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學資料分享
-
2 # 快樂尚學
1,家長和老師多肯定鼓勵欣賞讚美他!父母和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他最重要的重要他人,如果他的重要他人都不認可他,孩子是很難自信的!
2,12歲一16歲是孩子教育的後補黃金期,父母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給孩子補足心理營養,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但父母一定要有思想準備,因為父母付出150%一300%的努力才能收到孩子100%的成果。
3,要用雞蛋裡挑骨頭的方法,大力表揚孩子做對的地方,錯的不批評。讓他知道他也可以做好!自信源於每一個做的到!如果總打擊批評,父母總認為孩子做的不好,孩子就會不相信他自己!
-
3 # SSS20190607
多給予讚美、鼓勵!
讓孩子找到自信心、自身的優點、閃光點,戰勝困難的精神~
分享:我兒子上初三時,一段時間迷茫,不自信,是因為成績下滑,從班級第一名落到第十名~於是,出現了自卑情緒、否定自己、逃避現實!後來,我與先生一起商討,共同和孩子溝通,鼓勵 激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家庭式的團聚,效果更好~很快的時間,孩子重振旗鼓,主動、熱情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了!
最後,中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以上經驗,分享大家!
-
4 # 丹陽領航教育田老師
我在和學生交流時,通常交流三點:
第一,讓學生簡單明白,什麼是自卑。自卑是,你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其實達到8,家長、老師、同學認為你可以的,但是你自己非要認為自己只有2,只有1,自己認為自己不行,自己把自己看低了。總覺得“我不行,我做不到!”
這樣,學生知道自卑的定義後,就會重新認識自己,我究竟有多少能力。
第二,讓學生找找自己身上的優點或者長處。通常很多時候,自卑的學生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的,總覺得自己什麼優點也沒有,這個時候我就乾脆讓他拿同桌比較,甚至拿班級最好的一個學生比較,慢慢引導他客觀評價自己有哪些比對方強,一定會有的。這個時候,學生就開始有點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了,不再偏執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強,自信心就開始提升了。
第三,自卑心理的學生,通常父母教育過程中,過於指責批評,我會和家長交流,指導家長客觀看待自己的孩子,多關注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及時鼓勵表揚肯定,對孩子的愛少一些條件,慢慢的,孩子的自信心就提高了!
回覆列表
初三如何克服自卑!
一、問題的提出
在學習、生活中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素質評價過低,辦事缺乏信心,對自己取得的成績總覺得是別人的施捨或是運氣所致,而不相信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處處感到自己不如別人。因而常常無所作為,悲觀失望,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會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這樣的心理狀態就是我們常提到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心理,那麼學生們該如何克服它呢?
二、問題的剖析
(一)自卑心理的表現
1.自慚形穢,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有些同學因為個子矮、容貌差、學習成績差、家庭生活條件不符合社會“標準”等,擔心自己被別人瞧不起,因而怕與別人交往,變得沉默寡言。
2.自暴自棄,悲觀失望。由於一時的失誤,如升學考試不理想或偶爾的犯錯,常會使一些同學從自信一下子跌入自卑的低谷,從此胸無大志,自暴自棄,形成嚴重的惡性迴圈。
3.自我埋沒,缺乏信心。有些同學往往沒有勇氣承擔自己事實上能夠承擔的任務,總懷疑自己的能力,不但不去努力克服自卑,還常常原諒自己,希望別人也承認他的無能而降低對他的要求,從而使自己越來越深地陷入可憐和可悲的境地。
(二)自卑產生的原因
1.自身條件的缺陷。外在形象、成績、家庭條件等都有可能使某些學生背上沉重的精神重負,從而產生自卑感。
2.好勝心受到挫折。大多數同學都有很強的好勝心,希望各方面都能超過別人。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灰心喪氣,從而產生“再努力也趕不上別人”的自卑心理。
3.自尊心得不到應有的滿足。自尊心是鼓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動力,是使人自愛、自信、自強不息的源泉。如果一個人的自尊心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就極易趨向它的反面,導致自卑。
4.有利的環境發生變化。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幫助自己進取的環境和條件,而一旦這種有利的環境受到影響,發生變化,自己的努力不再受到認可,也容易使人對將來失去信心。
5.人際關係淡漠、緊張。一個人由於某些原因在集體中經常被集體輕視冷落,得不到同伴的關心、幫助和尊重,或者當自己意識到不能對別人付出關心和愛護時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6.性格軟弱。性格軟弱的人,一旦遇到困難或身處逆境時,便認為人與人之間沒有溫暖,往往表現出灰心、悲觀的情緒。
7.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這也會助長自卑的產生。
8.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有的同學由於缺乏堅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鍥而不捨的精神,因而在困難面前彷徨、動搖,在挫折面前灰心、退卻,便會自以為“不行”而自卑起來。
三、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信任每一個學生
首先,期望意味著一種信任,每個人都有被別人信任的需要,而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們就會感到鼓舞和振奮。反之,就容易挫傷一個人的自尊心。其次,期望還意味著一種激勵,這種激勵可以激發人們積極而熱烈的情緒。再次,期望還意味著一種社會要求,它告訴人們應當怎樣而不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已經做出成績的人容易受到信任,而從未做出成績或還未做出成績的人往往因不被重視而產生自卑心理。
(二)幫助學生“自激”
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要讓學生建立自信,就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長處和成功的經歷上,併為自己的長處而感到驕傲,善於把握自己的成功,併為此而感到高興、滿足。而這種滿足感又能促使人繼續進行自我激勵,從而獲得新的成功。
(三)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適
1.每個人都有許多美好的理想,都有希望達到的目標。為了實現長遠的目標,我們常會遇到一些眼前的挫折。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接受“延遲滿足”的考驗,鍥而不捨的努力,以實現長遠目標,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
2.確定自我期望的標準必須合乎實際。自我期望不能定得過高,否則會出現“只有奮鬥而無成功的喜悅”這種情況。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確定目標必須合乎實際,使自己努力一把就能實現,這樣就能經常體驗到自我獎賞的滿足感。事實上,我們如果把美好的遠大理想分割成一個個具體的目標,而不是妄想一步登天,這樣,當一個具體而易得的目標化為現實時,大目標的實現自然為時不遠了。
3.靈活性原則。不要把自我期望的目標凝固不變,否則,很容易產生偏執心理。因為有的時候,目標雖然合情合理,也有能力達到,但目標的實現不僅僅取決於主觀努力,還有其他的客觀因素。所以有些看來合理的期望,還要作相應的調整。
4.連續性原則。學生的自我期望應當是連續的。有些同學的自卑感、失敗感,往往是由於把自我期望割裂,以致“畢其功於一役”。當一次努力失敗時,就深感失望,而不是激勵自己連續努力。愛迪生髮明燈泡時,曾先後試驗了一萬多次。無疑這期間的失敗也有上萬次。要是愛迪生不把自己發明燈泡這個期望的實現看成是一個連續奮鬥的過程,不要說一萬次失敗,就是十次失敗,恐怕也足以使他退卻了。
四、效果
結合我校心理諮詢室的調查,筆者對學生的自卑心理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激發潛能,為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石。