宦來說,家國天下,家排在第一位,對於誰做皇帝並不是很在意只要可以活下去,對於皇帝的感情就像對天上的太陽,即便暫時落下山,也會有別的上來頂替。
但是溥儀略有不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國不可一日無君的思想,讓百姓對朝代更替比較麻木,但是一旦真的沒有了皇帝,心中會缺少一份寄託;
溥儀退位後小民就期待著下一位帝王的出現,袁世凱、張勳輪番出場,沒讓百姓失望,當然了也讓百姓看到了一出出的笑話。
這種期待一直持續到了建國後,地方上還出現了一些復辟的小丑,幾人甚至幾十個人就組建帝國,讓人哭笑不得。
其實說起家天下,從夏啟開始,雖然秦一統天下,但是六國之人習慣了朝秦暮楚的求學、求政生涯,一個國家職位有限,你大秦把我能發揮特長的單位從七個變成了一個,工作怎麼辦?六國遺民對秦沒有歸屬感,當然了秦國也不待見除了老秦以外的六華人;
對國家最有歸屬感的就是漢唐;國力昌盛,有拓疆的追求,對外武力征伐,大勝不斷,民族自豪感蓬髮,有了漢民族;對內經濟發展迅速、民富國強,對漢民族又有了唐人的說法;
拋開漢唐來看,士大夫、百姓都對國家沒有歸屬感;
華人注重宗廟傳承勝過祭拜神佛,重視男丁也是為了祭祀香火的傳承(從人口發展角度,我說的有所偏頗),甚至皇帝有了大功績往往會祭天,皇帝是誰,天子,天的兒子,祭天往往和祭祖一樣;也就是說在皇帝看來,我的成績對祖宗有了交代,而不是對國民有了交代;
在看士大夫,為了家族傳承,往往會將家族遠房或同組分成幾組勢力,比如漢末諸葛三兄弟,魏蜀吳不論誰勝利了,不過是沒了個皇帝,但是我們的家族存留一隻就有興盛的機會;而且不存在互通訊息,對自己的主公那是有計獻計,出工出力,忠貞不二。還有唐朝的很多三朝元老,歷經周、隋、唐三朝,多少家族不斷犧牲,保留正確的支系繼續傳宗接代;
在看底層知識分子,代表可能就要數張元、郭守敬了,才華沒得說,但是對於國來說,家的興旺和傳承才是最重要的,為外族獻計獻策,廢寢忘食,忠貞不二,求得封王拜相;誰當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權利;
再看小民百姓,除了被壓迫的無地、無飯吃、家裡沒人了,舉個義旗鬧一鬧,多數奔著招安去的,至於被誰招安無所謂,第一讓我活著,第二讓我好好活著,滿足這兩個條件,隨你咋折騰;
比如金滅宋後,北地漢民兩代之後就不再把自己視為宋人了,蒙滅金後伐宋的武將、謀事、僕從軍多以漢人為主。
誰讓我活得好我就是哪華人,當然了,誰讓我活的不好,但是又太厲害反抗不得我就是哪華人!
清朝也是一樣,康乾時期輕徭薄賦,活得很好;晚清吏治腐敗,雜稅繁重,祖宗的排位都供奉不起了,誰管你皇帝死不死,死了一個換一個,還能大赦天下混點好處;
換皇帝可以,但是徹底沒有皇帝,這在近千年的歷史上是沒有過的事啊,所以肯定受不了。
-
6 # 毒刺劍客
於是,清朝從開始到結束,一直都在設法對治下人民洗腦,防止復明勢力抬頭,包括醜化明朝皇帝形象,貶低明朝政府等等。經過三百多年的洗腦,人們已經完全適應了滿清政府的統治方式,把留辮子,裹腳等封建社會晚期的陋習當成是一種必須遵從的文化習俗。可以說,清朝政府在滿族人口比例減少的情況下,透過文化灌輸,很好的維護了統治地位,有效防止了滿族被漢人同化的情況。直到晚清時期,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清政府無力鎮壓的時候,才允許李鴻章,曾國藩漢族大臣編練武裝,鎮壓起義。
因此,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很多老百姓接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思維仍然固化在清朝時期,有些人捨不得剪辮子,捨不得改變文化習俗,甚至認為清朝時期的文化習俗才是合理的。只有擁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才敢剪掉辮子,投身革命,徹底拒絕封建愚昧思想。
回覆列表
清朝入關以後,執行了200多年的愚民政策。尤其是文字獄,一直持續到乾隆後期才停止。所以底層老百姓對國家和民族的概念淡漠。只有清流,也就是知識分子階層還講究忠君愛國。
再加上清朝後期國疲民困,苛捐雜稅無數。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熱,所以對於當時的平民百姓來說,改朝換代除了剪掉辮子以外,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有那些既得利益階層痛心疾首,極度希望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